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经济迈向又好又快的发展 编者按: 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 2006年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 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这些跃动的数字是中国向世界呈现的一道瑰丽多彩的“经济 发展风景线”。这是一个变革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由 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 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总体特征是平稳较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稳”、 快”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开始向“又好又快”并轨。本专题将为读者呈现中国经济“又好 又快”的几大标志性特征,分析其增长背后的动力,以及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实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一目的成就,被誊为“世界经济发 展的奇迹";六大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支撑又好又快发晨的基础条件 丹麦最大的工业公司一一丹佛斯公司的有关负责人海尔博格今年早些时候曾在中国向 媒体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发的活力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谁也挡不住她的诱惑力,谁也 不会放弃中国市场,除非他没有战略眼光。” 与丹佛斯公司一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了中国。吸引他们纷至沓来的是中国这片 热土散发的无穷活力 繁荣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生活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 成认为,六大历史性变化为我国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条件、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 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新的发展动力。 这六大历史性变化是:经济体制一一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供求关系一一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经济运行一一由大起大落转 变为快速平稳:经济总量一一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外贸总额一一由 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人民生活—一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并向 全面小康迈进。 就经济体制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 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近5年来,我国价格改革力度加大。“看不见的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用:投资、财税、金融体制加快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汇率形成 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进展顺利:;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刘树成说:“市场机制的引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 添了生机和活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则有利于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保持经济 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存 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 就经济运行来说,2003年~2006年,我国连续4年保持了年均104%的增长速度,远 高于同期世界年均48%的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这一突出特点博 得广泛赞誉—一“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这一高位平稳运行的新轨迹,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 济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起大落”,是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平稳较快的增长态 势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就经济总量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不断上升。2006年GDP总量突破20 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1978年 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与此同时,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亿美元, 排在世界第二十七位:2006年上升到17607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三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 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国际经济条件中国经济迈向又好又快的发展 编者按: 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 2006 年经济总量突破 20 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 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这些跃动的数字是中国向世界呈现的一道瑰丽多彩的“经济 发展风景线”。这是一个变革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由 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 从 2003 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总体特征是平稳较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稳”、 “快”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开始向“又好又快”并轨。本专题将为读者呈现中国经济“又好 又快”的几大标志性特征,分析其增长背后的动力,以及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实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一目的成就,被誊为“世界经济发 展的奇迹";六大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支撑又好又快发晨的基础条件 丹麦最大的工业公司——丹佛斯公司的有关负责人海尔博格今年早些时候曾在中国向 媒体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发的活力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谁也挡不住她的诱惑力,谁也 不会放弃中国市场,除非他没有战略眼光。” 与丹佛斯公司一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了中国。吸引他们纷至沓来的是中国这片 热土散发的无穷活力。 繁荣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生活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 成认为,六大历史性变化为我国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条件、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 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新的发展动力。 这六大历史性变化是: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经济运行——由大起大落转 变为快速平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外贸总额——由 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并向 全面小康迈进。 就经济体制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 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近 5 年来,我国价格改革力度加大。“看不见的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用:投资、财税、金融体制加快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汇率形成 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资本市场改革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进展顺利;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刘树成说:“市场机制的引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 添了生机和活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则有利于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保持经济 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存 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 就经济运行来说,2003 年~2006 年,我国连续 4 年保持了年均 10.4%的增长速度,远 高于同期世界年均 4.8%的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这一突出特点博 得广泛赞誉——“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这一高位平稳运行的新轨迹,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 济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起大落”,是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平稳较快的增长态 势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就经济总量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GDP 总量不断上升。2006 年 GDP 总量突破 20 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 1978 年的 13.3 倍。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 1978 年 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与此同时,1978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 206 亿美元, 排在世界第二十七位;2006 年上升到 17607 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三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 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国际经济条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