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刘建金等:超音速火焰喷涂WC-一12C。涂层的滑动磨损特性 ·1619· 20000 10000 a WC sWC 8000 o W C 15000 s Co W 6000 0000 4000 5000 2000 4 60 80 100 40 60 20所9 20M 图3WC-12C。原粉(a)和WC-12Co涂层(b)的X射线衍射图谱 Fig.3 XRD patterns of the WC-12Co powder (a)and coating (b) 涂层脱碳形成W,C和W相可,在26角为40·~50间 量的Z:元素,摩擦过程中对磨球还发生材料的转移 存在驼峰,说明存在纳米晶或非晶相,用X射线衍射 表1涂层磨损面成分(原子数分数) 测得结晶指数为93.22%,即非晶指数为6.78%,较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wearing surface Stewart等m测得的X射线衍射中非晶指数低,其原因 测试部位 W Co 0 Zr C 可能是喷涂工艺参数不同.涂层中并没有检测到C0 涂层 39.8422.155.48 0 32.53 相,因为喷涂时的高温焰流使黏结相C0熔融,此时半 白色摩擦膜 15.03 8.97 55.91 7.81 12.27 熔融的WC将溶入C。中形成固溶体,随后熔融微粒与 灰色摩擦膜20.7211.76 54.00 0 13.52 基体相碰撞时将急速冷却形成非晶相. 2.3摩擦磨损分析 2.3.2涂层磨损率及影响因素 2.3.1磨损机制 将试样用砂纸打磨到2000目,测得基体的平均磨 涂层进行摩擦磨损实验时,摩擦副间的接触方式 损率为2.2×10-2m3N·m.同时以转速和载荷 是对磨球与黏结相以及对磨球与硬质相微凸体的接 为变量测得涂层的磨损率如图6所示.涂层损率数量 触,磨损形式主要是对黏结相的犁削、WC颗粒破碎、 级为10-4~10-Bm3N1m1,基体的平均磨损率为 脱落和涂层的剥落及摩擦膜的形成和破坏1围 2.2×10~2m3·N1·m1,涂层的耐磨性较基体大大 图4是涂层的表面磨损形貌图.由于实验条件是 提高. 小载荷和小转速,所以涂层的磨损机制大致相同.由 由图6(a)可知载荷一定时磨损率随转速的增加 图可知2N时涂层表面存在磨损坑和微凸体,3、4、5和 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是因为转速较低时由摩擦 6N试样表面还出现摩擦膜如图4(d)所示,其中摩擦 产生的热量也较少,温度升高较小,因此磨屑的塑性变 膜有两种形貌一种是白色块状,另一种为黑色膜状。 化较小,涂层表面并不能形成较连续的摩擦膜,对磨球 涂层表面出现微凸体是由于硬质颗粒周围的黏结相被 直接与涂层相接触故磨损率较大.而且转速较小时, 磨削掉,使得表面的硬质颗粒裸露出来;而磨损坑的形 对磨球与涂层上微凸体相碰撞后产生的动量和冲量较 成是由于黏结相被犁削后硬质颗粒在摩擦副循环载荷 小,它们并不会快速破碎和剥落,而是发生绕过偏移, 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剥落造成的或者是涂层的块状剥 进而对周围的黏结相进行磨削,摩擦环宽度增大,相应 落引起的,如图4(e)所示,其中较大片状磨屑的存在 的磨损率增加.转速增大,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增加,接 说明涂层发生剥落.随着载荷和转速的增加涂层经摩 触面的温度升高,使得磨屑的塑性增强,在外加载荷作 擦力做功转化的热能也增加,温度升高,磨屑的塑性增 用下会在涂层表面形成摩擦膜对涂层起到保护作用, 强并在涂层表面形成摩擦膜,当摩擦膜中硬质相含量 磨损率减小.转速进一步升高时,摩擦膜在对磨球的 较多时便形成图中白色突起摩擦膜,而当摩擦膜中黏 反复高频碾压下将发生加工硬化并产生裂纹如图4 结相含量较多时便形成黑色摩擦膜.在摩擦膜的高倍 ()所示,最终裂纹贯穿,使摩擦膜剥发生剥落,对磨球 放大图4(g)中可以看到摩擦膜中存在裂纹,说明摩擦 也与涂层直接接触,而且较高的温度下涂层的剪切强 膜在循环应力作用下是不断碎裂、脱落和重新形成的: 度也降低国,磨损率增加. 而且涂层表面存在较多的划痕,其是由对磨球上硬质 当转速一定时,随载荷的增大涂层磨损率增大,载 微凸体对涂层的磨粒磨损造成的 荷增大对磨球对涂层黏结相的磨削作用增强,硬质颗 图5和表1分别为涂层磨损区元素分布及含量. 粒的破碎、脱落增大,而且涂层亚表面受到的剪应力增 摩擦膜中氧含量远高于涂层中,所以摩擦膜发生较严 大,使得涂层的剥落增加,最终导致涂层的磨损率 重的氧化.