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12149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1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古代汉语I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古汉语通论、文选和常 用词三个部分组成。学好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知 识,加强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它是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的桥梁,对于提 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国学修养、规范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 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说,古汉语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一个大学文科教学水平的高低。 英文简介: Ancient Chinese is the compulsory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and literature specialized (contains Wen Mi,news specialized).the ancient Chinese reasonable argument, the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the commonly used word three parts are composed.Leamed the ancient Chinese may help us to read the ancient literature,absorp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nowledge,strengthen the Chinese word writing basic skills training.it is a bridge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historical as well as other disciplines,regarding enhanced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national studies tutelage.the standard language writing utilization,sharpens aspect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foundation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l has the enormous significance.May say,how the student's ancient Chinese level do decide one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teaching horizontal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既具有专业性,也具有工具
1 《古代汉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Ⅰ 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 48 学 分: 3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古代汉语Ⅰ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古汉语通论、文选和常 用词三个部分组成。学好古代汉语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吸收古代传统文化知 识,加强汉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它是学习文学、历史以及其它学科的桥梁,对于提 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国学修养、规范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 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说,古汉语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一个大学文科教学水平的高低。 英文简介: Ancient Chinese is the compulsory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and literature specialized (contains Wen Mi, news specialized). the ancient Chinese reasonable argument, the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the commonly used word three parts are composed. Learned the ancient Chinese may help us to rea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bsorp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 Chinese word writing basic skills training. it is a bridge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historical as well as other disciplines, regarding enhanced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national studies tutelage, the standard language writing utilization, sharpens aspect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foundation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l has the enormous significance. May say, how the student’s ancient Chinese level do decide one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teaching horizontal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既具有专业性,也具有工具
性。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 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如《史记》、《资治通鉴》中的大多数篇章)没有今人注 释和标点的文言文。 (②)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古代礼仪、古代外交辞令、古代地理常识、古 代职官制度等),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导游、公关、文秘等)打下厚实的 文化基础,继承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3)使学生比较札实、全面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加深对现代汉语、语言学概 论和汉语史等课程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提高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胜任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工作: 2.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导游、公关、文秘等)打下厚实的文 化基础 3.让学生对古代语言结构的简洁充满语言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1.古代汉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2.古代汉语课的三大部分:通论、文选和常用词 3.介绍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三)课后练习 标点并翻译文章(14%) 濠州定遠縣有一弓手善用矛遠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與 此弓手不相下曰見必與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適值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 曳矛而闆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忽謂偷曰尉至矣我與爾皆健者汝敢與我尉 馬前決生死偷日諾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盖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強寇矛刃方接寇 先含水滿口忽我其面人愕然刃刀已棋胸後有一壮士複與度遇已知粪水之事度複用之水 纔出口矛己洞頸蓋己陳刍狗其機己泄持勝失備反受其害(宋·沈括《夢溪肇談》) 注:(1)弓手:宋代捕盗官役。(2)村步:步同“埠”碼頭。(3)芻狗:結 芻爲狗,巫祝用之。典出《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 尸祝膏戒以將之。及其已陣,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 第二章文字 2
