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5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36 No.5 2014年5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May 2014 钼微合金化低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高静辉,郑为为⑧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通信作者,E-mail:zhengww@skl.usth.cdu.cm 摘要借助物理模拟系统采用四种不同的多道次变形及控制冷却工艺,研究了成分为0.12C0.78Si-1.42Mn0.74A- 0.32M6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显示:使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高温区的多道次热连轧,并结合控制冷却处理,能够得 到不同的复相组织(铁素体/贝氏体组织,贝氏体/马氏体组织).依贝氏体含量和形态的不同,铁素体/贝氏体复相组织钢的 屈服强度为388-558MPa,抗拉强度为681~838MPa,总延伸率为15%~27%: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钢的屈服强度为 746MPa,抗拉强度为960MPa,总延伸率为19%. 关键词低碳钢:钼:微合金化: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热轧 分类号TG142.7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 micro-alloyed low-carbon steel GAO Jing-hui,ZHENG Wei-ei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tals and Material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zhengww@skl.ustb.edu.cn ABSTRACT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0.12C-0.78Si-1.42Mn-0.74Al-0.32Mo steel under four different multi-pass deformation and controlled cooling after rolling were studied by using of a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multi-phase structures (ferrite/bainite and bainite/martensite)can be achieved in the steel under multi-pass deform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through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and controlling cooling treatment.The yield strength,tensile strength and total elongation of the steel with the ferrite/bainite structure are 388-558 MPa,681-838 MPa,and 15%-27%,respectively:but the yield strength,tensile strength,and total elongation of the steel with the bainite/martensite structure reach 746 MPa,960 MPa,and 19%,respectively. KEY WORDS low carbon steel:molybdenum:microalloying: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ies;hot rolling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建筑物朝着高 体相变,空冷条件下即可得到贝氏体.经高温区多 层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钢结构以其可靠性高、自重 道次热连轧及空冷处理得到的组织具有较好的室温 轻、施工简便快捷等特点越来越广泛用于建筑领域 力学性能,屈服强度都在500MPa以上,屈强比在 中,但钢结构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即耐火性差.近年 0.65左右,并且有良好的塑性:同时,该组织也具有 来,耐火钢在国内有较快发展.马钢、武钢、宝钢等 较好的高温稳定性(600℃以下)和较好的高温力学 先后研究开发了Mo-Nb、Mo-Nb-Ti、Mo-V、MoCr- 性能(600℃) Nb、Mo-Cr-Nb-V等微合金化的耐火钢O 现在大多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来进行材 有研究表明2),在A和Si合金化的低碳钢中 料热加工过程模拟,但由于试样较小,很难进行力学 添加微量Mo能够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在连 性能检测.物理模拟系统是北京科技大学自主研 续冷却的过程中强烈推迟先共析铁素体相变及珠光 发的平面应变热模拟试验机,该系统采用中频加 收稿日期:201303-12 DOI:10.13374/j.issn1001-053x.2014.05.009:http://journals.ustb.edu.cn
