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语体色彩的变化 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字形分析和文献用例相结合 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词到虚 词 问义引中的主要规律: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词、相因推演。 3.词的假借义 第四节同义词及其耕析 1.同义词辨析方法 1来源方面 (2)内容方面 3语法特点 (4)词义的范用 5)词义轻重 6感情色彩 7综合老虑 2.,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3.“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 第五节同源词及其判断 1.同源词的概念 2.确定同源词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1)读音相通: 2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关, ()有古代的训诂资料或字形依据证明出于同一语源。 三)思老与实践 A.谈谈同义词和同源词的异同 B.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本义的词。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大同)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大同)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嘉人之于国也) 5.无以,则王乎?(济桓晋文之事 6吾不忍其毅能,若无罪而就死地。(同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同上) 8.他人有心,余村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瑕治礼仪哉(同上)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藤,踵门而告文公。(许行)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语体色彩的变化。 第三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字形分析和文献用例相结合 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律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词到虚 词。 (3)词义引中的主要规律: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词、相因推演。 3.词的假借义 第四节 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辨析方法 (1)来源方面 (2)内容方面 (3)语法特点 (4)词义的范围 (5)词义轻重 (6)感情色彩 (7)综合考虑 2.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3.“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 第五节 同源词及其判断 1.同源词的概念 2.确定同源词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1)读音相通; (2)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关; (3)有古代的训诂资料或字形依据证明出于同一语源。 (三)思考与实践 A.谈谈同义词和同源词的异同。 B.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本义的词。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大同)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大同)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5.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6.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同上)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同上) 8.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 (同上)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许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