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和北方冬麦区的多数品种具有抗病基因S5和Sr31,少数品种具有Srll、Sr2l、Sr29等基 因。东北春麦区的抗病品种主要含有S5、S6、S8a、Sr9b、Sr9e、Srl、Sr2l、S27、Sr30、 Sr3、Sr34、S36等基因。这说明,东北地区小麦品种的抗秆锈基因比其他地区更为丰富 低反应型抗锈性在遗传上是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的。对个别抗病基因来说,可因出现具 有相匹配毒性基因的小种而失效,但是若小麦品种具有多个抗病基因,能抗多数生理小种, 其抗锈性就能维持长久。不同类型的抗病品种遏制锈病流行的机制不同。低反应型抗病品种 主要是减低初始菌量:数量性状抗病性则降低流行速度,减慢菌量积累,从而推迟病害流行。 另外耐病品种、避病品种都有一定的防病保产作用 环境条件:气候因素可以影响锈菌的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小麦品种的抗锈性, 还可以影响锈病的侵染过程和大区流行。20世纪30年代,秆锈菌56号小种在北美流行 与当时气温高有利于该小种发展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菌夏 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对东北和内蒙春麦区来说, 如华北地区发病重,夏孢子数量大,而本地5~6月气温偏低,小麦发育迟缓,同时6~7月 降雨日数较多,就有可能大流行 栽培管理措施: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对麦田小气候、植株抗病性以及锈病的发生有 很大的影响。北部麦区播种过晚,秆锈病发生重:麦田管理不善,追施氮肥过多过晚,则加 重秆锈病发生 流行区系 我国小麦秆锈病可划分为6个流行区:闽粤东南沿海及云南易发、常发区;淮南及 长江中下游冬麦易发区:黄河以南和淮北冬麦偶发区:东北平原及内蒙乌盟春麦常发区 内蒙、新疆高原春麦偶发区;西北、西南冬春麦越夏偶发区。从全国范围来说,如果西 部高原越夏菌源多,就会引起福建等地主要越冬区秋苗严重发病,使成株期秆锈病流行,大 量菌源逐步向北传播,在抽穗期气温偏高,降水较多的地区可引起秆锈病广泛流行。我国小 麦秆锈菌的主要越夏区包括西北春麦区、西北高原冬春麦混栽区、以及云贵地区;次要越夏 区包括东北、内蒙、山西雁北等地:主要越冬区包括云南大部、两广、福建大部:次要越冬 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各省:主要异变区包括云南大部、四川南部和贵州的兴义地区 早春3-4月份,秆锈病向北传播,大体上有两条路径:东线是从闽南、广东北传到东北 春麦区:西线是从云南异变区北传。9~12月份,秆锈菌以夏孢子借助高空气流,从主要越 夏区由西向东传至东南沿海的主要越冬区;早春又以夏孢子从主要越冬区或次要越冬区随季 风北上。在秆锈菌异变区,秋冬季由北向南顺横断山脉狭谷传播:春夏季又从南向北顺谷而 上,在我国境内形成了完整的周年循环体系 根据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的地理分布,可预测我国秆锈病的流行趋势。在西线传播区的 云南(秆锈菌越冬越夏区),小麦品种对秆锈病有抗有感,抗病基因主要来自黑麦系统聚合 基因和洛类系统含有的Sr3l。在秆锈菌北传桥梁区,湖北省的品种抗病性强,主含S3′, 而其他地区感病品种居多。说明西线传播区寄主因素有利于秆锈病的流行,只要初始菌源充 足,适宜流行的气象条件具备,小麦秆锈病就有可能流行。在东线传播区,小麦品种抗病性 水平由南向北呈现“高一低一高”的格局。福建是小麦秆锈菌稳定越冬区,也是秆锈菌东线 传播区的起点。近来福建小麦面积压缩,主栽品种含S5、Sr6、S7a、Sr24、Sr37等选择抗 锈基因,总体抗秆锈能力较强,尤其抗优势小种21C3。北传桥梁区(即长江中下游的江浙 麦区)历来是秆锈病常发区,小麦品种缺乏有效抗秆锈基因,若初始菌源充足,秆锈病就有 可能流行。桥梁越夏区的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小麦品种多含有广谱抗秆锈基因S;3以和北方冬麦区的多数品种具有抗病基因 Sr5 和 Sr31,少数品种具有 Sr11、Sr21、Sr29 等基 因。