第 36 卷 第 5 期 2014 年 5 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Vol. 36 No. 5 May 2014 钼微合金化低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高静辉,郑为为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通信作者,E-mail: zhengww@ skl. ustb. edu. cn 摘 要 借助物理模拟系统采用四种不同的多道次变形及控制冷却工艺,研究了成分为 0. 12C--0. 78Si--1. 42Mn--0. 74Al-- 0. 32Mo 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结果显示: 使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高温区的多道次热连轧,并结合控制冷却处理,能够得 到不同的复相组织( 铁素体/贝氏体组织,贝氏体/马氏体组织) . 依贝氏体含量和形态的不同,铁素体/贝氏体复相组织钢的 屈服强度为 388 ~ 558 MPa,抗拉强度为 681 ~ 838 MPa,总延伸率为 15% ~ 27% ; 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钢的屈服强度为 746 MPa,抗拉强度为 960 MPa,总延伸率为 19% . 关键词 低碳钢; 钼; 微合金化;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热轧 分类号 TG 142. 7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 micro-alloyed low-carbon steel GAO Jing-hui,ZHENG Wei-wei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tals and Material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zhengww@ skl. ustb. edu. cn ABSTRACT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0. 12C-0. 78Si-1. 42Mn-0. 74Al-0. 32Mo steel under four different multi-pass deformation and controlled cooling after rolling were studied by using of a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multi-phase structures ( ferrite / bainite and bainite /martensite) can be achieved in the steel under multi-pass deform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through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and controlling cooling treatment. The yield strength,tensile strength and total elongation of the steel with the ferrite / bainite structure are 388 ~ 558 MPa,681 ~ 838 MPa,and 15% ~ 27% ,respectively; but the yield strength,tensile strength,and total elongation of the steel with the bainite /martensite structure reach 746 MPa,960 MPa,and 19% ,respectively. KEY WORDS low carbon steel; molybdenum; microalloying;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hot rolling 收稿日期: 2013--03--12 DOI: 10. 13374 /j. issn1001--053x. 2014. 05. 009; http: / /journals. ustb. edu. cn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建筑物朝着高 层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钢结构以其可靠性高、自重 轻、施工简便快捷等特点越来越广泛用于建筑领域 中,但钢结构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即耐火性差. 近年 来,耐火钢在国内有较快发展. 马钢、武钢、宝钢等 先后研究开发了 Mo--Nb、Mo--Nb--Ti、Mo--V、Mo--Cr-- Nb、Mo--Cr--Nb--V 等微合金化的耐火钢[1]. 有研究表明[2--3],在 Al 和 Si 合金化的低碳钢中 添加微量 Mo 能够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在连 续冷却的过程中强烈推迟先共析铁素体相变及珠光 体相变,空冷条件下即可得到贝氏体. 经高温区多 道次热连轧及空冷处理得到的组织具有较好的室温 力学性能,屈服强度都在 500 MPa 以上,屈强比在 0. 65 左右,并且有良好的塑性; 同时,该组织也具有 较好的高温稳定性( 600 ℃以下) 和较好的高温力学 性能( 600 ℃ ) [3]. 现在大多采用 Gleeble 热模拟试验机来进行材 料热加工过程模拟,但由于试样较小,很难进行力学 性能检测. 物理模拟系统[4]是北京科技大学自主研 发的平面应变热模拟试验机. 该系统采用中频加
·626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热,可以根据设定的变形温度、轧制道次、道次压下 0.74A-0.32Mo.经真空感应熔炼获得铸锭, 量、道次间隔时间等进行单道次或多道次的平面应 1250℃保温1h后,1100℃始锻,850℃终锻为 变压缩。模拟轧制后,试样可以淬火、空冷或盐浴冷 60mm×60mm×80mm的方坯,锻后正火,正火工艺 却.由于变形区较大,结合变形后试样的显微组织 为900℃,保温20min空冷,以使原始组织均匀 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可以实现材料力学性能的 1.2实验方法 优化及热加工工艺改进.本文将借助物理模拟系统 物理模拟系统试样的实物图和轧制前后示意图 对0.12C0.78Si-1.42Mn0.74Al-0.32Mo钢进行 如图1所示.方坯宽高面中心处的小孔用于在加热 多道次变形及控制冷却模拟,通过研究不同变形及 时放置热电偶.在方坯上焊接两个矩形块,制成翅 冷却工艺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试图建立 膀样,矩形块的中间处钻一个孔,便于试样在机器上 工艺一组织一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 的位置的控制,以及加热或轧制后试样的移动.物 理模拟系统的压头宽30mm,压头长中线与试样长 1实验材料及方法 中线重合,上压头由上而下对试样进行变形,下压头 1.1实验材料 不动,X轴为轧向,Y轴为横向,Z轴为法向,如 实验钢的成分为0.12C-0.78Si-1.42Mn- 图1(b)所示. 变形前 变形后 图1物理模拟系统试样的实物图和示意图.