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川》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12150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Ⅱ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Ⅱ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32 学分: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二、课程简介 古代汉语Ⅱ是中文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古汉语通论、文选和常用词三 个部分组成。学好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知识 加强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它是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的桥梁,对于提 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国学修养、规范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和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说,古汉语的水平如何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大学文科教学水平的高低。 英文简介: Ancient Chinese IIis the compulsory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and literature specialized.the ancient Chinese reasonable argument,the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the commonly used word three parts are composed.Learned the ancient Chinese may help us to read the ancient literature,absorp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nowledge,strengthen the Chinese word writing basic skills training.it is a bridge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historical as well as other disciplines.regarding enhanced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national studies tutelage,the standard language writing utilization,sharpens aspect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foundation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l has the enormous significance.May say,how the student's ancient Chinese level do decide one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teaching horizontal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古代汉语Ⅱ》的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它们都是用古代汉语记载的。要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 要懂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不仅能理清古代语言的发展、演变的而且能追潮《现代汉
《 古代汉语Ⅱ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812150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Ⅱ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Ⅱ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二、课程简介 古代汉语Ⅱ是中文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古汉语通论、文选和常用词三 个部分组成。学好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知识, 加强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它是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的桥梁,对于提 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国学修养、规范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和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说,古汉语的水平如何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大学文科教学水平的高低。 英文简介: Ancient Chinese Ⅱis the compulsory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and literature specialized . the ancient Chinese reasonable argument, the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the commonly used word three parts are composed. Learned the ancient Chinese may help us to rea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bsorp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 Chinese word writing basic skills training. it is a bridge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historical as well as other disciplines, regarding enhanced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national studies tutelage, the standard language writing utilization, sharpens aspect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foundation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l has the enormous significance. May say, how the student’s ancient Chinese level do decide one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teaching horizontal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古代汉语Ⅱ》的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它们都是用古代汉语记载的。要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 要懂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不仅能理清古代语言的发展、演变的 而且能追溯《现代汉
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的来源,从而慨知其所以,又知其所以然。此外,《古代汉语》在加 强学生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规范语言文字在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以及提高学 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它既具有专业性,也具有工具性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 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如《史记》、《资治通鉴》中的大多数篇章)注释和标点的文 言文 (2)使学生了 解古代文化知识如古代礼仪、古代外交辞令 古代地代职官制度等),为学 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导游、公关、文秘等)打下文化基础,更好继承发展祖国优秀传 统文化。 (3)使学生比较札实、全面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加深对现代汉语概论和汉语史等课程 的理解,为讲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2了解古代汉语的内通和外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古代汉语的概念 1古代汉语的概今内涵和外延 2古代汉语课的三大部分:通论、文选和常用词 3.