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②25%粉锈宁(百理通)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3%-0.4%拌种。③25% 羟锈宁(百坦、三唑醇)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3%-0.4%拌种。 4.拔除病穗 在高梁打苞后及时拔除病穗,以减少菌源 5.加强栽培管理 进行深耕细作,提髙整地质量,以及采取适时播种与播种时覆土不宜过深等 措施,以促使种子早发芽出土,均可减轻发病。 6.选用抗病品种 注意选用抗病品种,以及从无病地选留种子,是经济有效的措施, 高梁炭疽病( Sorghum anthracnose) 高粱炭疽病在黑龙江省主要有炭疽病和北方炭疽病。这两种病均是髙梁主要 叶部病害, 凡高粱产区均有发生。 (一)症状 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叶鞘和籽粒 炭疽病:叶片病斑梭形,中央红褐色,边缘紫红色,密主黑色粗糙颗粒(病菌 的分生孢子盘)。通常多从叶片顶端开始发生,严重时引起高粱叶片局部枯死,叶 鞘也易发生,病斑较大,椭圆形,也密生小黑点。 北方炭疽病:各部位病斑均为紫红色小点,后期中央微呈灰白色,严重时 病斑密集,叶片变成火红色,迅速干枯死亡。病菌的子实体肉眼很 难察觉。有些品种上病斑为椭圆形。 (二)病原菌 高粱炭疽病菌为禾谷毛盘孢菌[ Colletrichum graminicola(Ces.) Wilson属 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真菌,炭疽菌属。病斑上黑色粗糙颗粒即为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盘初生于寄主表皮下,以后突破表皮露于体外,散生或聚生于病斑的两 面,黑色;孢子盘上生有明显的暗褐色刚毛:刚毛直或略弯,顶端较尖,具有3 7个隔膜,分散或成行排列于分生孢子盘上。分生孢子梗较短,圆柱形,无色 单胞,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曲,五色,单胞。 (三)侵染循环 两种炭疽病菌均能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表面或土壤内越冬,第二年 环境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发病。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 气流传播,进行重复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般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故一般8、9月份雨季来临以后才逐渐加重 所以在髙粱发育后期,如雨水多,品种感病,病势发展很快,形成“翻秸”现象, 影响籽粒饱满,对产量影响较大。 (五)防治方法 炭疽病是重复再侵染的流行病害,应强调以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措施为辅的 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就地评选抗病品种和杂交种,在培育新的杂交种时,应利 用抗病亲五的后代,以控制为害。 (②)消灭菌源: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进行秋耕深翻等②25%粉锈宁(百理通)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 0.3%-0.4%拌种。③25% 羟锈宁(百坦、三唑醇)粉剂,用种子重量的 0.3%-0.4%拌种。 1 4.拔除病穗 ’ 在高梁打苞后及时拔除病穗,以减少菌源。 5.加强栽培管理 , 进行深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以及采取适时播种与播种时覆土不宜过深等 措施,以促使种子早发芽出土,均可减轻发病。 6.选用抗病品种 注意选用抗病品种,以及从无病地选留种子,是经济有效的措施, 二、高梁炭疽病(Sorghum anthracnose) 高粱炭疽病在黑龙江省主要有炭疽病和北方炭疽病。这两种病均是高梁主要 叶部病害, 凡高粱产区均有发生。 (一)症状 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叶鞘和籽粒。 炭疽病:叶片病斑梭形,中央红褐色,边缘紫红色,密主黑色粗糙颗粒(病菌 的分生孢子盘)。通常多从叶片顶端开始发生,严重时引起高粱叶片局部枯死,叶 鞘也易发生,病斑较大,椭圆形,也密生小黑点。 北方炭疽病:各部位病斑均为紫红色小点,后期中央微呈灰白色,严重时, 病斑密集,叶片变成火红色,迅速干枯死亡。病菌的子实体肉眼很 难察觉。有些品种上病斑为椭圆形。 (二)病原菌 高粱炭疽病菌为禾谷毛盘孢菌[Colletrichum graminicolua(Ces.)Wilson 属 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真菌,炭疽菌属。病斑上黑色粗糙颗粒即为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盘初生于寄主表皮下,以后突破表皮露于体外,散生或聚生于病斑的两 面,黑色;孢子盘上生有明显的暗褐色刚毛;刚毛直或略弯,顶端较尖,具有 3 —7 个隔膜,分散或成行排列于分生孢子盘上。分生孢子梗较短,圆柱形,无色, 单胞,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曲,五色,单胞。 (三)侵染循环 两种炭疽病菌均能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表面或土壤内越冬,第二年 环境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发病。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 气流传播,进行重复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般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故一般 8、9 月份雨季来临以后才逐渐加重。 所以在高粱发育后期,如雨水多,品种感病,病势发展很快,形成“翻秸”现象, 影响籽粒饱满,对产量影响较大。 ‘ (五)防治方法 炭疽病是重复再侵染的流行病害,应强调以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措施为辅的 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就地评选抗病品种和杂交种,在培育新的杂交种时,应利 用抗病亲五的后代,以控制为害。 (2)消灭菌源: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进行秋耕深翻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