(a)物理模拟系统的实物图:(b)试样轧制前后的示意图 Fig.I Photo and diagrammatic sketch of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a)Photo of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b)diagrammatic sketch be- fore and after rolling 本实验采用四种工艺,如图2所示,对应四种 采用了五个道次变形,旨在考察在过冷奥氏体区 工艺的试样依次命名为1·、2”、3"和4试样.将试 变形时,将一个道次的变形量分在两个道次进行 样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1250℃,并保温5min,使 是否有利于组织的均匀性和性能的改善.工艺4 组织全部奥氏体化后,立即在物理模拟系统上进 与前三种工艺不同,四个道次均在奥氏体再结晶 行热连轧.工艺1、工艺2和工艺3前三道次变形 区进行,分别是1150、1100、1050和1000℃,每道 均为1100℃变形0.36、1000℃变形0.36及900 次均变形0.36,轧制后直接淬火,得到马氏体/贝 ℃变形0.36,道次之间为空冷.前两道次的变形 氏体复相组织,考察马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与力 旨在利用奥氏体再结晶区的反复变形和再结晶以 学性能的对应关系.工艺1、2和3变形后空冷,工 及道次间隔时间内的亚动态再结晶或静态再结晶 艺4变形后水冷.在1250℃保温5min完全奥氏 有效细化奥氏体晶粒:第三道次的变形利用奥氏 体化后,在0.3~10℃·s1的冷速范围内为全贝氏 体未再结晶区的变形累积形变量,增加铁素体形 体组织,在20~80℃·s1之间为马氏体和贝氏体 核位置.工艺1和2第四道次均为800℃变形,处 混合组织回.表1为四种工艺过程的参数设定值 于过冷奥氏体区,设计了不同的形变量,分别为 与实测值 0.36和0.69,旨在获得不同转变量(体积分数)的 经过如图2所示的四种工艺处理后,1"、2、3 细晶等轴铁素体,考察铁素体含量对组织和力学 和4"试样的厚度分别由原来的60mm变为17.1、 性能的影响.工艺3相比工艺1增加了850℃变13.8、11.1和17.2mm.实际的总变形量分别为 形0.36,即采用了五个道次变形.工艺3相比工 1.20、1.65、1.60和1.29.选取整个试样最能代表 艺2,总的变形量相同,但将第四道次的变形改为 工艺的组织的,研究其工艺与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850℃变形0.36和800℃变形0.36两个道次,即 之间的对应关系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热,可以根据设定的变形温度、轧制道次、道次压下 量、道次间隔时间等进行单道次或多道次的平面应 变压缩. 模拟轧制后,试样可以淬火、空冷或盐浴冷 却. 由于变形区较大,结合变形后试样的显微组织 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可以实现材料力学性能的 优化及热加工工艺改进. 本文将借助物理模拟系统 对 0. 12C--0. 78Si--1. 42Mn--0. 74Al--0. 32Mo 钢进行 多道次变形及控制冷却模拟,通过研究不同变形及 冷却工艺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试图建立 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 1 实验材料 实 验 钢 的 成 分 为 0. 12C-- 0. 78Si-- 1. 42Mn-- 0. 74Al--0. 32Mo. 经真空感应熔炼获得铸锭, 1250 ℃ 保 温 1 h 后,1100 ℃ 始 锻,850 ℃ 终 锻 为 60 mm × 60 mm × 80 mm 的方坯,锻后正火,正火工艺 为 900 ℃,保温 20 min 空冷,以使原始组织均匀. 1. 2 实验方法 物理模拟系统试样的实物图和轧制前后示意图 如图 1 所示. 方坯宽高面中心处的小孔用于在加热 时放置热电偶. 在方坯上焊接两个矩形块,制成翅 膀样,矩形块的中间处钻一个孔,便于试样在机器上 的位置的控制,以及加热或轧制后试样的移动. 物 理模拟系统的压头宽 30 mm,压头长中线与试样长 中线重合,上压头由上而下对试样进行变形,下压头 不动,X 轴 为 轧 向,Y 轴 为 横 向,Z 轴 为 法 向,如 图 1( b) 所示. 图 1 物理模拟系统试样的实物图和示意图. ( a) 物理模拟系统的实物图; ( b) 试样轧制前后的示意图 Fig. 1 Photo and diagrammatic sketch of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 a) Photo of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 b) diagrammatic sketch before and after rolling 本实验采用四种工艺,如图 2 所示,对应四种 工艺的试样依次命名为 1# 、2# 、3# 和 4# 试样. 将试 样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 1250 ℃ ,并保温 5 min,使 组织全部奥氏体化后,立即在物理模拟系统上进 行热连轧. 工艺 1、工艺 2 和工艺 3 前三道次变形 均为 1100 ℃ 变形 0. 36、1000 ℃ 变形 0. 36 及 900 ℃ 变形 0. 36,道次之间为空冷. 前两道次的变形 旨在利用奥氏体再结晶区的反复变形和再结晶以 及道次间隔时间内的亚动态再结晶或静态再结晶 有效细化奥氏体晶粒; 第三道次的变形利用奥氏 体未再结晶区的变形累积形变量,增加铁素体形 核位置. 工艺 1 和 2 第四道次均为 800 ℃ 变形,处 于过冷 奥 氏 体 区,设计了不同的形变量,分 别 为 0. 36 和 0. 69,旨在获得不同转变量( 体积分数) 的 细晶等轴铁素体,考察铁素体含量对组织和力学 性能的影响. 工艺 3 相比工艺 1 增加了 850 ℃ 变 形 0. 36,即采用了五个道次变形. 工艺 3 相比工 艺 2,总的变形量相同,但将第四道次的变形改为 850 ℃ 变形 0. 36 和 800 ℃ 变形 0. 36 两个道次,即 采用了五个道次变形,旨在考察在过冷奥氏体区 变形时,将一个道次的变形量分在两个道次进行 是否有利于组织的均匀性和性能的改善. 工艺 4 与前三种工艺不同,四个道次均在奥氏体再结晶 区进行,分别是 1150、1100、1050 和 1000 ℃ ,每道 次均变形 0. 36,轧制后直接淬火,得到马氏体 /贝 氏体复相组织,考察马氏体 /贝氏体复相组织与力 学性能的对应关系. 工艺 1、2 和 3 变形后空冷,工 艺 4 变形后水冷. 在 1250 ℃ 保温 5 min 完全奥氏 体化后,在 0. 3 ~ 10 ℃·s - 1的冷速范围内为全贝氏 体组织,在 20 ~ 80 ℃·s - 1之间为马氏体和贝氏体 混合组织[2]. 表 1 为四种工艺过程的参数设定值 与实测值. 经过如图 2 所示的四种工艺处理后,1# 、2# 、3# 和 4# 试样的厚度分别由原来的 60 mm 变为 17. 1、 13. 8、11. 1 和 17. 2 mm. 实际的总变形量分别为 1. 20、1. 65、1. 60 和 1. 29. 选取整个试样最能代表 工艺的组织[5],研究其工艺与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之间的对应关系. · 626 ·
