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天地◆ 为灵魂不是气,而是不倚赖于任何物质而存在的纯粹有许多人以攻击灵魂不灭学说为“正道”?利玛窦回答 的精神,这就不仅与中国古代经典的说法不同,也与基说这是因为这些人对中国古代经典缺乏研究。《尚 督教的原教旨不同了。传教士将这一观念带到中国,书》和《诗经》中的大量材料证明,中国古人是相信灵魂 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信奉宋明理学的儒者们发生了争不灭的。如《尚书·盘庚》曰:“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 论 乃崇降罪疾,曰何虐朕民!”“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 1.利玛窦论“人魂为神,不容泯灭” 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样。”《尚书·西伯 利玛窦认为,关于“人魂为神不容泯灭”的道理是战黎》祖伊谏纣曰:“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 “修道之基”,即基督教的人生哲学的基础。正是基于绝。”《尚书·金滕》曰:“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 这一点在《天主实义》一书中,他对为什么说灵魂不灭神。”“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尚书·召诰》曰 的问题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他认为要知道人魂为什“兹股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诗》云:“文 么不灭,就必须明白具体事物之所以会灭亡的原因。王在上,于昭于天”。这都是中国古人“以死者之灵魂 由于具体事物都是由火气、水、土所构成的这四种元为永在不灭”的证据3。利玛窦通过以上引证证 素之间总是包含着“相对相敌,自必相贼”的因素,“其明反对灵魂不灭学说的儒者们自以为懂得中国文化 间未免时相伐兢,但有一者偏胜,其物必致坏亡。故其实对中国的古代经典并未认真研读过。 此,有四行之物,无有不泯灭者”。而灵魂则与这些会 质疑之二:儒学中有一种说法,认为善者能以道存 灭亡的具体事物不同因为它不是由具体的物质元素聚本心,是以身死而心不散灭恶者以罪败坏本心,是 所构成的,所以也就不会灭亡:“夫灵魂,则神也,于四以身死而心随之散灭。这难道不是一种诱人于善的观 行无关焉孰从而悖灭之?”1m这一论述其实是复述点吗?利玛窭回答说:“魂乃神也,一身之主,四肢之动 了柏拉图《斐多篇》的观点 宗焉。以神散身,犹之可也,以身散神,如之何可哉!” 为了证明灵魂不灭,利玛窦又提出了以下理由 如果恶行能使人的本心消散那么小人必然活不长,然 第一,人心之所以皆欲传播善名而忌遗恶声,就是而世间却有自少至老为恶不止的人,为什么其心消散 因为灵魂不灭,能知道自己在世时所留下的声名善恶却仍能活呢?何况如果恶人心已消散,其也就再也没 的缘故。有智慧的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为了有痛苦的感受,这就使得天主对恶人的刑罚失去了施 求令闻广誉,显名于世。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会有这种予的对象这种使恶人逃脱惩罚的理论在实质上是“引 追求呢?人死以后,骨肉化作了泥土,凭什么知道自己导世人无惧为恶,引导为恶者以无惧增其恶”。他认 的名声?如果灵魂不在了,又何必劳心追求美好的为,中国古代圣贤所谓“心散心亡”的说法是一种比喻, 名声?由此可见,灵魂不灭 “如吾泛滥逐于外事,而不专一,即谓心散。如吾所务 第二,天主在芸芸万类中唯独赋予人以追求不朽不在本性内事,而在外逸,即谓心亡。非必真散真亡 的愿望如果这一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天主就不会赋也m)。