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大众化,接地气、贴民心, 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光明日报》(2020年01月23日06版) 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本报记者张烁 2020年02月03日08:43来源:人民网一人民日报 每到春节,校园里也总是充满年味儿"。 从东北平原到河西走廊,从齐鲁大地到贵州苗寨,编钟、马头琴、南音、渔歌号子、采 茶戏、梆鼓舞、京剧、川剧、皮影、年画、刻纸等数百种传统文化正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 花结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美育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画面】每年举办“春联来了“活动,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的场面蔚为壮观。最多的 一次,π000多张课桌摆在操场上,π000多个孩子同时挥毫泼墨,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神 采飞扬 万事顺心如意来,五福临内鸿运开"翰墨飘香歌盛世,丹青亮彩写华章"宝地丰年升喜, 华堂嘉岁入祥"…教师章晓璐一一查看学生们的作品,十分欣慰。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书法?“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文清路小学校长刘艳琼笑着说:“书法 有着汉字的画面美感和韵律美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孩子们学书法,不仅是让 他们写得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养成持之以恒的珍贵品质,净化心灵。” 字如其人,立品为先。“书法教室后面,8个大字格外醒目。“我觉得,练字就是练人 小姑娘邓可欣认真地说:“学书法以来,我觉得自己能更容易地静下心来。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强 调一个人要注重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说。 那么,如何有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呢?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认为,这不仅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更要研发其育 人模式、育人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个热闹的场景,希望它能真 正住进孩子心中"。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溷,很多学校做岀了探索。在北京顺乂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舞狮舞"课程开设多年,孩子们舞龙行云流水、舞狮欢腾跳跃,践行着校训"诚爱勤勇“中 能合作、敢吃苦、耐磨炼的精神內涵;在广东佛山市石湾第一小学,把啕陶美、陶技、陶品″ 确定为陶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教给学生制作陶器,涵养他们的审美,培养他们的动手 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用好课堂,贯穿教育各个环节 【画面】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松桃瓦窑四面花鼓代表性传承人龙云辉,是当 地赫赫有名的"鼓王”,却一度遇到"无人可传"的尴尬境地。“身边的人都劝我放弃,花鼓舞不 能当饭吃,不如外出务工。“龙云辉说 今天我教大家一个推磨鼓,首先,我示范一下第一小节。“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 治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操场上,龙云辉的课开讲了 这所学校的大课间与众不同。学生们人人拿着两个拴着红、黄、绿三色绸子的鼓槌,随 着鼓点舞步飞扬,跳起“花鼓操。“花鼓舞没有伴奏,只有鼓点,边打边舞,有一定难度,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大众化,接地气、贴民心, 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光明日报》( 2020年 01月 23日 06版) 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本报记者 张 烁 2020年 02月 03日 08:4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每到春节,校园里也总是充满“年味儿”。 从东北平原到河西走廊,从齐鲁大地到贵州苗寨,编钟、马头琴、南音、渔歌号子、采 茶戏、梆鼓舞、京剧、川剧、皮影、年画、刻纸等数百种传统文化正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 花结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美育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画面】每年举办“春联来了”活动,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的场面蔚为壮观。最多的 一次,7000多张课桌摆在操场上,7000多个孩子同时挥毫泼墨,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神 采飞扬。 “万事顺心如意来,五福临门鸿运开”“翰墨飘香歌盛世,丹青亮彩写华章”“宝地丰年升喜, 华堂嘉岁入祥”……教师章晓璐一一查看学生们的作品,十分欣慰。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书法?“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文清路小学校长刘艳琼笑着说:“书法 有着汉字的画面美感和韵律美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孩子们学书法,不仅是让 他们写得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养成持之以恒的珍贵品质,净化心灵。” “字如其人,立品为先。”书法教室后面,8个大字格外醒目。“我觉得,练字就是‘练人’”, 小姑娘邓可欣认真地说:“学书法以来,我觉得自己能更容易地静下心来。” 在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强 调一个人要注重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说。 那么,如何有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呢?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认为,这不仅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更要研发其育 人模式、育人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个热闹的场景,希望它能真 正住进孩子心中”。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很多学校做出了探索。在北京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舞狮舞”课程开设多年,孩子们舞龙行云流水、舞狮欢腾跳跃,践行着校训“诚爱勤勇”中 能合作、敢吃苦、耐磨炼的精神内涵;在广东佛山市石湾第一小学,把“陶美、陶技、陶品” 确定为陶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教给学生制作陶器,涵养他们的审美,培养他们的动手 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用好课堂,贯穿教育各个环节 【画面】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松桃瓦窑四面花鼓代表性传承人龙云辉,是当 地赫赫有名的“鼓王”,却一度遇到“无人可传”的尴尬境地。“身边的人都劝我放弃,‘花鼓舞不 能当饭吃’,不如外出务工。”龙云辉说。 “今天我教大家一个‘推磨鼓’,首先,我示范一下第一小节。”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 治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操场上,龙云辉的课开讲了。 这所学校的大课间与众不同。学生们人人拿着两个拴着红、黄、绿三色绸子的鼓槌,随 着鼓点舞步飞扬,跳起“花鼓操”。“花鼓舞没有伴奏,只有鼓点,边打边舞,有一定难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