第5期 高静辉等:钼微合金化低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627· 温度十a) 温度↑ 1250℃5min 1250℃5min 1100℃.0.36 1100℃.0.36 MwwM 1000℃.0.36 41000℃.0.36 wM900℃.0.36 Vm 800℃.0.36 800℃.0.69 M 空冷 空冷 时间 温度↑o)1250℃5mim 温度↑ 1100℃,0.36 1250℃5min M1000℃.0.36 1150℃.0.36 w 入900℃.0.36 M 850℃.0.36 wM1100℃.0.36 ww M800℃.0.36 1050℃.036 wwM 1000℃.0.36 vvwv1 空冷 水冷 时间 时间 图2物理模拟系统多道次变形工艺流程图.(a)工艺1:(b)工艺2:(c)工艺3:(d)工艺4 Fig.2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multi-pass deformation processing using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a)Process 1:(b)Process 2:(c) Process 3:(d)Process 4 表1多道次热连轧过程的工艺设定值与实测值对比 Table I Comparison between set values and experimental data for multi-pass hot deformation 形变温度/℃ 道次真应变 工艺 道次间歇 形变 试样 道次 设定值 实测值 设定值 实测值 时间/s 速率/s 厚度/mm 1 1100 1102 0.36 0.32 20.40 0.20 43.8 2 1000 1001 0.36 0.31 12.46 0.12 31.6 900 900 0.36 0.30 2.05 0.15 22.9 4 800 881 0.36 0.27 0.19 17.1 1 1100 1100 0.36 0.31 19.35 0.23 43.9 2 1000 1000 0.36 0.36 11.27 0.21 31.6 900 901 0.36 0.33 2.15 0.20 23.6 4 800 875 0.69 0.65 0.28 13.8 1100 1095 0.36 0.33 26.08 0.25 43.1 2 1000 1003 0.36 0.31 22.32 0.21 31.3 3 900 900 0.36 0.28 17.03 0.19 23.3 850 851 0.36 0.25 26.61 0.21 17.8 5 800 801 0.36 0.43 2.00 11.1 1 1150 1114 0.36 0.31 4.69 0.23 43.8 2 1100 1102 0.36 0.34 6.25 0.25 31.5 1050 1052 0.36 0.33 5.56 0.25 23.0 4 1000 1003 0.36 0.31 0.32 17.2
第 5 期 高静辉等: 钼微合金化低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图 2 物理模拟系统多道次变形工艺流程图. ( a) 工艺 1; ( b) 工艺 2; ( c) 工艺 3; ( d) 工艺 4 Fig. 2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multi-pass deformation processing using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 a) Process 1; ( b) Process 2; ( c) Process 3; ( d) Process 4 表 1 多道次热连轧过程的工艺设定值与实测值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set values and experimental data for multi-pass hot deformation 工艺 道次 形变温度/℃ 道次真应变 设定值 实测值 设定值 实测值 道次间歇 时间/ s 形变 速率/ s - 1 试样 厚度/mm 1 1100 1102 0. 36 0. 32 20. 40 0. 20 43. 8 1# 2 1000 1001 0. 36 0. 31 12. 46 0. 12 31. 6 3 900 900 0. 36 0. 30 2. 05 0. 15 22. 9 4 800 881 0. 36 0. 27 — 0. 19 17. 1 1 1100 1100 0. 36 0. 31 19. 35 0. 23 43. 9 2# 2 1000 1000 0. 36 0. 36 11. 27 0. 21 31. 6 3 900 901 0. 36 0. 33 2. 15 0. 20 23. 6 4 800 875 0. 69 0. 65 — 0. 28 13. 8 1 1100 1095 0. 36 0. 33 26. 08 0. 25 43. 1 3# 2 1000 1003 0. 36 0. 31 22. 32 0. 21 31. 3 3 900 900 0. 36 0. 28 17. 03 0. 19 23. 3 4 850 851 0. 36 0. 25 26. 61 0. 21 17. 8 5 800 801 0. 36 0. 43 — 2. 00 11. 1 1 1150 1114 0. 36 0. 31 4. 69 0. 23 43. 8 4# 2 1100 1102 0. 36 0. 34 6. 25 0. 25 31. 5 3 1050 1052 0. 36 0. 33 5. 56 0. 25 23. 0 4 1000 1003 0. 36 0. 31 — 0. 32 17. 2 · 726 ·
·62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根据以往的研究的,选取了不同工艺下最能代 2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表工艺特点的组织,组织的金相照片和扫描照片如 2.1显微组织 表2所示(1、2"和3试样的金相组织和扫描组织均 使用物理模拟系统采用以上四种工艺处理后, 为4%硝酸酒精侵蚀所得,4”试样的金相组织为 四个试样组织的全貌如图3所示. Lepera试剂侵蚀所得,扫描组织为4%硝酸酒精溶 I mm m 图3试样组织的全貌图.(a)1试样:(b)2*试样:(c)3试样:()4试样 Fig.3 Microstructure panorama of samples:(a)Sample 1:(b)Sample 2;(c)Sample 3;(d)Sample 4 液浸蚀所得) 氏体再结晶区的形变量较小,原奥氏体组织没有 1·、2”、3试样轧制后进行空冷,得到铁素体/贝 得到足够的细化. 氏体复相组织.