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120023 课程名称:女性学概论 英文名称:Women's Studie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时: 48 学 分:3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女性学概论是是一门研究女性相关主题的课程,该课程对有关女性学研究的领域 和研究的问题予以全方位的梳理,对女性学的概念与体系、女性学的理论与流派、女 性与历史、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女性与教有、女性的劳动与就业、女性与政治参 与、女性与婚烟家庭、女性与健康、女性与发展讲行了较为全面地闸术与探时,以便 学生掌握系统的女性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Women's Studies is a course on women-related topics,which combs through the concepts.This course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school of feminism,women's history,gender differences and gender inequality,women and education, women's labor and employment,wome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women and marriage,women and health,women and development,and so on.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feminism.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培养、造就社会平等性别意识,系统地传播科学的女性观,开拓学生视野,弥补 学生的性别忙点,促使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决心,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女性学的概念和体系 (一)目的与要求
1 《女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120023 课程名称:女性学概论 英文名称:Women's Studies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学 时: 48 学 分: 3 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 考核方式: 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女性学概论是是一门研究女性相关主题的课程,该课程对有关女性学研究的领域 和研究的问题予以全方位的梳理,对女性学的概念与体系、女性学的理论与流派、女 性与历史、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女性与教育、女性的劳动与就业、女性与政治参 与、女性与婚姻家庭、女性与健康、女性与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地阐述与探讨,以便 学生掌握系统的女性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Women’s Studies is a course on women-related topics, which combs through the concepts. This course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school of feminism, women’s history, gender differences and gender inequality, women and education, women's labor and employment, wome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omen and marriage, women and health, women and development, and so on.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feminism.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培养、造就社会平等性别意识,系统地传播科学的女性观,开拓学生视野,弥补 学生的性别忙点,促使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决心,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女性学的概念和体系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课程的核心问题有大致的把握,初步建立起本课程 学习所必须的女性学的概念体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女性学的界定 一、概念和定义 1.什么是女性学 它是一门关于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女性学和女性的科学 女性的科学:泛指关于女性的各种学科。 二、女性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 女性学和妇女学 三、几种界定的辨析 第二节女性学研究对象 一、对象的内核 1.女性的本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 2.女性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性际关系中的地位 3.女性的特征 二、对象的外延 1.女性的存在状态 女性的生活:公共社会生活和个人家庭生活。 男女平等问题:女性问题的实质。 女性社会关系:女性本质的现实规定。 2.女性问题和妇女运动 3.女性观产生的根源及其变化规律
2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课程的核心问题有大致的把握,初步建立起本课程 学习所必须的女性学的概念体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性学的界定 一、概念和定义 1.什么是女性学 它是一门关于作为整体的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女性学和女性的科学 女性的科学:泛指关于女性的各种学科。 二、女性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 女性学和妇女学 三、几种界定的辨析 第二节 女性学研究对象 一、对象的内核 1.女性的本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 2.女性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性际关系中的地位 3.女性的特征 二、对象的外延 1.女性的存在状态 女性的生活:公共社会生活和个人家庭生活。 男女平等问题:女性问题的实质。 女性社会关系:女性本质的现实规定。 2.女性问题和妇女运动 3.女性观产生的根源及其变化规律
4.女性的未来发展 三、对象的历时态性 1.女性的特殊性因素 女性的三期:经期、孕期和生产哺乳期。 2.历史的角度 第三节女性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原则 1.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对立统一和联系发展观点 二、观念和手段 1.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观念 2.批判与继承的观念 3.借鉴吸收的观念 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说女性问题的实质是男女平等问题? 2.女性的本质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 课堂讨论。 第二章女性的特质与特征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了解女性的特质与特征。掌握关于性与性 别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和知识点,把握两性差异的生理因素。 3
