正在加载图片...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形成鲜明的对比,虚实相生。 6.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7.(1)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 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2分) (2)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 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3分) 【答案】 5.C 6.D 7.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 空灵之美。如答“高”、“圆”言之成理也可。(2)雄伟、威严、厚重。 【解析】 5.A项错误,以气势取胜的是“故宫”,不是“天坛”;B项错误,故宫太和殿 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D项错误,不是所有的天坛的琉璃都采用蓝色;C 项观点在文章第五段能找到依据,故选C。 6.A项“对上天的挑战”一语错误,象征天,尊崇天,怎能挑战;B项“节省占 地面积”无中生有;C项错误,没有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D项“敬慕上苍” 的思想贯穿全文,也是天坛建筑追寻的原则,在第3段最后一句更是一语道破, 故D项为正确答案。 7.本题考査信息的筛选能力。从文中找出与“高、圆、清”有关语句。大面积 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体现了“清”的特点 2)雄伟、威严、厚重。庞大建筑群:雄伟(雄壮、雄浑· 道道门,造 型是方的:威严(庄严、森严……)深红的颜色:厚重(凝重……)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 【难度系数】4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苏氏文集序 [宋]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 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 粪土亦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 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 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形成鲜明的对比,虚实相生。 6.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7.(1)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 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 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C 6.D 7.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 空灵之美。如答“高”、“圆”言之成理也可。(2)雄伟、威严、厚重。 【解析】 5.A 项错误,以气势取胜的是“故宫”,不是“天坛”;B 项错误,故宫太和殿 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D 项错误,不是所有的天坛的琉璃都采用蓝色;C 项观点在文章第五段能找到依据,故选 C。 6.A 项“对上天的挑战”一语错误,象征天,尊崇天,怎能挑战;B 项“节省占 地面积”无中生有;C 项错误,没有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D 项“敬慕上苍” 的思想贯穿全文,也是天坛建筑追寻的原则,在第 3 段最后一句更是一语道破, 故 D 项为正确答案。 7.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从文中找出与“高、圆、清”有关语句。大面积 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体现了“清”的特点。 (2)雄伟、威严、厚重。 庞大建筑群:雄伟(雄壮、雄浑……) 一道道门,造 型是方的:威严(庄严、森严…… ) 深红的颜色:厚重(凝重 ……)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 【难度系数】4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苏氏文集序 [宋]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 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 粪土亦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 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 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