由于合金中添加了一定量的Al、Si 2"试样组织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组织中近似“等 及微量的Mo元素,均使得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 轴”状和条带状的贝氏体团与细小等轴的铁素体沿 加,降低碳化物的析出驱动力,滞缓珠光体的形成, 轧制方向相间分布,团内多为MA岛,少量板条贝 在变形后的空冷过程中促使富碳奥氏体保持下来, 氏体,分布弥散.与1试样相比,铁素体的体积分数 使贝氏体相变在很宽的范围内生成.在轧制后空冷 显著增加.这是由于过冷奥氏体区第四道次的形变 的条件下,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转变成细小的贝氏 量较大(为0.65),奥氏体晶粒被压扁拉长的程度更 体组织.4试样轧制后淬火时冷速约为40℃·s, 大,晶界面积增加,同时晶内引入位错、变形带等缺 得到马氏体+贝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经X 陷,极大地促进了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文献了] 射线衍射检测,1、2、3和4试样组织中的残余奥 认为,在奥氏体未再结晶温度以下变形,变形量越 氏体量分别为5.4%、1.2%、4.0%和6.4% 大,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形核驱动力越大,由于铁 1"试样组织为贝氏体基体上分布着细小等轴 素体是软相,2组织的强度可能较低. 的铁素体,铁素体沿轧制方向分布,包裹着大块的 3试样组织带状分布更加显著,铁素体晶粒尺 贝氏体团,贝氏体团内部的MA岛和板条贝氏体 寸显著减小而且更均匀,组织碎化,铁素体的平均晶 弥散分布.扫描照片圈中部分为MA岛,岛的外 粒尺寸为3.9m,体积分数约为44%,贝氏体板条 围一圈亮白色部分即为残余奥氏体.这种粒状贝 沿轧制方向分布.扫描照片中为典型的板条贝氏体 氏体组织中有较多的稳定位错,同时继承了轧制组织,这种组织的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也有高密度 过程中原奥氏体的形变位错.Le等a认为,在形 位错存在司.过冷奥氏体区850℃变形0.25+ 变过程中,首先发生奥氏体晶粒沿轧制方向变形 800℃变形0.43的变形过程中,过冷奥氏体晶粒变 拉长,形成形变带等亚结构.随着形变的继续进 形拉长并转变成铁素体,铁素体一旦生成便承受大 行,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界和形变带等高畸变处形 压下量的变形,进行了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圆, 核.从组织形貌可以得出,1"试样的变形过程中奥 使晶粒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细化.李壮和吴迪可的研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 1 显微组织 使用物理模拟系统采用以上四种工艺处理后, 四个试样组织的全貌如图 3 所示. 根据以往的研究[5],选取了不同工艺下最能代 表工艺特点的组织,组织的金相照片和扫描照片如 表 2 所示( 1# 、2# 和 3# 试样的金相组织和扫描组织均 为 4% 硝酸酒精侵蚀所得,4# 试样的 金 相 组 织 为 Lepera 试 剂侵蚀所得,扫描组织为4% 硝酸酒精溶 图 3 试样组织的全貌图. ( a) 1# 试样; ( b) 2# 试样; ( c) 3# 试样; ( d) 4# 试样 Fig. 3 Microstructure panorama of samples: ( a) Sample 1# ; ( b) Sample 2# ; ( c) Sample 3# ; ( d) Sample 4# 液浸蚀所得) . 1# 、2# 、3# 试样轧制后进行空冷,得到铁素体/贝 氏体复相组织. 由于合金中添加了一定量的 Al、Si 及微量的 Mo 元素,均使得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 加,降低碳化物的析出驱动力,滞缓珠光体的形成, 在变形后的空冷过程中促使富碳奥氏体保持下来, 使贝氏体相变在很宽的范围内生成. 在轧制后空冷 的条件下,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转变成细小的贝氏 体组织. 4# 试样轧制后淬火时冷速约为 40 ℃·s - 1, 得到马氏体 + 贝氏体 + 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 经 X 射线衍射检测,1# 、2# 、3# 和 4# 试样组织中的残余奥 氏体量分别为 5. 4% 、1. 2% 、4. 0% 和 6. 4% . 1# 试样组织为贝氏体基体上分布着细小等轴 的铁素体,铁素体沿轧制方向分布,包裹着大块的 贝氏体团,贝氏体团内部的 M-A 岛和板条贝氏体 弥散分布. 扫描照片圈中部分为 M-A 岛,岛的外 围一圈亮白色部分即为残余奥氏体. 这种粒状贝 氏体组织中有较多的稳定位错,同时继承了轧制 过程中原奥氏体的形变位错. Lee 等[6]认为,在形 变过程中,首先发生奥氏体晶粒沿轧制方向变形 拉长,形成形变带等亚结构. 随着形变的继续进 行,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界和形变带等高畸变处形 核. 从组织形貌可以得出,1# 试样的变形过程中奥 氏体再结晶区的形变量较小,原奥氏体组织没有 得到足够的细化. 2# 试样组织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组织中近似“等 轴”状和条带状的贝氏体团与细小等轴的铁素体沿 轧制方向相间分布,团内多为 M-A 岛,少量板条贝 氏体,分布弥散. 与 1# 试样相比,铁素体的体积分数 显著增加. 这是由于过冷奥氏体区第四道次的形变 量较大( 为 0. 65) ,奥氏体晶粒被压扁拉长的程度更 大,晶界面积增加,同时晶内引入位错、变形带等缺 陷,极大地促进了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 文献[7] 认为,在奥氏体未再结晶温度以下变形,变形量越 大,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形核驱动力越大,由于铁 素体是软相,2# 组织的强度可能较低. 3# 试样组织带状分布更加显著,铁素体晶粒尺 寸显著减小而且更均匀,组织碎化,铁素体的平均晶 粒尺寸为 3. 9 μm,体积分数约为 44% ,贝氏体板条 沿轧制方向分布. 扫描照片中为典型的板条贝氏体 组织,这种组织的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也有高密度 位错 存 在[3]. 过冷 奥 氏 体 区 850 ℃ 变 形 0. 25 + 800 ℃变形 0. 43 的变形过程中,过冷奥氏体晶粒变 形拉长并转变成铁素体,铁素体一旦生成便承受大 压下量的变形,进行了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8], 使晶粒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细化. 李壮和吴迪[9]的研 · 826 ·