对于人心,善用之则安泰,误用之则险危 予人这一愿望。“上帝降生万品,有物有则,皆求遂其应用之以藏德,而不是用之以藏污纳垢。上帝让人的 性所愿欲,而不外求其势之所难获。……故鸟兽之欲,灵魂不灭,谁又能够使其散亡呢 不逾本世之事。”3唯有人,即使听惯了灵魂与肉身 质疑之三:“或谓人之灵魂,乃精气耳,气聚则生, 俱灭的学说,也无不希求长生,愿灵魂不灭,如果这是气散则死。”这是叶向高向艾儒略提出的问题。艾儒略 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天主不是徒然赋予人这种愿回答说,如果人的灵魂是气就不应有气尽而身死的情 望了吗?由此可见,灵魂是不灭的 形出现:“人寓气中,呼吸有余何缘有尽,乃为气尽而 第三,天主赋予了人以现世不能满足的欲望,如果身死乎?…可见气是气,灵是灵,判然为二,岂可混 灵魂随肉体而灭,满足后世欲望的心愿也就不能实现:为一而不分别哉?”叶向高又说:“人魂非呼吸之气固 天下万物,惟人心广大……商贾虽金玉盈箱,富甲州矣,然或与人精气为一。”艾儒略回答说,灵魂也不是精 县,亦心无慊足;仕者虽奄有四海,临长百姓,福贻子气:“设使人之精气与灵明为一,凡人之精气强壮,则其 孙,其心亦无底极。此不足怪,皆缘天主所禀情欲,原灵明才学亦宜与之强壮也。人之精气衰弱,其灵明亦 乃无疆之寿,无限之乐,岂可以今世几微之乐,姑为厌宜与之衰弱也。今每见人当气强壮时,其灵明才学,反 足者 为衰弱,至气若衰老,其灵明之用、义理之主张,更觉强 对于传教士所宣扬的灵魂不灭的观点,儒家学者壮也。当知所谓魂也者,乃生活之机,运动灵觉之用 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 也。”他进而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生物的灵魂有三种 质疑之一:你说得如此振振有词,为什么在中国却的学说,并强调指出:“若人之灵魂,为神妙之体,原不◆ 哲学天地 ◆ 为灵魂不是气,而是不倚赖于任何物质而存在的纯粹 的精神,这就不仅与中国古代经典的说法不同,也与基 督教的原教旨不同了。传教士将这一观念带到中国, 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信奉宋明理学的儒者们发生了争 论 。 1.利玛窦论“人魂为神,不容泯灭” 利玛窦认为,关于“人魂为神,不容泯灭”的道理是 “修道之基”,即基督教的人生哲学的基础。正是基于 这一点,在《天主实义》一书中,他对为什么说灵魂不灭 的问题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他认为,要知道人魂为什 么不灭 ,就必须明白具体事物之所 以会灭亡的原 因。 由于具体事物都是由火 、气、水 、土所构成的,这四种元 素之间总是包含着“相对相敌 ,自必相贼”的因素,“其 间未免时相伐兢 ,但有一者偏胜 ,其物必致坏亡。故 此,有四行之物,无有不泯灭者”。而灵魂则与这些会 灭亡的具体事物不 同,因为它不是 由具体的物质元素 所构成的,所以也就不会灭亡 :“夫灵魂 ,则神也 ,于四 行无关焉,孰从而悖灭之?”[。】‘瞄 这一论述其实是复述 了柏拉图《斐多篇》的观点。 为了证明灵魂不灭 ,利玛窦又提出了以下理由: 第一,人心之所以皆欲传播善名而忌遗恶声,就是 因为灵魂不灭 ,能知道 自己在世时所 留下的声名善恶 的缘故。有智慧的人追求立德 、立功、立言,都是为 了 求令闻广誉,显名于世。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会有这种 追求呢?人死以后 ,骨肉化作 了泥土,凭什么知道 自己 的名声?如果灵魂不在了,人又何必劳心追求美好的 名声?由此可见 ,灵魂不灭。 第二,天主在芸芸万类中唯独赋予人 以追求不朽 的愿望 ,如果这一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 ,天主就不会赋 予人这一愿望。“上帝降生万品,有物有则,皆求遂其 性所愿欲 ,而不外求其势之所难获。……故鸟兽之欲, 不逾本世之事。”[3】(啮’唯有人,即使听惯了灵魂与肉身 俱灭的学说 ,也无不希求长生 ,愿灵魂不灭,如果这是 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天主不是徒然赋予人这种愿 望了吗?