3 4.女性的未来发展 三、对象的历时态性 1.女性的特殊性因素 女性的三期:经期、孕期和生产哺乳期。 2.历史的角度 第三节 女性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原则 1.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对立统一和联系发展观点 二、观念和手段 1.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观念 2.批判与继承的观念 3.借鉴吸收的观念 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三)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说女性问题的实质是男女平等问题? 2.女性的本质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 课堂讨论。 第二章 女性的特质与特征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了解女性的特质与特征。掌握关于性与性 别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和知识点,把握两性差异的生理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性与性别 一、人的性与性别 1.性的判断 2.性别 标定性别、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 3.性别特质 4.性度 二、性别的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是从个体对自己身体特点 及表现的认识开始,逐渐发展到个性特点的知觉和认识。 2.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性别的刻板印象 1.性别角色:社会赋子特定性别在一定情境中应表现出的一套心理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 行为的过程。 3.性别的刻板印象(定型观念)。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和职业, 第二节性别的自然差异 一、基因、性激素与两性分化 1.基因决定性的分化 2.性激素与性的分化 第三节性别的心理机能差异一、言语、数学与空间定向能力 二、其他认知能力
4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性与性别 一、人的性与性别 1.性的判断 2.性别 标定性别、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 3.性别特质 4.性度 二、性别的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是从个体对自己身体特点 及表现的认识开始,逐渐发展到个性特点的知觉和认识。 2.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性别的刻板印象 1.性别角色:社会赋予特定性别在一定情境中应表现出的一套心理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 行为的过程。 3.性别的刻板印象(定型观念)。 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和职业。 第二节 性别的自然差异 一、基因、性激素与两性分化 1.基因决定性的分化 2.性激素与性的分化 第三节 性别的心理机能差异 一、言语、数学与空间定向能力 二、其他认知能力
三、个性与人格差异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性别角色?它是如何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2.试说明性与性别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 课堂讨论。 第三章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产生社会性别差异的原因和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 程。介绍社会性 别差异的相关理论,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女性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女性价值的选择 与实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性别差异 一、被建构的社会性别 l.性(sex)与性别(gender) 2.社会性别的差异 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 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二、差异的现实表现 1.观念领域和价值体系 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从属于男性。 2.公共领域 男女在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 3.私人领域
5 三、个性与人格差异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性别角色?它是如何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2.试说明性与性别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 课堂讨论。 第三章 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产生社会性别差异的原因和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 程。介绍社会性 别差异的相关理论,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女性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女性价值的选择 与实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性别差异 一、被建构的社会性别 1.性(sex)与性别(gender) 2.社会性别的差异 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 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二、差异的现实表现 1.观念领域和价值体系 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从属于男性。 2.公共领域 男女在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 3.私人领域
家务劳动中的权力关系。 第二节社会性别差异的生产和再生产 一、性别社会化 1.性别社会化 个体关于性别角色及其规范的学习过程,是贯穿人一生的性别认同过程。 2.性别认同 由个体认同自己生理上的性别而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二、实现过程 1.婴幼儿期的性别社会化一一模仿 2.学龄期的社会化一一强化 3.成年阶段一一自我的社会化 4.老年期一一边缘化 第三节社会性别差异理论 一、劳动分工和父权制 1.私有制是社会性别差异出现的前提的观点 2.父权制的观点狭义父权制和广义父权制 3.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从亲属关系到性别制度 列维·施特劳斯《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三、心理学观点 四、社会学理论 1.功能主义观点 2.冲突主义和性别分层 3.结构主义理论
6 家务劳动中的权力关系。 第二节 社会性别差异的生产和再生产 一、性别社会化 1.性别社会化 个体关于性别角色及其规范的学习过程,是贯穿人一生的性别认同过程。 2.性别认同 由个体认同自己生理上的性别而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二、实现过程 1.婴幼儿期的性别社会化——模仿 2.学龄期的社会化——强化 3.成年阶段——自我的社会化 4.老年期——边缘化 第三节 社会性别差异理论 一、劳动分工和父权制 1.私有制是社会性别差异出现的前提的观点 2.父权制的观点 狭义父权制和广义父权制。 3.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从亲属关系到性别制度 列维·施特劳斯《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三、心理学观点 四、社会学理论 1.功能主义观点 2.冲突主义和性别分层 3.结构主义理论
4.女权主义的立场理论 五、多学科综合观念 第四节女性的主体意识 一、主体意识的界定 主体意识和女性的主体意识。 二、主体意识发展过程与矛盾分析 1.发展过程 自在自然阶段一一自知自觉阶段一一自强自为阶段。2.矛盾分析 三、主体意识的内容 1.自主意识 2.竞争意识 3.进取意识 4.创新意识 第五节女性的价值选择 一、价值问题的提出 1.人生价值的含义 2.女性人生价值的表现 二、价值选择 1.女性人生价值选择的特殊性 2.女性所遇到的“鱼和熊掌”问题 3.优化人生的价值选择 三、价值实现 1.女性人生价值实现的障碍分析 外在与内在因素