2 性。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能 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如《史记》、《资治通鉴》中的大多数篇章)没有今人注 释和标点的文言文。 (2)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古代礼仪、古代外交辞令、古代地理常识、古 代职官制度等),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导游、公关、文秘等)打下厚实的 文化基础,继承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3)使学生比较札实、全面地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加深对现代汉语、语言学概 论和汉语史等课程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提高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胜任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工作; 2.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导游、公关、文秘等)打下厚实的文 化基础 3.让学生对古代语言结构的简洁充满语言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1.古代汉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2.古代汉语课的三大部分:通论、文选和常用词 3.介绍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三)课后练习 标点并翻译文章(14%) 濠州定遠縣有一弓手善用矛遠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與 此弓手不相下曰見必與之決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適值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 曳矛而鬬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忽謂偷曰尉至矣我與爾皆健者汝敢與我尉 馬前決生死偷曰諾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蓋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強寇鬬矛刃方接寇 先含水滿口忽噀其面人愕然刃已揕胸後有一壯士複與寇遇已知噀水之事寇複用之水 纔出口矛已洞頸蓋已陳刍狗其機已泄持勝失備反受其害(宋·沈括《夢溪筆談》) 注:(1)弓手:宋代捕盗官役。(2)村步:步同“埠”碼頭。(3)芻狗:結 芻爲狗,巫祝用之。典出《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绣, 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陣,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 第二章 文字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六书”理论,掌握汉字结构知识,能通过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义: 2.弄懂六书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概念,并能进行具体 分析。 3.通过字形分析,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形象美,培养对汉语汉字的文化自 信心。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 1.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2.汉字的产生及其结构、形体的发展。 第二节、“六书”原理 1.“六书”的提出及次第 2.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阐述 3.“六书”分析、举例:独体字、合体字 4.“六书”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节、偏旁(形旁、声旁)、部首(造字部首与检字部首)及其与字义分析的 关系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三)课后练习 A、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化字 1、蠻()2、竅()3、態()4、殲()5、避() 6、患()7、遷()8、鑰()9、叢10、膚() B、根據六吉分析下列字形,如是形聲字,請再指出意符和聲符(20% 1、亦 2、顧 3、颖 4、突 5、瓜 6、徒 7、呜 8、莉 9、舟 10、暴 C、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或通假字,并寫出與之相應的今字或本字,其中第9题2.5 3
3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六书”理论,掌握汉字结构知识,能通过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义; 2. 弄懂六书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概念,并能进行具体 分析。 3. 通过字形分析,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形象美,培养对汉语汉字的文化自 信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简况 1.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2.汉字的产生及其结构、形体的发展。 第二节、“六书”原理 1.“六书”的提出及次第 2.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阐述 3.“六书”分析、举例;独体字、合体字 4.“六书”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节、偏旁(形旁、声旁)、部首(造字部首与检字部首)及其与字义分析的 关系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三)课后练习 A、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化字 1、蠻()2、竅()3、態()4、殲()5、遞() 6、憲()7、遷() 8、鑰() 9、叢 10、膚() B、根據六書分析下列字形,如是形聲字,請再指出意符和聲符(20%) 1、亦 2、顧 3、穎 4、突 5、瓜 6、徒 7、鳴 8、荊 9、舟 10、暴 C、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或通假字,并寫出與之相應的今字或本字,其中第9题2.5 分
1、神所馮依,將在德矣 2、彼秦者,弃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3、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貴於薛者乎? 4、公懼,隊於車,傷足,喪履 5、陽货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6、(顧)歡好學,…夕則然松節讀者,或然糠自照 7、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也。 8、(孟敏)至市貿甑,何擔堕地懷之,徑去不顧。 9、子爲正卿,亡不越竞,反不討贼,非子而誰? D、简答题 1、分析字形,辨析盗、贼兩詞上古義與現代義的差別。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讨论、练习。 第三章词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2.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3.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和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及词的假借义,掌握分析词 的本义的方法。 4.同义词的辨析和同源词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1.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2.古汉语的单音词 3.古汉语的双音词 (1)单纯双音词:重言词、连绵词 (2)合成双音词: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及感情色 彩的变化。 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4