介绍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标点并翻译下文,并从词汇语法两方面与现代汉语比较。 液州定远县右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右一偷亦善击划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 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马手者因事至村步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观者如堵墙久之 各未能弓手者忽谓偷日尉至矣我与皆健者汝敢我尉马前决生死偷日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 死盖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掩其面人愕然刃己膺胸後有一壮士 复与寇遇已知水之事寇复用之水出口矛已洞颈盖已陈刍狗其机已漫持胜失备反受其害 (宋·沈括《梦溪笔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 第二章文字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六书”理论,掌握汉字结构知识,他通过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义: 2弄懂六书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概念,并能进行具体分析。 (仁)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 1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2汉字的产生及其结构、形体的发展
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的来源,从而既知其所以,又知其所以然。此外,《古代汉语》在加 强学生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规范语言文字 在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以及提高学 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 都有积极的作用。它既具有专业性,也具有工具性。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如《史记》、《资治通鉴》中的大多数篇章)注释和标点的文 言文。 (2)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古代礼仪、古代外交辞令、古代地 代职官制度等),为学 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导游、公关、文秘等)打下文化基础,更好继承发展祖国优秀传 统文化。 (3)使学生比较札实、全面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加深对现代汉语 概论和汉语史等课程 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 目的与要求 1.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2.了解古代汉语的内涵和外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古代汉语的概念 1.古代汉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2.古代汉语课的三大部分:通论、文选和常用词 3.介绍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三) 思考与实践 1.标点并翻译下文,并从词汇语法两方面与现代汉语比较。 濠州定远县有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 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马手者因事至村步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關观者如堵墙久之 各未能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皆健者汝敢我尉马前决生死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 死盖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掩其面人愕然刃已膺胸後有一壮士 复与寇遇已知水之事寇复用之水出口矛已洞颈盖已陈刍狗其机已泄持胜失备反受其害 (宋·沈括《梦溪笔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 第二章文字 (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六书”理论,掌握汉字结构知识,他通过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义; 2.弄懂六书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概念,并能进行具体分析。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 1.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2.汉字的产生及其结构、形体的发展
第二节“六书”原理 1“六书”的提出及次第 2.许慎对“象 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阐述 “六书”分析、举例:独体字、合体字 4.“六书”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节偏旁(形旁、声旁人、部首(造字部首与检字部首)及其与字义 分析的关系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筒字 ()思考与实践 A.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化 1.蛮02.窍03.态(04.殉05.递0 6.馀07.迁08.轮09.业010.肤0 B,结合下列各字分析六书的特点 1亦2.顾3 瓜6.徒7.鸣8,荆9.舟10. C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或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应的今字或本字。 1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2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3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平? 4.公瞿,队於车,伤足,丧履。 5.阳贷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6.(颖)欢好学…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7.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 8.(孟敏)尝至市贸甑,何担堕地坏之,径去不顾。 9.子为正卿,亡不越竞,反不讨贼,非子而谁?D、简答题 1.分析字形,辨析盗、贼两词上古义与现代义的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词汇 (一)目的与要求 1,丁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2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3.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和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及词的假借义,掌握分词的本义的方法。 4同义词的讲析和同源词的概念 (仁)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1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2.古汉语的单音词 3.古汉语的双音词 (1)单纯双音词:重言词、连绵词 (2合成双音词: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第二节 “六 书”原 理 1.“六书”的提出及次第 2.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阐述 3.“六书”分析、举例;独体字、合体字 4.“六书”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节 偏旁(形旁、声旁)、部首(造字部首与检字部首)及其与字义 分析的关系 第四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筒字 (三)思考与实践 A.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化字 1.蛮()2.窍()3.态()4.殉()5.递() 6.馀()7.迁() 8.轮() 9.业()10.肤() B.结合下列各字分析六书的特点。 1.亦 2.顾 3. 4.突 5.瓜 6.徒 7.鸣 8.荆 9.舟 10.暴 C.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或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应的今字或本字。 1.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2.