东北春麦区的抗病品种主要含有 Sr5、Sr6、Sr8a、Sr9b、Sr9e、Sr11、Sr21、Sr27、Sr30、 Sr31、Sr34、Sr36 等基因。这说明,东北地区小麦品种的抗秆锈基因比其他地区更为丰富。 低反应型抗锈性在遗传上是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的。对个别抗病基因来说,可因出现具 有相匹配毒性基因的小种而失效,但是若小麦品种具有多个抗病基因,能抗多数生理小种, 其抗锈性就能维持长久。不同类型的抗病品种遏制锈病流行的机制不同。低反应型抗病品种 主要是减低初始菌量;数量性状抗病性则降低流行速度,减慢菌量积累,从而推迟病害流行。 另外耐病品种、避病品种都有一定的防病保产作用。 环境条件:气候因素可以影响锈菌的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小麦品种的抗锈性, 还可以影响锈病的侵染过程和大区流行。20 世纪 30 年代,秆锈菌 56 号小种在北美流行, 与当时气温高有利于该小种发展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菌夏 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对东北和内蒙春麦区来说, 如华北地区发病重,夏孢子数量大,而本地 5~6 月气温偏低,小麦发育迟缓,同时 6~7 月 降雨日数较多,就有可能大流行。 栽培管理措施:播期、密度、水肥管理等对麦田小气候、植株抗病性以及锈病的发生有 很大的影响。北部麦区播种过晚,秆锈病发生重;麦田管理不善,追施氮肥过多过晚,则加 重秆锈病发生。 流行区系 我国小麦秆锈病可划分为 6 个流行区: 闽粤东南沿海及云南易发、常发区; 淮南及 长江中下游冬麦易发区; 黄河以南和淮北冬麦偶发区; 东北平原及内蒙乌盟春麦常发区; 内蒙、新疆高原春麦偶发区; 西北、西南冬春麦越夏偶发区。从全国范围来说,如果西 部高原越夏菌源多,就会引起福建等地主要越冬区秋苗严重发病,使成株期秆锈病流行,大 量菌源逐步向北传播,在抽穗期气温偏高,降水较多的地区可引起秆锈病广泛流行。我国小 麦秆锈菌的主要越夏区包括西北春麦区、西北高原冬春麦混栽区、以及云贵地区;次要越夏 区包括东北、内蒙、山西雁北等地;主要越冬区包括云南大部、两广、福建大部;次要越冬 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各省;主要异变区包括云南大部、四川南部和贵州的兴义地区。 早春 3~4 月份,秆锈病向北传播,大体上有两条路径:东线是从闽南、广东北传到东北 春麦区;西线是从云南异变区北传。9~12 月份,秆锈菌以夏孢子借助高空气流,从主要越 夏区由西向东传至东南沿海的主要越冬区;早春又以夏孢子从主要越冬区或次要越冬区随季 风北上。在秆锈菌异变区,秋冬季由北向南顺横断山脉狭谷传播;春夏季又从南向北顺谷而 上,在我国境内形成了完整的周年循环体系。 根据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的地理分布,可预测我国秆锈病的流行趋势。在西线传播区的 云南(秆锈菌越冬越夏区),小麦品种对秆锈病有抗有感,抗病基因主要来自黑麦系统聚合 基因和洛类系统含有的 Sr31。在秆锈菌北传桥梁区,湖北省的品种抗病性强,主含 Sr31, 而其他地区感病品种居多。说明西线传播区寄主因素有利于秆锈病的流行,只要初始菌源充 足,适宜流行的气象条件具备,小麦秆锈病就有可能流行。在东线传播区,小麦品种抗病性 水平由南向北呈现“高-低-高”的格局。福建是小麦秆锈菌稳定越冬区,也是秆锈菌东线 传播区的起点。近来福建小麦面积压缩,主栽品种含 Sr5、Sr6、Sr7a、Sr24、Sr37 等选择抗 锈基因,总体抗秆锈能力较强,尤其抗优势小种 21C3。北传桥梁区(即长江中下游的江浙 麦区)历来是秆锈病常发区,小麦品种缺乏有效抗秆锈基因,若初始菌源充足,秆锈病就有 可能流行。桥梁越夏区的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小麦品种多含有广谱抗秆锈基因 Sr31 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