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呈岛状,岛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残余奥氏体薄膜(扫 的尺寸在2um左右(图4),贝氏体铁素体内含有 描照片所示).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显示MA岛 高密度位错. n 500nm 200nm 图4MA岛及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MA岛及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b)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 Fig.4 M-A island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a)M-A island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b)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 2.2力学性能 表3室温拉伸的力学性能 Table 3 Tensile properties of tested steel at room temperature 图5为四种工艺条件下室温拉伸曲线,力学性 屈服 抗拉 均匀 总延伸 能数据如表3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四种工艺条 试样 屈强比 强度/MPa强度/MPa延伸率/%率/% 件下钢的工程应力一工程应变曲线均为连续屈服状 486 748 14 3 0.7 态,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1"和2贝氏体/铁素体 388 681 17 哈 0.6 复相钢的曲线形状类似.2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 3 558 838 11 0.7 度分别比1"钢的低98MPa和67MPa,总延伸率几乎 4# 746 960 8 19 0.8 一样,均为25%以上.3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1钢和2钢的组织均为贝氏体和铁素体,贝氏 均比1"和2钢高,但总延伸率有所下降,为15%. 体团有一些带状分布,且团内既有板条贝氏体,也有 结合工艺、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使用物理模拟系统 MA岛,MA岛具有较高的强度,而动态相变铁素 进行多道次轧制,并结合空冷处理,能够得到铁素 体和贝氏体铁素体都具有良好的塑性,且弥散分布 体/贝氏体复相组织,依贝氏体含量和形态的不同, 的MA岛及残余奥氏体薄膜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 屈服强度为388~558MPa,抗拉强度为681~ 塑性,因此这种混合组织有利于强度和塑性的协调 838MPa,总延伸率为15%~27% 搭配).2”钢过冷奥氏体区的形变量较大,极大地 1000r 促进了铁素体相变,使最终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达到 900 3 了50%以上,而铁素体是软相,当其含量过多时会 800 700 影响钢的强度的提高,且2·钢的组织呈明显的带状 600 500 分布,因此与1"钢相比,2"钢的强度下降,同时由于 400 组织中铁素体的含量较高,且为细小的等轴状,其延 300 2001 伸率较高.3"钢同样由贝氏体和铁素体组成,贝氏 100 体的形态以板条为主,有少量粒状贝氏体,组织呈现 5 10 1520 2530 出比2"钢更明显的带状分布,组织碎化,且铁素体 应变% 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呈链状分布 图5试样的室温拉伸曲线 3钢的强度比1"钢和2钢的强度高源于几个 Fig.5 Tensile curves of tested steels at room temperature 因素:首先,工艺3增加了一个变形道次,且实际变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呈岛状,岛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残余奥氏体薄膜( 扫 描照片所示) . 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显示 M-A 岛 的尺寸在2 μm左右( 图 4) ,贝氏体铁素体内含有 高密度位错. 图 4 M-A 岛及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 ( a) M-A 岛及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 ( b) 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 Fig. 4 M-A island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 ( a) M-A island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 ( b)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 2. 2 力学性能 图 5 为四种工艺条件下室温拉伸曲线,力学性 能数据如表 3 所示. 从图 5 可以看出,四种工艺条 件下钢的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均为连续屈服状 态,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 1# 和 2# 贝氏体/铁素体 复相钢的曲线形状类似. 2# 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 度分别比 1# 钢的低 98 MPa 和 67 MPa,总延伸率几乎 一样,均为 25% 以上. 3# 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均比 1# 和 2# 钢高,但总延伸率有所下降,为 15% . 结合工艺、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使用物理模拟系统 进行多道次轧制,并结合空冷处理,能够得到铁素 体/贝氏体复相组织,依贝氏体含量和形态的不同, 屈 服 强 度 为 388 ~ 558 MPa,抗 拉 强 度 为 681 ~ 838 MPa,总延伸率为 15% ~ 27% . 图 5 试样的室温拉伸曲线 Fig. 5 Tensile curves of tested steels at room temperature 表 3 室温拉伸的力学性能 Table 3 Tensile properties of tested steel at room temperature 试样 屈服 强度/MPa 抗拉 强度/MPa 均匀 延伸率/% 总延伸 率/% 屈强比 1# 486 748 14 27 0. 7 2# 388 681 17 26 0. 6 3# 558 838 11 15 0. 7 4# 746 960 8 19 0. 8 1# 钢和 2# 钢的组织均为贝氏体和铁素体,贝氏 体团有一些带状分布,且团内既有板条贝氏体,也有 M-A 岛,M-A 岛具有较高的强度,而动态相变铁素 体和贝氏体铁素体都具有良好的塑性,且弥散分布 的 M-A 岛及残余奥氏体薄膜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 塑性,因此这种混合组织有利于强度和塑性的协调 搭配[3]. 2# 钢过冷奥氏体区的形变量较大,极大地 促进了铁素体相变,使最终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达到 了 50% 以上,而铁素体是软相,当其含量过多时会 影响钢的强度的提高,且 2# 钢的组织呈明显的带状 分布,因此与 1# 钢相比,2# 钢的强度下降,同时由于 组织中铁素体的含量较高,且为细小的等轴状,其延 伸率较高. 3# 钢同样由贝氏体和铁素体组成,贝氏 体的形态以板条为主,有少量粒状贝氏体,组织呈现 出比 2# 钢更明显的带状分布,组织碎化,且铁素体 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呈链状分布. 3# 钢的强度比 1# 钢和 2# 钢的强度高源于几个 因素: 首先,工艺 3 增加了一个变形道次,且实际变 · 036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