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3.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4.公瞿,队於车,伤足,丧履。 5.阳贷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6.(颖)欢好学......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7.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 8.(孟敏)尝至市贸甑,何担堕地坏之,径去不顾。 9.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贱,非子而谁? D、简答题 1.分析字形,辨析盗、贼两词上古义与现代义的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词汇 (一 )目的与要求 1.丁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2.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3.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和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及词的假借义,掌握分 词的本义的方法。 4.同义词的辨析和同源词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1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2.古汉语的单音词 3.古汉语的双音词 (1)单纯双音词:重言词、连绵词 (2)合成双音词: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语体色彩的变化 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字形分析和文献用例相结合 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词到虚 词 问义引中的主要规律: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词、相因推演。 3.词的假借义 第四节同义词及其耕析 1.同义词辨析方法 1来源方面 (2)内容方面 3语法特点 (4)词义的范用 5)词义轻重 6感情色彩 7综合老虑 2.,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3.“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 第五节同源词及其判断 1.同源词的概念 2.确定同源词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1)读音相通: 2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关, ()有古代的训诂资料或字形依据证明出于同一语源。 三)思老与实践 A.谈谈同义词和同源词的异同 B.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本义的词。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大同)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大同)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嘉人之于国也) 5.无以,则王乎?(济桓晋文之事 6吾不忍其毅能,若无罪而就死地。(同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同上) 8.他人有心,余村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瑕治礼仪哉(同上)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藤,踵门而告文公。(许行)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语体色彩的变化。 第三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字形分析和文献用例相结合 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律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词到虚 词。 (3)词义引中的主要规律: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词、相因推演。 3.词的假借义 第四节 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辨析方法 (1)来源方面 (2)内容方面 (3)语法特点 (4)词义的范围 (5)词义轻重 (6)感情色彩 (7)综合考虑 2.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3.“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 第五节 同源词及其判断 1.同源词的概念 2.确定同源词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1)读音相通; (2)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关; (3)有古代的训诂资料或字形依据证明出于同一语源。 (三)思考与实践 A.谈谈同义词和同源词的异同。 B.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本义的词。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大同)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大同)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5.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6.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同上)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同上) 8.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 (同上)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许行)
1.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同上) 1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同上 1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钱 佬子 14.鹏之背,不知其几 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游) 1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加沮。(同上) 1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百川灌河) 17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 18,之死矢廉它,母也天只 谅人只!(柏舟) 19.以尔车 以我贿迁。 20.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七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分组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语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汉语中实词活用的条件,能,析词类活用现象。 2.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有句型、习惯句式。 3堂挥常用虚词的常见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结构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 1.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2.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 3.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 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 2.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1)从名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分析。 (2)考察名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1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使动,动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和一般动词。 3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四节常用副词简介 1程度副词:殊、良、雅、颇、孔、益、略、少。 2范围剧词:悉、尽、成、举、毕、胜、独、特、仅、凡。 3时间副词适、尝、曾、会、行、方、旋、寻、猝、亟、遽、骤、辄。 4.情态刷词:固、乃、殆、盖、宁、讵、顾、姑、且、故。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末、非、否、微、莫、廉。 6谦敏剧词:请、敬、谨、幸、惠、辱、蒙、敢、窃、伏、泰、很 7称代副词:相、见。 第五节常用代词简介