4 1、神所馮依,將在德矣 2、彼秦者,弃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3、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於薛者乎? 4、公懼,隊於車,傷足,喪屨。 5、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6、(顧)歡好學,……夕則然松節讀書,或然糠自照 7、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也。 8、(孟敏)嘗至市貿甑,何擔墮地壞之,徑去不顧。 9、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D 、简答题 1、 分析字形,辨析盗、賊兩詞上古義與現代義的差別。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讨论、练习。 第三章 词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2. 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3. 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和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及词的假借义,掌握分析词 的本义的方法。 4. 同义词的辨析和同源词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1.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2.古汉语的单音词 3.古汉语的双音词 (1)单纯双音词:重言词、连绵词 (2)合成双音词: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完全相同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4.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词义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轻重及感情色 彩的变化。 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字形分析和文献用例相结合 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律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 般,由实词到虚词。 (3)词义引申的主要规律: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词、相因推演。 3.词的假借义 第四节、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辨新方法 (1)来源方面 (2)内容方面 (3)语法特点 (4)词义的范 (5)词义轻重 (6)感情色彩 (7)综合考虑 2.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3.“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 第五节、同源词及其判断 1.同源词的概念 2.确定同源词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1)读音相通 (2)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关: (3)有古代的训诂资料或字形依据证明出于同一语源 (三)课后练习 A、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1、射其右,斃於卓中 2、晉不可啓,寇不可翻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4、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5、王使使者間销威后 6、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7、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8、博學之,蕃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篇行之 5
5 (1)什么是词的本义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字形分析和文献用例相结合 2.词的引申义及引申规律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 般,由实词到虚词。 (3)词义引申的主要规律:相似比喻、相容联想、相关代词、相因推演。 3.词的假借义 第四节、同义词及其辨析 1.同义词辨析方法 (1)来源方面 (2)内容方面 (3)语法特点 (4)词义的范围 (5)词义轻重 (6)感情色彩 (7)综合考虑 2.分清词义的时代性和层次性。 3. “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用法特点。 第五节、同源词及其判断 1.同源词的概念 2.确定同源词的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1)读音相通; (2)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关; (3)有古代的训诂资料或字形依据证明出于同一语源。 (三)课后练习 A、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1、射其右,斃於車中 2、晉不可啓,寇不可翫 3、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4、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5、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6、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7、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8、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B、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上古汉语中“疾”、“病”是一对同义词,它们之间的词义差别主要在 )鱼彩方面 2、.汉语的量词可分为名量词( )量词两类,其中名量词又可分为度量 衡量词和( )量词两种 3、在嗟三事之我负兮,乃迫余以天威”(《后汉书·崔篆传》)句中,前置宾 语是( 4、汉语中所谓被动句与主动句主要是针对句中( )之间的语义关系而 言的。 5、在“曹公,豺虎也”这一判断句中,主谓之间是( )关系。 6、在“腹中如汤灌,肝肠寸寸断,教依底聊赖句中,疑问代词是( )。 7、在上古汉语中,指代处所的疑问代词“恶”、“焉”、“安”在句中主要充当 )成分 8、否定副词“( )”一般只用在及物动词前,使用了这个否定副词以后, 及物动词后的宾语常常可以省略。 9、在“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句中,“稍的意思是( )。 C、释词题(40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下滑线顺斜的词(每词1分,共20分)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大同)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大同)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5、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6、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同上)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同上)》 8、他人有心,余付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同上)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许行) 11、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同上) 1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同上) 1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 1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1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加沮。(同上 1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百川灌河) 17、静女其妹,侯我于城隅。(静女)】 6