第5期 高静辉等:钼微合金化低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629· 表2不同工艺下实验钢的显微组织 Table 2 Microstructures of tested steels deformed by different processes 试样 金相组织 扫描组织 2100m 失素体平均品粒尺寸(6.6±5.9以m 铁素体转变量约为34% 100Hm 铁素体平均品粒尺寸6.2±3.4)Lm 铁素体转变量约为67停 10m 铁素体平均品粒尺寸3.9±18)μm 铁素体转变量约为44味 50 jum 浅灰色为马氏体(体积分数约为50%),深灰色为贝氏体(体积分数约为44%) 究证明大变形量造成了奥氏体中更多的变形带,铁 过程中转变成贝氏体.由于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范围 素体晶粒在奥氏体晶内和晶界上同时成核,从而形 较宽,既有板条贝氏体也有粒状贝氏体. 成细小的组织. 4"试样由于只进行了奥氏体再结晶区的轧制, 2和3试样组织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主要是由 并未进行奥氏体未再结晶区的轧制,没有动态相 于奥氏体再结晶区的道次变形量不足,动态再结晶 变铁素体析出.4"工艺变形过程中的道次间隔时 不明显,且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形变量较大,奥氏体 间较小(5s左右),不会发生晶粒长大同.经四个 呈现拉长的变形状态,奥氏体内存在大量的形变带. 道次的变形,奥氏体晶粒得到很大程度的细化.组 过冷奥氏体区变形时,动态相变铁素体沿原奥氏体 织中贝氏体和马氏体的量相当,还可观察到白色 晶界形核,呈链状分布,较多的奥氏体在随后的空冷 的岛状残余奥氏体(金相照片所示),同时贝氏体
第 5 期 高静辉等: 钼微合金化低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表 2 不同工艺下实验钢的显微组织 Table 2 Microstructures of tested steels deformed by different processes 究证明大变形量造成了奥氏体中更多的变形带,铁 素体晶粒在奥氏体晶内和晶界上同时成核,从而形 成细小的组织. 2# 和 3# 试样组织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主要是由 于奥氏体再结晶区的道次变形量不足,动态再结晶 不明显,且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形变量较大,奥氏体 呈现拉长的变形状态,奥氏体内存在大量的形变带. 过冷奥氏体区变形时,动态相变铁素体沿原奥氏体 晶界形核,呈链状分布,较多的奥氏体在随后的空冷 过程中转变成贝氏体. 由于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范围 较宽,既有板条贝氏体也有粒状贝氏体. 4# 试样由于只进行了奥氏体再结晶区的轧制, 并未进行奥氏体未再结晶区的轧制,没有动态相 变铁素体析出. 4# 工艺变形过程中的道次间隔时 间较小( 5 s 左右) ,不会发生晶粒长大[3]. 经四个 道次的变形,奥氏体晶粒得到很大程度的细化. 组 织中贝氏体和马氏体的量相当,还可观察到白色 的岛状残余奥氏体( 金相照片所示) ,同时贝氏体 · 926 ·
·6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呈岛状,岛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残余奥氏体薄膜(扫 的尺寸在2um左右(图4),贝氏体铁素体内含有 描照片所示).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显示MA岛 高密度位错. n 500nm 200nm 图4MA岛及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MA岛及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b)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 Fig.4 M-A island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a)M-A island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b)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 2.2力学性能 表3室温拉伸的力学性能 Table 3 Tensile properties of tested steel at room temperature 图5为四种工艺条件下室温拉伸曲线,力学性 屈服 抗拉 均匀 总延伸 能数据如表3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四种工艺条 试样 屈强比 强度/MPa强度/MPa延伸率/%率/% 件下钢的工程应力一工程应变曲线均为连续屈服状 486 748 14 3 0.7 态,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1"和2贝氏体/铁素体 388 681 17 哈 0.6 复相钢的曲线形状类似.2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 3 558 838 11 0.7 度分别比1"钢的低98MPa和67MPa,总延伸率几乎 4# 746 960 8 19 0.8 一样,均为25%以上.3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1钢和2钢的组织均为贝氏体和铁素体,贝氏 均比1"和2钢高,但总延伸率有所下降,为15%. 