1.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同上) 1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已忧者,农夫也。(同上) 1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 1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1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加沮。(同上) 1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百川灌河) 17.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 18.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 1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 20.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七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分组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语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汉语中实词活用的条件,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2.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有句型、习惯句式。 3.掌握常用虚词的常见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结构。 第一节 词类的划分 1.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2.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 3.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第二节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 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 2.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1)从名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分析。 (2)考察名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 第三节 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1.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使动,动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和一般动词。 3.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四节 常用副词简介 1.程度副词:殊、良、雅、颇、孔、益、略、少。 2.范围副词:悉、尽、咸、举、毕、胜、独、特、仅、凡。 3.时间副词:适、尝、曾、会、行、方、旋、寻、猝、亟、遽、骤、辄。 4.情态副词:固、乃、殆、盖、宁、讵、顾、姑、且、故。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末、非、否、微、莫、靡。 6.谦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蒙、敢、窃、伏、忝、猥。 7.称代副词:相、见。 第五节 常用代词简介
1人称代词:吾、我、余、予、联、仰:女、汝、尔、若、而、乃:之、其 2指示代词此、是、斯、滋、之、然、尔、若:被、夫、其他焉、诸, 3疑问代词:、谁、何、胡、葛、奚、安、恶、焉。 4.无定代词:或、莫、无、靡。 5,铺助性代词:者、所。 第六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简介 1介词:于、以、为、与、自: 2连词:而、以、则、然: 3.助词:之、所: 4语气词:也、矣、已、乎、与饮)、邪(耶、为、战、焉、耳、夫、唯维、惟、其: 5.叹词:鸣呼、嗟平、嗟夫 第七节特殊的语序 1.谓语前置 1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2)谓语前置的疑向句 )密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向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3)用代词“之”、 “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3.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 (1)数词作状语 (2)数词作谓语 第八节古汉语特有的句式 1到惭句 1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者. …也”式机器省略形式: 用判断词“是” 3)判断句的活用:表比 “为”的判断句 表压缩了内容,表因果关系 2.被动句 1意今上的被动句 2结构上的被动句:“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 三1思老与实践 A说明下列句中倾斜加粗的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1朋酒斯飨,日杀羔羊。(七月) 2.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百川灌河)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5,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同上) 6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同上) 7.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 8.或劳力,或劳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侪恒晋文之事)
1.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仰;女、汝、尔、若、而、乃;之、其 2.指示代词:此、是、斯、兹、之、然、尔、若;被、夫(fu)、其;他;焉、诸。 3.疑问代词:孰、谁、何、胡、葛、奚、安、恶、焉。 4.无定代词:或、莫、无、靡。 5.辅助性代词: 者、所。 第六节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简介 1.介词:于、以、为、与、自; 2.连词:而、以、则、然; 3.助词:之、所; 4.语气词:也、矣、已、乎、与(欤)、邪(耶)、为、哉、焉、耳、夫、唯(维、惟)、其; 5.叹词:呜呼、嗟乎、嗟夫。 第七节 特殊的语序 1.谓语前置 (1)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2)谓语前置的疑向句 2.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向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3)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3.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 (1)数词作状语 (2)数词作谓语 第八节 古汉语特有的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者,......也”式机器省略形式; (2 )用判断词“是”、“为”的判断句 (3)判断句的活用:表比喻,表压缩了内容,表因果关系。 2.被动句 (1)意念上的被动句 (2)结构上 的 被 动 句:“于”字式、为“字 式、“见”字式、“被”字 式 (三)思考与实践 A.说明下列句中倾斜加粗的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1.朋酒斯飨,日杀羔羊。(七月) 2.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百川灌河)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5.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同上) 6.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同上) 7.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 8.或劳力,或劳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10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同上) B简空颗 1.列举宾语前置句的句式 2.列举被动句的句式 3根据下例,说明句中的“然而”与现代汉语中“然而”的不同: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许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古书的注解 (一)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古注的类型、体例、内容和主要术语 2.能读懂简单的古注 (仁)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注的类型及编排体例 1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其他。 2.《十三经注疏》及其体例 第二节古注的内容 1解释字词含义 )串进句子大 3.申述篇章旨意 4.分析古书句读 5.阐释语法现象 6.注明难字读高 7说明修辞特山 8.注明史实典故 9.校勘文字错讹 10.其他:如考订人名地名、提示隐含哲理等 第三节常见的古注术语 1必讲术语 (1)日、为 (2)谓之、谓 3)貌、犹 (4)之言、之为言 (5)读日、读为、读若(读如 (6)衍、脱、论 2.选讲术语 (1)言 2)属、别、丑 (3)浑言、析言 (4词(辞 (5)一日 (6)一声之转、如字 (三)思考与实践