6 B、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上古汉语中“疾”、“病”是一对同义词,它们之间的词义差别主要在 ( )色彩方面 2、.汉语的量词可分为名量词( )量词两类,其中名量词又可分为度量 衡量词和( )量词两种 3、在“嗟三事之我负兮,乃迫余以天威”(《后汉书·崔篆传》)句中,前置宾 语是( )。 4、汉语中所谓被动句与主动句主要是针对句中( )之间的语义关系而 言的。 5、在“曹公,豺虎也”这一判断句中,主谓之间是( )关系。 6、在“腹中如汤灌,肝肠寸寸断,教侬底聊赖”句中,疑问代词是( )。 7、在上古汉语中,指代处所的疑问代词“恶”、“焉”、“安”在句中主要充当 ( )成分 8、否定副词“( ) ”一般只用在及物动词前,使用了这个否定副词以后, 及物动词后的宾语常常可以省略。 9、在“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句中,“稍”的意思是( )。 C、释词题(40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下滑线倾斜的词(每词1分,共20分)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大同)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大同) 4、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5、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6、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同上)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同上) 8、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同上) 10、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许行) 11、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同上) 1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同上) 1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 1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1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加沮。(同上) 1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百川灌河) 17、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
18、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 1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 20、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七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分组讨论,练习 第四章语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汉语中实词活用的条件,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2.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有句型、习惯句式。 3.掌握常用虚词的常见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结构。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 1.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2.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 3.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 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 2.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1)从名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分析。 (2)考察名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1,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使动,动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和一般动词。 3.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四节、常用副词简介 1.程度副词:殊、良、雅、颇、孔、益、略、少。 2.范围副词:悉、尽、咸、举、毕、胜、独、特、仅、凡。 3时间副词:适、尝、曾、会、行、方、旋、寻、猝、亟、遽、骤、辄。 4.情态副词:固、乃、殆、盖、宁、讵、顾、姑、目、故。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莫、靡。 6.敬谦副词:请、敬、谨、幸、惠、辱、蒙、敢、窃、伏、忝泰、猥。 7.称代副词:相、见。 第五节、常用代词简介 1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印:女、汝、尔、若、而、乃:之、其、厥、 彼、渠。 2.指示代词:此、是、斯、兹、之、然、尔、若:彼、夫(f)、其:他:焉、诸。 7
7 18、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 1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 20、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七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分组讨论,练习 第四章 语法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古汉语中实词活用的条件,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2. 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有句型、习惯句式。 3. 掌握常用虚词的常见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结构。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 1.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2.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划分 3.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 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 2.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 (1)从名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分析。 (2)考察名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和语法功能。 第三节、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 1.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使动,动词作状语。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和一般动词。 3.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四节、常用副词简介 1.程度副词:殊、良、雅、颇、孔、益、略、少。 2.范围副词:悉、尽、咸、举、毕、胜、独、特、仅、凡。 3.时间副词:适、尝、曾、会、行、方、旋、寻、猝、亟、遽、骤、辄。 4.情态副词:固、乃、殆、盖、宁、讵、顾、姑、且、故。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莫、靡。 6.敬谦副词:请、敬、谨、幸、惠、辱、蒙、敢、窃、伏、忝、猥。 7.称代副词:相、见。 第五节、常用代词简介 1.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卬;女、汝、尔、若、而、乃;之、其、厥、 彼、渠。 2.指示代词:此、是、斯、兹、之、然、尔、若;彼、夫(fú)、其;他;焉、诸
3.疑问代词:孰、谁、何、胡、曷、奚、安、恶、焉。 4无定代词:或、莫、无、靡, 5.辅助性代词:者、所。 第六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简介 1、介词:于、以、为、与、自: 2、连词:而、以、则、然: 3、助词:之、所: 4、语气词:也、矣、已、乎、与(饮)、邪(耶)、为、战、焉、耳、夫、唯(维、 惟)、其: 5、叹词:鸣呼、嗟乎、嗟夫。 第七节、特殊的语序 1.谓语前置 (1)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2)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2.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3)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3.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 (1)数词作状语 (2)数词作谓语 第八节、古汉语特有的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者 …也”式机器省略形式 (2)用判断词“是”、“为”的判断句 (3)判断句的活用:表比喻,表压缩了内容,表因果关系 2.被动句 (1)意念上的被动句 (2)结构上的被动句:“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 (三)课后练习 A、说明下列句中倾斜加粗的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每词2分,共20分) 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七月) 2、亟其乘层,其始播百谷。(七月)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百川灌河) 8