同时还发现在突起的白色摩擦膜中还有少 增加刘建金等: 超音速火焰喷涂 WC--12Co 涂层的滑动磨损特性 图 3 WC--12Co 原粉( a) 和 WC--12Co 涂层( b) 的 X 射线衍射图谱 Fig. 3 XRD patterns of the WC--12Co powder ( a) and coating ( b) 涂层脱碳形成 W2C 和 W 相[9],在 2θ 角为 40 " ~ 50 "间 存在驼峰,说明存在纳米晶或非晶相,用 X 射线衍射 测得结晶指数为 93. 22% ,即非晶指数为 6. 78% ,较 Stewart 等[11]测得的 X 射线衍射中非晶指数低,其原因 可能是喷涂工艺参数不同. 涂层中并没有检测到 Co 相,因为喷涂时的高温焰流使黏结相 Co 熔融,此时半 熔融的 WC 将溶入 Co 中形成固溶体,随后熔融微粒与 基体相碰撞时将急速冷却形成非晶相. 2. 3 摩擦磨损分析 2. 3. 1 磨损机制 涂层进行摩擦磨损实验时,摩擦副间的接触方式 是对磨球与黏结相以及对磨球与硬质相微凸体的接 触,磨损形式主要是对黏结相的犁削、WC 颗粒破碎、 脱落和涂层的剥落及摩擦膜的形成和破坏[11--13]. 图 4 是涂层的表面磨损形貌图. 由于实验条件是 小载荷和小转速,所以涂层的磨损机制大致相同. 由 图可知 2 N 时涂层表面存在磨损坑和微凸体,3、4、5 和 6 N 试样表面还出现摩擦膜如图 4( d) 所示,其中摩擦 膜有两种形貌一种是白色块状,另一种为黑色膜状. 涂层表面出现微凸体是由于硬质颗粒周围的黏结相被 磨削掉,使得表面的硬质颗粒裸露出来; 而磨损坑的形 成是由于黏结相被犁削后硬质颗粒在摩擦副循环载荷 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剥落造成的或者是涂层的块状剥 落引起的,如图 4( e) 所示,其中较大片状磨屑的存在 说明涂层发生剥落. 随着载荷和转速的增加涂层经摩 擦力做功转化的热能也增加,温度升高,磨屑的塑性增 强并在涂层表面形成摩擦膜,当摩擦膜中硬质相含量 较多时便形成图中白色突起摩擦膜,而当摩擦膜中黏 结相含量较多时便形成黑色摩擦膜. 在摩擦膜的高倍 放大图 4( g) 中可以看到摩擦膜中存在裂纹,说明摩擦 膜在循环应力作用下是不断碎裂、脱落和重新形成的; 而且涂层表面存在较多的划痕,其是由对磨球上硬质 微凸体对涂层的磨粒磨损造成的. 图 5 和表 1 分别为涂层磨损区元素分布及含量. 摩擦膜中氧含量远高于涂层中,所以摩擦膜发生较严 重的氧化. 同时还发现在突起的白色摩擦膜中还有少 量的 Zr 元素,摩擦过程中对磨球还发生材料的转移. 表 1 涂层磨损面成分( 原子数分数)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wearing surface % 测试部位 W Co O Zr C 涂层 39. 84 22. 15 5. 48 0 32. 53 白色摩擦膜 15. 03 8. 97 55. 91 7. 81 12. 27 灰色摩擦膜 20. 72 11. 76 54. 00 0 13. 52 2. 3. 2 涂层磨损率及影响因素 将试样用砂纸打磨到 2000 目,测得基体的平均磨 损率为 2. 2 × 10 - 12 m3 ·N - 1·m - 1 . 同时以转速和载荷 为变量测得涂层的磨损率如图 6 所示. 涂层损率数量 级为 10 - 14 ~ 10 - 13 m3 ·N - 1·m - 1,基体的平均磨损率为 2. 2 × 10 - 12 m3 ·N - 1·m - 1,涂层的耐磨性较基体大大 提高. 由图 6( a) 可知载荷一定时磨损率随转速的增加 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这是因为转速较低时由摩擦 产生的热量也较少,温度升高较小,因此磨屑的塑性变 化较小,涂层表面并不能形成较连续的摩擦膜,对磨球 直接与涂层相接触故磨损率较大. 而且转速较小时, 对磨球与涂层上微凸体相碰撞后产生的动量和冲量较 小,它们并不会快速破碎和剥落,而是发生绕过偏移, 进而对周围的黏结相进行磨削,摩擦环宽度增大,相应 的磨损率增加. 转速增大,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增加,接 触面的温度升高,使得磨屑的塑性增强,在外加载荷作 用下会在涂层表面形成摩擦膜对涂层起到保护作用, 磨损率减小. 转速进一步升高时,摩擦膜在对磨球的 反复高频碾压下将发生加工硬化并产生裂纹如图 4 ( f) 所示,最终裂纹贯穿,使摩擦膜剥发生剥落,对磨球 也与涂层直接接触,而且较高的温度下涂层的剪切强 度也降低[13],磨损率增加. 当转速一定时,随载荷的增大涂层磨损率增大,载 荷增大对磨球对涂层黏结相的磨削作用增强,硬质颗 粒的破碎、脱落增大,而且涂层亚表面受到的剪应力增 大,使得 涂 层 的 剥 落 增 加,最 终 导 致 涂 层 的 磨 损 率 增加. · 916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