10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同上) B.简答题 1.列举宾语前置句的句式 2.列举被动句的句式。 3.根据下例,说明句中的“然而”与现代汉语中“然而”的不同;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许行)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古书的注解 (一)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古注的类型、体例、内容和主要术语 2.能读懂简单的古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及编排体例 1.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其他。 2.《十三经注疏》及其体例 第二节 古注的内容 1.解释字词含义 2.串讲句子大意 3.申述篇章旨意 4.分析古书句读 5.阐释语法现象 6.注明难字读音 7.说明修辞特点 8.注明史实典故 9.校勘文字错讹 10.其他:如考订人名地名、提示隐含哲理等 第三节 常见的古注术语 1.必讲术语: (1)日、为 (2)谓之、谓 (3)貌、犹 (4)之言、之为言 (5)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6)衍、脱、讹 2.选讲术语: (1)言 (2)属、别、丑 (3)浑言、析言 (4)词(辞) (5)一曰 (6)一声之转、如字 (三)思考与实践
A找出下面各句注文中的古注术语,说明它们的意思及用法, 1.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楚辞·涉江》)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2.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侧兮。(《诗·魏风·仅檀)毛《传) “侧犹涯也 3.以朝夕视君腊食者也。“(《左传·闵公二年》孔颖达《疏》:“郑玄《膳夫》注云:’膳之 言善也,今时美物日珍膳。’是膳者,美食之名。 4.大王,高皇帝适长孙也。(《汉书·高五王传》)額师古《注》:"适,读曰嫡。 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楚辞离骚》)洪兴祖《补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此读若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大章修辞、标点、翻译和常用工具书 辞手法,能正确分析古文中的修辞现象: 2.了解句读与标点符号的差别与联系,了解标点古文的要求和方法,能正确 标点一般性难度的文言文: 3.明确古文翻译的一般要求与技巧,能将一般文言文的句子、段落、篇章译成现代文: 4了解古汉语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法和部分工具书的书名、简况,能熟练使用12部 大型工具书: (仁)教学内容 第一节修辞 1引用:引文、引事、引言 2.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3.借代 4.并提 5.互文:同句互文、对句互文 6.各饰 7倒置 8.委碗 9.双关:借音双关、借义双关 10连及 第二节古文的标点 1句读与标占符号 2.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够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文句必须合乎古代语法: 4)文句必须合乎古代音韵 3.标点古文的具体方法 (1)注意虚词(特别是连词 语气词)和一些凝固结构的用法 (2注意句式的对偶和排比 (3注意两个相同词语的连用: 4注意人物对话的起点
A.找出下面各句注文中的古注术语,说明它们的意思及用法。 1.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涉江》)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诗·魏风·伐檀》) 毛《传》:“侧犹涯也。” 3.以朝夕视君膳食者也。“(《左传·闵公二年》)孔颖达《疏》:“郑玄《膳夫》注云:’膳之 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是膳者,美食之名。” 4.大王,高皇帝适长孙也。(《汉书·高五王传》) 顏师古《注》:"适,读曰嫡。 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楚辞-离骚》)洪兴祖《补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此读若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修辞、标点、翻译和常用工具书 (一)目的与要求: 1,通晓古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式,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特有的互文、并提等修 辞手法,能正确分析古文中的修辞现象: 2.了解句读与标点符号的差别与联系,了解标点古文的要求和方法,能正确 标点一般性难度的文言文; 3.明确古文翻译的一般要求与技巧,能将一般文言文的句子、段落、篇章译成现代文; 4 了解古汉语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法和部分工具书的书名、简况,能熟练使用 1-2 部 大型工具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修辞 1.引用:引文、引事、引言 2.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3.借代 4.并提 5.互文:同句互文、对句互文 6.夸饰 7.倒置 8.委碗 9.双关:借音双关、借义双关 10 连及 第二节 古文的标点 1.句读与标点符号 2.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够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文句必须合乎古代语法; (4)文句必须合乎古代音韵 3.标点古文的具体方法: (1)注意虚词(特别是连词、语气词)和一些凝固结构的用法; (2)注意句式的对偶和排比; (3)注意两个相同词语的连用; (4)注意人物对话的起点
第三节古文翻译 1直译和意译 2.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3.翻译的具体方法 第四节常用工具书简介 1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主要方法 首和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汉语字(词)典的注音方法 (1)读若(读如)法: 2)直音法 (4)反切法 (5)以拼音字母注音 3.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 1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 2)《广雅》 《广韵》 )《康照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4)《经籍诂》 (5)《经传释词》、《诗词曲语辞汇料》、《词诠》 (61《辞海》、《词源》 巨思考与实践 A古文今译题 阅读下文,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语体。 1.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 兽辐人。兽啼鸟迹之道,交于中国。21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择使益掌火,31益列山 泽而焚之,禽兽逃匿。4]禹疏九河,渝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捧淮泗,而往之江:然 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 ,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51虽欲耕,得乎? [草术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辐人。 21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3引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41禹疏九河,渝济漯,而注诸海 51虽欲得平 B古文标点题10分) 给下文加上标点符号 1.佛陀以中牟叛置鼎于庭致士大夫日与我者受邑不吾与者烹大夫皆从之至于田卑田卑中牟 之邑人曰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无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烹赛衣将就鼎佛陀脱 智者不为也贺 以惭万夫义者不取 道吾去矣遂南之楚 C古文阅读题(15分)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第三节 古文翻译 1.直译和意译 2.