体团有一些带状分布,且团内既有板条贝氏体,也有 结合工艺、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使用物理模拟系统 MA岛,MA岛具有较高的强度,而动态相变铁素 进行多道次轧制,并结合空冷处理,能够得到铁素 体和贝氏体铁素体都具有良好的塑性,且弥散分布 体/贝氏体复相组织,依贝氏体含量和形态的不同, 的MA岛及残余奥氏体薄膜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 屈服强度为388~558MPa,抗拉强度为681~ 塑性,因此这种混合组织有利于强度和塑性的协调 838MPa,总延伸率为15%~27% 搭配).2”钢过冷奥氏体区的形变量较大,极大地 1000r 促进了铁素体相变,使最终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达到 900 3 了50%以上,而铁素体是软相,当其含量过多时会 800 700 影响钢的强度的提高,且2·钢的组织呈明显的带状 600 500 分布,因此与1"钢相比,2"钢的强度下降,同时由于 400 组织中铁素体的含量较高,且为细小的等轴状,其延 300 2001 伸率较高.3"钢同样由贝氏体和铁素体组成,贝氏 100 体的形态以板条为主,有少量粒状贝氏体,组织呈现 5 10 1520 2530 出比2"钢更明显的带状分布,组织碎化,且铁素体 应变% 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呈链状分布 图5试样的室温拉伸曲线 3钢的强度比1"钢和2钢的强度高源于几个 Fig.5 Tensile curves of tested steels at room temperature 因素:首先,工艺3增加了一个变形道次,且实际变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呈岛状,岛之间有明显的白色残余奥氏体薄膜( 扫 描照片所示) . 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显示 M-A 岛 的尺寸在2 μm左右( 图 4) ,贝氏体铁素体内含有 高密度位错. 图 4 M-A 岛及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 ( a) M-A 岛及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 ( b) 贝氏体铁素体内的高密度位错 Fig. 4 M-A island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 ( a) M-A island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 ( b) high-density dislocations in bainitic ferrite 2. 2 力学性能 图 5 为四种工艺条件下室温拉伸曲线,力学性 能数据如表 3 所示. 从图 5 可以看出,四种工艺条 件下钢的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均为连续屈服状 态,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 1# 和 2# 贝氏体/铁素体 复相钢的曲线形状类似. 2# 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 度分别比 1# 钢的低 98 MPa 和 67 MPa,总延伸率几乎 一样,均为 25% 以上. 3# 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均比 1# 和 2# 钢高,但总延伸率有所下降,为 15% . 结合工艺、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使用物理模拟系统 进行多道次轧制,并结合空冷处理,能够得到铁素 体/贝氏体复相组织,依贝氏体含量和形态的不同, 屈 服 强 度 为 388 ~ 558 MPa,抗 拉 强 度 为 681 ~ 838 MPa,总延伸率为 15% ~ 27% . 图 5 试样的室温拉伸曲线 Fig. 5 Tensile curves of tested steels at room temperature 表 3 室温拉伸的力学性能 Table 3 Tensile properties of tested steel at room temperature 试样 屈服 强度/MPa 抗拉 强度/MPa 均匀 延伸率/% 总延伸 率/% 屈强比 1# 486 748 14 27 0. 7 2# 388 681 17 26 0. 6 3# 558 838 11 15 0. 7 4# 746 960 8 19 0. 8 1# 钢和 2# 钢的组织均为贝氏体和铁素体,贝氏 体团有一些带状分布,且团内既有板条贝氏体,也有 M-A 岛,M-A 岛具有较高的强度,而动态相变铁素 体和贝氏体铁素体都具有良好的塑性,且弥散分布 的 M-A 岛及残余奥氏体薄膜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 塑性,因此这种混合组织有利于强度和塑性的协调 搭配[3]. 2# 钢过冷奥氏体区的形变量较大,极大地 促进了铁素体相变,使最终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达到 了 50% 以上,而铁素体是软相,当其含量过多时会 影响钢的强度的提高,且 2# 钢的组织呈明显的带状 分布,因此与 1# 钢相比,2# 钢的强度下降,同时由于 组织中铁素体的含量较高,且为细小的等轴状,其延 伸率较高. 3# 钢同样由贝氏体和铁素体组成,贝氏 体的形态以板条为主,有少量粒状贝氏体,组织呈现 出比 2# 钢更明显的带状分布,组织碎化,且铁素体 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呈链状分布. 3# 钢的强度比 1# 钢和 2# 钢的强度高源于几个 因素: 首先,工艺 3 增加了一个变形道次,且实际变 · 036 ·
第5期 高静辉等:钼微合金化低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631· 形温度相比其他几个工艺都较低,施加变形时,奥氏 严重的带状分布,且板条贝氏体为强化相,变形不易 体晶粒被拉长,形成了大量的变形带,位错密度增 协调四,造成钢的延伸率不高。4#试样为贝氏体+ 加,同时铁素体一旦生成便承受大压下量的变形,具 马氏体钢+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应力应变曲线表 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同时,铁素体形核密度和方式的 现为连续屈服,强度较高,而延伸率较低。 增加,分割了奥氏体晶粒,使组织细化,稳定性增加, 对进行室温拉伸后的4"组织进行了透射观察 力学性能提高@:组织中铁素体晶粒非常细小,且 (如图6),可以看到,变形后,残余奥氏体依然以薄 分布均匀,对钢的强度及延伸率均有利m:组织中 膜状存在于贝氏体板条之间,但岛状的残余奥氏体 板条铁贝氏体的量增加(见表2),有利于抗拉强度 部分转变成马氏体.这也说明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的提高0.综合以上因素,虽然组织呈明显的带状 较好,少量残余奥氏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逐渐发生 分布,其强度并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但从曲线上看, 了马氏体相变,产生了TP效应,但由于总体数量 达到抗拉强度后很快就断裂.这可能是由于组织呈 较少,对加工硬化的贡献很小. 500nm 200nm 图64试样室温拉伸后标距部分的显微组织.