7 4.女权主义的立场理论 五、多学科综合观念 第四节 女性的主体意识 一、主体意识的界定 主体意识和女性的主体意识。 二、主体意识发展过程与矛盾分析 1.发展过程 自在自然阶段——自知自觉阶段——自强自为阶段。 2.矛盾分析 三、主体意识的内容 1.自主意识 2.竞争意识 3.进取意识 4.创新意识 第五节 女性的价值选择 一、价值问题的提出 1.人生价值的含义 2.女性人生价值的表现 二、价值选择 1.女性人生价值选择的特殊性 2.女性所遇到的“鱼和熊掌”问题 3.优化人生的价值选择 三、价值实现 1.女性人生价值实现的障碍分析 外在与内在因素
2.女性人生价值定位的理想模式和标准 迫求双重角色的完整和谐。 3.女性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主客观因素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性别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社会性别差异有哪些表现形态? 2.个体的性别社会化是如何实现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 课堂讨论。 第五章女性与社会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女性与社会经济、政治、时代文化诸方面的关系。把握 在社会变动与快速发展中女性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 一、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演变 1.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女性的生存状态 2.女性生存状态的演变 3.提高女性社会经济地位、关注改善女性生存状态 二、女性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无薪的社会劳动 1.家务劳动的定性女性的、无偿的、非社会性的。 2、对女性的无薪社会劳动现状的探讨四、生存状态变迁规律
8 2.女性人生价值定位的理想模式和标准 追求双重角色的完整和谐。 3.女性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主客观因素。 (三)思考与实践: 1. 社会性别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社会性别差异有哪些表现形态? 2. 个体的性别社会化是如何实现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 课堂讨论。 第五章 女性与社会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女性与社会经济、政治、时代文化诸方面的关系。把握 在社会变动与快速发展中女性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 一、经济地位与生存状态演变 1.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女性的生存状态 2.女性生存状态的演变 3.提高女性社会经济地位、关注改善女性生存状态 二、女性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无薪的社会劳动 1.家务劳动的定性 女性的、无偿的、非社会性的。 2、对女性的无薪社会劳动现状的探讨 四、生存状态变迁规律
先进的生产力一一先进的价值观念一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第二节女性的政治参与 一、参与途径 1.女性政治参与的意义 2.女性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二、女性参政状况 1.法律保障 2.中国女性的参政状况 3.中国女性的其它权利 第三节女性与社会文化 一、女性的文化历程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共同特点 3.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 1.迄今的文化是男性本位的文化 2.女性文化是在男性审视下的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女性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贤妻良母、才女和侠女英雄。 绝代佳人、妓女和节妇。 2.近代文化为女性生存发展准备条件3.现代女性文化状况与女性进步 第四节女性与道德伦理 一、一般理论
9 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价值观念——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第二节 女性的政治参与 一、参与途径 1.女性政治参与的意义 2.女性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二、女性参政状况 1.法律保障 2.中国女性的参政状况 3.中国女性的其它权利 第三节 女性与社会文化 一、女性的文化历程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共同特点 3.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 1.迄今的文化是男性本位的文化 2.女性文化是在男性审视下的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女性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贤妻良母、才女和侠女英雄。 绝代佳人、妓女和节妇。 2.近代文化为女性生存发展准备条件 3.现代女性文化状况与女性进步 第四节 女性与道德伦理 一、一般理论
女性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二、现代实践 伦理道德的剧变、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和道德困境氛围中的现代女性, 三、影响分析 第五节女性与婚烟家庭一、婚烟制度演进中的女性地位 1.婚姻家庭演变的历史形态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2.封建社会的婚姻制 度与妇女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的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 4.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 二、家庭结构变迁中的作用 1.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人际关系(亲属关系)。 2.家庭结构的类型单身家庭、残缺家庭、有配偶家庭、扩大家庭。 3.家庭结构变动原因及发展趋势 4.家庭结构的变动对妇女的影响 三、现代变革中的角色 1.80年代以来婚姻家庭关系的变革 2.计划生育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3.婚姻家庭发展趋势 (1)婚姻家庭发展理论 (2)家庭发展形式推测 (三)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说女性文化是在男权视角之下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2.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衰退是如何影响女性的? 10
10 女性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二、现代实践 伦理道德的剧变、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和道德困境氛围中的现代女性。 三、影响分析 第五节 女性与婚姻家庭 一、婚姻制度演进中的女性地位 1.婚姻家庭演变的历史形态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2.封建社会的婚姻制 度与妇女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的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 4.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 二、家庭结构变迁中的作用 1.家庭结构的含义 家庭人际关系(亲属关系)。 2.家庭结构的类型 单身家庭、残缺家庭、有配偶家庭、扩大家庭。 3.家庭结构变动原因及发展趋势 4.家庭结构的变动对妇女的影响 三、现代变革中的角色 1.80 年代以来婚姻家庭关系的变革 2.计划生育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3.婚姻家庭发展趋势 (1)婚姻家庭发展理论 (2)家庭发展形式推测 (三)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说女性文化是在男权视角之下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2.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衰退是如何影响女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