由此可见 ,灵魂是不灭的。 第三,天主赋予了人以现世不能满足的欲望 ,如果 灵魂随肉体而灭 ,满足后世欲望 的心愿也就不能实现: “天下万物,惟人心广大……商贾虽金玉盈箱 ,富甲州 县 , 无慊足;仕者虽奄有四海 ,临长百姓 ,福贻子 孙 ,其心亦无底极。此不足怪 ,皆缘天主所禀情欲,原 乃无疆之寿,无限之乐,岂可以今世几微之乐,姑为厌 足者。’’[](丹) ’ 对于传教士所宣扬 的灵魂不灭的观点,儒家学者 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 质疑之一:你说得如此振振有词,为什么在中国却 有许多人以攻击灵魂不灭学说为“正道”?利玛窦回答 说 ,这是因为这些人对中国古代经典缺乏研究。《尚 书》和《诗经》中的大量材料证明,中国古人是相信灵魂 不灭的。如《尚书 ·盘庚》日:“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 乃崇降罪疾,日何虐朕民!”“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 日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尚书 ·西伯 戡黎》祖伊谏纣日:“非先王不相我后人 ,惟王淫戏用 自 绝。”《尚书 ·金滕》日:“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 神。”“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尚书 ·召诰》日: “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 民。”《诗》云 :“文 王在上,于昭于天”。这都是 中国古人“以死者之灵魂 为永在不灭”的证据 ]‘阱 )。利玛窦通过以上引证证 明,反对灵魂不灭学说的儒者们 自以为懂得中国文化 , 其实对中国的古代经典并未认真研读过。 质疑之二 :儒学中有一种说法,认为善者能以道存 聚本心 ,是以身死而心不散灭,恶者以罪败坏本心,是 以身死而心随之散灭。这难道不是一种诱人于善的观 点吗?利玛窦回答说:“魂乃神也,一身之主,四肢之动 宗焉。以神散身,犹之可也 ,以身散神,如之何可哉 !” 如果恶行能使 人的本心消散,那么小人必然活不长,然 而世间却有 自少至老为恶不止的人,为什么其心消散 却仍能活呢?何况如果恶人心已消散,其也就再也没 有痛苦的感受 ,这就使得天主对恶人的刑罚失去了施 予的对象,这种使恶 人逃脱惩罚的理论在实质上是“引 导世人无惧为恶 ,引导为恶者以无惧增其恶”。他认 为,中国古代圣贤所谓“心散心亡”的说法是一种比喻, “如吾泛滥逐于外事,而不专一,即谓心散。如吾所务 不在本性 内事,而在外逸 ,即谓心亡。非必真散真亡 也”L3J(脱’。对于人心 ,善用之则安泰,误用之则 险危 , 应用之以藏德 ,而不是用之以藏污纳垢。上帝让人的 灵魂不灭 ,谁又能够使其散亡呢? 质疑之三:“或谓人之灵魂,乃精气耳 ,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99这是叶向高向艾儒略提出的问题。艾儒略 回答说,如果人的灵魂是气,就不应有气尽而身死的情 形出现:“人寓气 中,呼吸有余 ,何缘有尽 ,乃为气尽而 身死乎?……可见气是气,灵是灵 ,判然为二,岂可混 为一而不分别哉?”叶向高又说 :“人魂非呼吸之气 固 矣,然或与人精气为一。”艾儒略回答说,灵魂也不是精 气:“设使 人之精气与灵明为一,凡人之精气强壮,则其 灵明才学 ,亦宜与之强壮也。人之精气衰弱,其灵明亦 宜与之衰弱也。今每见人当气强壮时,其灵明才学,反 为衰弱,至气若衰老,其灵明之用、义理之主张,更觉强 壮也。当知所谓魂也者 ,乃生活之机,运动灵觉之用 也。”他进而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生物的灵魂有三种 的学说,并强调指出:“若人之灵魂,为神妙之体,原不 2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