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1年7月 河北学刊 第31卷第4期 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 31 No 4 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 许苏民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晢学对话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灵魂不灭说和上帝赏 善罚恶说;二是人的真正的家园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三是人是否应该“面对死亡而生存”。基督教经院哲学从灵魂不灭 论出发,告诉人们家在天上,教人做“天上人”;儒家哲学则告诉人们家就在现世,教人做“人上人”。由于这一分歧与现实 人生密切相关,这就使这场人生晢学对话格外具冇震撼心灵的魅力,并对明清之际中国晢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明清之际;儒学;基督教;人生哲学 [基金项目]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20世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程》(06AZX003) [作者简介]许苏民(1952—),男,江苏省如皋市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 史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1)04-0022-09[收稿日期]2011-01-30 笔者在《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第一哲学”对人的灵魂都是上帝创造的,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 话》一文中认为:“一个萦绕古今中西人类心灵的永恒灭。与西方一样,中国古代也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如 问题——‘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是激发人们对《礼记·郊特牲》云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第一哲学’之兴趣的心理根源。”然而,人为什么要灵魂被称为“魂气”,这与希腊文拉丁文、英文的“灵 追问“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又是一个更深层次魂”一词的词源学意义相同,更与《圣经》的说法有着惊 的问题了。 人的相似之处。希腊文的“灵魂”一词ψxm有气息、呼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因为在世界上只有人才能吸、生气、元气、生命等意义,在《荷马史诗》中指(人死 清醒地意识到有限人生与无限宇宙的矛盾。—面对后依然具有生前形状容貌的)亡灵、阴魂、幽灵、鬼魂 这一矛盾,于是有了对死后生活之可能性的探讨,才从泛指与肉身(σoμax)相对的不朽的灵魂。拉丁文的“灵 追问“我向何处去”回溯到“我从何处来”,又从对“我从魂”一词 arima有呼吸、生命、灵魂三义; animus一词有 何处来”的解释逻辑地引申出对“我向何处去”的回答。神志、心灵、气概三义。《旧约全书·创世记》第二章 如果说“第一哲学”重在解决“我从何处来”的问题的说:“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 话,那么,相对而言,“我向何处去”就主要是一个人生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也就是说,上帝是用“气” 哲学的问题了。 来造就人的灵魂的,这与中国古人认为灵魂是气的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西哲学和宗教对人生的不种存在方式的观念是一致的。 朽何以可能何处才是人的真正的家园、什么才是人生 但中西文化发展到后来,关于灵魂的观念都发生 理想的归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基督教经院哲学从灵了很大变化。在中国,哲人们或认为人死后其气散尽 魂不灭论出发,告诉人们家在天上,教人做“天上人”;无余,灵魂亦随之而散灭;或认为善者能以道存聚本 儒家哲学则告诉人们家就在现世,教人做“人上人”。心,身死而心不灭,恶者以罪败坏本心,身死而心亦灭 由于这一分歧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这就使儒学与基但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前一种观点,为宋儒司马光、朱熹 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格外具有震撼心灵的魅力,并对等人所主张。在西方,哲人们的灵魂观念也疏离了其 明清之际中国哲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原初的词源学意义。希腊人尚且认为灵魂是气,“害怕 如何看待基督教的灵魂 灵魂从肉身中出来时会被大风刮走和吹散”,而柏拉图 在《斐多篇》中则认为,灵魂是神性的、单一的绝对实 不灭与上帝赏善罚恶说 体,与任何自然的复合物不同,因而是永久的、不朽 基督教为人生之不朽提供了神学依据认为每个的2(”)。基督教经院哲学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2011年 7月 第 31卷第 4期 河 北 学 刊 HebeiAcademicJoumal Ju1.,2011 Vo1.31 No.4 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 许 苏民 (南京大学 中国思想家研究 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灵魂不灭说和上帝赏 善罚恶说 ;二是人 的真 正的家园是在 天上还是在人 间 ;三是人是 否应该 “面对死亡而生存 ”。基督教 经院哲 学从 灵魂 不灭 论出发,告诉A-41']家在天上,教人做“天上人”;儒家哲学则告诉人们家就在现世,教人做“人上人”。由于这一分歧与现实 人生密切相关,这就使这场人生哲学对话格外具有震撼心灵的魅力,并对明清之际中国哲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明清之际;儒学;基督教 ;人生哲学 [基金项目】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 0世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程》(06AZX003) [作者简介】许 苏民(1952一),男,江苏省如皋市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 史与 中西哲学 比较研 究。 [中圈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1)04—0022—09 [收稿 日期]2011—0l一30 笔者在《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第一哲学”对 话》一文中认为:“一个萦绕古今 中西人类心灵的永恒 问题一 ‘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是激发人们对 ‘第一哲学’之兴趣的心理根源。”…然而 ,人为什么要 追问“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又是一个更深层次 的问题 了。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因为在世界上只有人才能 清醒地意识到有限人生与无限宇宙的矛盾。——面对 这一矛盾 ,于是有了对死后生活之可能性的探讨 ,才从 追问“我向何处去”回溯到“我从何处来”,又从对“我从 何处来”的解释逻辑地引申出对“我向何处去”的回答。 如果说“第一哲学”重在解决“我从何处来”的问题的 话 ,那么,相对而言,“我向何处去”就主要是一个人生 哲学的问题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西哲学和宗教对人生的不 朽何以可能、何处才是人的真正的家园、什么才是人生 理想的归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基督教经院哲学从灵 魂不灭论出发 ,告诉人们家在天上,教人做“天上人”; 儒家哲学则告诉人们家就在现世,教人做 “人上人”。 由于这一分歧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 ,这就使儒学与基 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格外具有震撼心灵的魅力 ,并对 明清之际中国哲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 、 如何看待基督教的灵魂 不灭与上帝赏善罚恶说 基督教为人生之不朽提供了神学依据 ,认为每个 22 人的灵魂都是上帝创造的,不会随着 肉体的死亡而消 灭。与西方一样 ,中国古代也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如 《礼记 ·郊特牲》云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灵魂被称为“魂气”,这与希腊文 、拉丁文、英文的“灵 魂”一词的词源学意义相同,更与《圣经》的说法有着惊 人的相似之处。希腊文的“灵魂”一词 11有气息、呼 吸、生气、元气、生命等意义,在《荷马史诗》中指(人死 后依然具有生前形状容貌的)亡灵、阴魂、幽灵 、鬼魂, 泛指与肉身(crtolaxx)相对的不朽的灵魂。拉丁文的“灵 魂”一词 anima有呼吸、生命、灵魂三义 ;animus~词有 神志、心灵 、气概三义。《旧约全书 ·创世记》第二章 说:“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 ,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 成了有灵的活人 ,名叫亚当。”也就是说,上帝是用“气” 来造就人的灵魂的,这与中国古人认为灵魂是气的一 种存在方式的观念是一致的。 但中西文化发展到后来,关于灵魂的观念都发生 了很大变化。在中国,哲人们或认为人死后其气散尽 无余,灵魂亦随之而散灭;或认为善者能以道存聚本 心,身死而心不灭,恶者以罪败坏本心,身死而心亦灭。 但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前一种观点,为宋儒司马光 、朱熹 等人所主张。在西方,哲人们的灵魂观念也疏离了其 原初的词源学意义。希腊人尚且认为灵魂是气,“害怕 灵魂从肉身中出来时会被大风刮走和吹散”,而柏拉图 在《斐多篇》中则认 为,灵魂是神性 的、单一的绝对实 体,与任何 自然的复合物不 同,因而是永久的、不朽 的 ](胁 ’。基督教经院哲学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