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3.翻译的具体方法 第四节 常用工具书简介 1.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主要方法 (1)按音序排列; (2)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汉语字(词)典的注音方法 (1)读若(读如)法; (2)直音法; (3)叶音法; (4)反切法; (5)以拼音字母注音 3.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简介 (1)(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 (2)《广雅》、《广韵》 (3)《康照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4)《经籍 诂》 (5)《经传释词》、《诗词曲语辞汇料》、《词诠》 (6)《辞海》、《词源》 (三 )思考与实践 A 古文今译题 阅读下文,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语体。 1.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 兽辐人。兽啼鸟迹之道,交于中国。[2]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3]益烈山 泽而焚之,禽兽逃匿。[4]禹疏九河,渝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往之江;然 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5]虽欲耕,得乎? [1]草术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辐人。 [2]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3]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4]禹疏九河,渝济漯,而注诸海; [5]虽欲耕,得乎? B.古文标点题(10 分) 给下文加上标点符号 1.佛陀以中牟叛置鼎于庭致士大夫曰与我者受邑不吾与者烹大夫皆从之至于田卑田卑中牟 之邑人曰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无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烹褰衣将就鼎佛陀脱 屦而生之赵氏闻其叛也攻而取之闻田卑不肯与也求而赏之田卑日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免首 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也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辞赏徙处曰以行临人不 道吾去矣遂南之楚 C.古文阅读题(15 分)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日:“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日:“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 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惠之。颜率曰:“3]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之齐,谓齐王 日:“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器?”齐王 日:“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日:“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 其日久笑 必不出。 人将寄径 楚。 对 是之君 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日:“寡人终何途之月 而致之齐?”颜率日:“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磁壶酱甄耳,可怀甄挟挈以 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 换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其,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 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 “不敢欺大 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F之数米者,犹无与耳。”颜率白: 齐王乃止 一)根据下例“所以”说明它的古今差别。3分) 士卒师徒,器械被只,所以备者称此。 仁)请指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的例子。(4分) )把文中划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语体8分) 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21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3引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41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练习 文选部分 (一)目的与要求 1逐字系句理解.重点掌握常用词和特殊句式」 2.与通论和常用词有机结合,通过精读文选加深前列各章知识点的理解 3培养阅读古文包括 文)和翻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必教篇目 1左传郑伯克段于那 2.左传齐桓公伐楚 3.左传烛之武恨秦师 4.左传塞叔哭师 5.左传齐晋之战 6.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7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8孟子克人之于国也 9.孟子许行 10. 子逍遥游(节录 11.苟子劝学(节录) (以上第一学期讲) 12.贾谊论积贮疏
[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2] 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 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惠之。颜率曰:“[3]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之齐,谓齐王 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器?”齐王 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 上,其日久笑。鼎人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 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 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甀挟 挈以 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 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 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4]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 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一) 根据下例“所以”说明它的古今差别。(3 分) 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二) 请指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的例子。(4 分) (三) 把文中划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语体(8 分) [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2]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3]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4]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练习 文选部分 (一)目的与要求 1.逐字逐句理解,重点掌握常用词和特殊句式。 2.与通论和常用词有机结合,通过精读文选加深前列各章知识点的理解 3.培养阅读古文(包括白文)和翻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必教篇目) 1.左 传 郑伯克段于鄢 2.左 传 齐桓公伐楚 3.左 传 烛之武退秦师 4.左 传 蹇叔哭师 5.左 传 齐晋之战 6.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7.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8.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9.孟 子 许行 10.庄 子 逍遥游(节录) 11.荀 子 劝学(节录) (以上第一学期讲) 12.贾 谊 论积贮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