8 3.疑问代词:孰、谁、何、胡、曷、奚、安、恶、焉。 4.无定代词:或、莫、无、靡。 5.辅助性代词:者、所。 第六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简介 1、介词:于、以、为、与、自; 2、连词:而、以、则、然; 3、助词:之、所; 4、语气词:也、矣、已、乎、与(欤)、邪(耶)、为、哉、焉、耳、夫、唯(维、 惟)、其; 5、叹词:呜呼、嗟乎、嗟夫。 第七节、特殊的语序 1.谓语前置 (1)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2)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2.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3)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3.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 (1)数词作状语 (2)数词作谓语 第八节、古汉语特有的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者,……也”式机器省略形式; (2)用判断词“是”、“为”的判断句 (3)判断句的活用:表比喻,表压缩了内容,表因果关系。 2.被动句 (1)意念上的被动句 (2)结构上的被动句:“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 (三)课后练习 A、说明下列句中倾斜加粗的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每词2分,共20分) 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七月) 2、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百川灌河)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5、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同上) 6、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矣。(同上) 7、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 8、或劳力,或劳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10、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同上) B、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列举宝语前置句的白式 2、列举被动句的句式。 3、根据下例,说明句中的然而”与现代汉语中“然而的不同: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许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备课,择优上台讲课。练习 第五章文选《左传》《战国策》《史记》选读 (一)目的与要求 1.逐字逐句理解,重点掌握常用词和特殊句式。 2.与通论和常用词有机结合,通过精读文选加深前列各章知识点的理解 3培养阅读古文(包括白文)和翻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必教篇目) 1.左传 郑伯克段于鄂 2.左传 齐桓公伐楚 3.左 传 烛之武退秦师 4.左传 齐晋室之战 5.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6.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7.战国策 范雎说秦王 8.战国管 燕昭王求土 9.史记 孙膑 10.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上列10篇为课堂上必教之精读篇目。共安排课时12教时(含机动2课时)。另 外,任课教师可再选教15篇左右的古代典籍,可用教材也可选教材以外的,要求学 生课外阅读,并作阅读笔记,以便巩固课堂学习。 (三)课后练习 课外阅读篇目参考:
9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5、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同上) 6、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同上) 7、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 8、或劳力,或劳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10、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同上) B、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列举宾语前置句的句式 2、列举被动句的句式。 3、根据下例,说明句中的“然而”与现代汉语中“然而”的不同: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许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备课,择优上台讲课。练习 第五章 文选《左传》《战国策》《史记》选读 (一)目的与要求 1.逐字逐句理解,重点掌握常用词和特殊句式。 2.与通论和常用词有机结合,通过精读文选加深前列各章知识点的理解 3.培养阅读古文(包括白文)和翻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必教篇目) 1.左 传 郑伯克段于鄢 2.左 传 齐桓公伐楚 3.左 传 烛之武退秦师 4. 左 传 齐晋鞌之战 5.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6.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7.战国策 范雎说秦王 8.战国策 燕昭王求士 9.史记 孙膑 10.史记 韩信破赵之战 上列 10 篇为课堂上必教之精读篇目。共安排课时 12 教时(含机动 2 课时)。另 外,任课教师可再选教 15 篇左右的古代典籍,可用教材也可选教材以外的,要求学 生课外阅读,并作阅读笔记,以便巩固课堂学习。 (三)课后练习 课外阅读篇目参考:
1.左传子鱼论战 2.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3.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4.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5.国语叔向贺贫 6.礼记·檀弓上 有子之言似夫子 7.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 8.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9.史记管晏列传 10.史记货殖列传序 11,汉书高密求贤诏 12.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 13。李白春夜意桃李园序 14.柳宗元捕蛇者说 15.皇甫氏嘉兴绳技 16.宋·曾巩 赠黎安二生序 17.宋·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18.明·宋濂阅江楼记 19.明·归有光沧浪亭记 20.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分组提问,分角色朗读和学生上台讲解。(学生讲适 合唐以后浅显的文章) 常用词部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用词的本义 2.掌握常用词的引申义 3.辨析常用词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数学内容 1.关于本义探求的 表策端纲更构管获及集监来临零佞趣然受叔岁探 题天田行脩引造旨質诛主字(33字) 2.关于引申义的: 报北被布裁长采承诚錯達當道豆都發封奉復概干 10
10 1.左传 子 鱼 论 战 2.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 3.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 4.国语 召公谏厉王止谤 5.国语 叔 向 贺 贫 6.礼记·檀弓上 有子之言似夫子 7.礼记·檀弓下 晋献文子成室 8.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9.史记 管 晏 列 传 10.史记 货殖列传序 11.汉书 高帝求贤诏 12.晋·王羲之 兰 亭 集 序 13.李白 春夜宴桃李园序 14.柳宗元 捕 蛇 者 说 15.皇甫氏 嘉 兴 绳 技 16.宋·曾 巩 赠黎安二生序 17.宋·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18.明·宋 濂 阅 江 楼 记 19.明·归有光 沧 浪 亭 记 20.清·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分组提问,分角色朗读和学生上台讲解。(学生讲适 合唐以后浅显的文章) 常用词部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用词的本义 2.掌握常用词的引申义 3.辨析常用词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 1.关于本义探求的: 表 策 端 纲 更 构 管 获 及 集 监 来 临 零 佞 趣 然 受 叔 岁 探 题 天 田 行 脩 引 造 旨 質 诛 主 字(33 字) 2.关于引申义的: 报 北 被 布 裁 长 采 承 誠 錯 達 當 道 豆 都 發 封 奉 復 概 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