()贝氏体板条间的残余奥氏体:(b)岛状残余奥氏体上的马氏体 Fig.6 Microstructures at the gauge section of Sample 4*after tensile stretching at room temperature:(a)residual austenite in bainite laths:(b) martensite in austenite islands 结合工艺、组织和性能分析,使用物理模拟系统 带状组织没有造成塑性的显著下降,但会使钢的强 进行再结晶奥氏体区热连轧,并结合淬火处理,得到 度相对较低 的贝氏体+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屈服强 (3)使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再结晶奥氏体区热 度为746MPa,抗拉强度为960MPa,总延伸率为 连轧,并结合淬火处理,得到的贝氏体+马氏体+少 19%.组织中存在的少量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较 量残余奥氏体组织,屈服强度为746MPa,抗拉强度 好,没有产生明显的TP效应. 为960MPa,总延伸率为19%.组织中存在的少量残 3结论 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较好,没有产生明显的TRP 效应 (1)使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多道次轧制,并结 合空冷处理,能够得到铁素体/贝氏体复相组织,依 参考文献 贝氏体含量和形态的不同,屈服强度为388~558 Wan WG,Wu JC.Review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fire-re- MPa,抗拉强度为681~838MPa,总延伸率为15%~ sistant steel.J Build Mater,2006,9(2):183 27%. (完卫国,吴结才.耐火钢的开发与应用综述.建筑材料学 报,2006,9(2):183) (2)当奥氏体再结晶区的形变量较小时,奥氏 Jiang F.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Strength Fire-resist- 体未再结晶区形变量越大,组织带状分布的特征越 ant Steel [Dissertation].Beij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 显著.奥氏体再结品区的品粒细化对于最终获得均 nology Beijing,2007 匀分布的复相组织更有效.铁素体转变量较高时, (姜丰.高强度耐火钢的开发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科
第 5 期 高静辉等: 钼微合金化低碳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形温度相比其他几个工艺都较低,施加变形时,奥氏 体晶粒被拉长,形成了大量的变形带,位错密度增 加,同时铁素体一旦生成便承受大压下量的变形,具 有较高的位错密度; 同时,铁素体形核密度和方式的 增加,分割了奥氏体晶粒,使组织细化,稳定性增加, 力学性能提高[10]; 组织中铁素体晶粒非常细小,且 分布均匀,对钢的强度及延伸率均有利[11]; 组织中 板条铁贝氏体的量增加( 见表 2) ,有利于抗拉强度 的提高[11]. 综合以上因素,虽然组织呈明显的带状 分布,其强度并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但从曲线上看, 达到抗拉强度后很快就断裂. 这可能是由于组织呈 严重的带状分布,且板条贝氏体为强化相,变形不易 协调[12],造成钢的延伸率不高. 4#试样为贝氏体 + 马氏体钢 + 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应力应变曲线表 现为连续屈服,强度较高,而延伸率较低. 对进行室温拉伸后的 4# 组织进行了透射观察 ( 如图 6) ,可以看到,变形后,残余奥氏体依然以薄 膜状存在于贝氏体板条之间,但岛状的残余奥氏体 部分转变成马氏体. 这也说明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较好,少量残余奥氏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逐渐发生 了马氏体相变,产生了 TRIP 效应,但由于总体数量 较少,对加工硬化的贡献很小. 图 6 4# 试样室温拉伸后标距部分的显微组织. ( a) 贝氏体板条间的残余奥氏体; ( b) 岛状残余奥氏体上的马氏体 Fig. 6 Microstructures at the gauge section of Sample 4# after tensile stretching at room temperature: ( a) residual austenite in bainite laths; ( b) martensite in austenite islands 结合工艺、组织和性能分析,使用物理模拟系统 进行再结晶奥氏体区热连轧,并结合淬火处理,得到 的贝氏体 + 马氏体 + 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屈服强 度为 746 MPa,抗拉强度为 960 MPa,总 延 伸 率 为 19% . 组织中存在的少量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较 好,没有产生明显的 TRIP 效应. 3 结论 ( 1) 使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多道次轧制,并结 合空冷处理,能够得到铁素体/贝氏体复相组织,依 贝氏体含量和形态的不同,屈服强度为 388 ~ 558 MPa,抗拉强度为 681 ~ 838 MPa,总延伸率为 15% ~ 27% . ( 2) 当奥氏体再结晶区的形变量较小时,奥氏 体未再结晶区形变量越大,组织带状分布的特征越 显著. 奥氏体再结晶区的晶粒细化对于最终获得均 匀分布的复相组织更有效. 铁素体转变量较高时, 带状组织没有造成塑性的显著下降,但会使钢的强 度相对较低. ( 3) 使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再结晶奥氏体区热 连轧,并结合淬火处理,得到的贝氏体 + 马氏体 + 少 量残余奥氏体组织,屈服强度为 746 MPa,抗拉强度 为 960 MPa,总延伸率为19% . 组织中存在的少量残 余奥氏 体 的 稳 定 性 较 好,没有产生明显的 TRIP 效应. 参 考 文 献 [1] Wan W G,Wu J C. Review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fire-resistant steel. J Build Mater,2006,9( 2) : 183 ( 完卫国,吴结才. 耐火钢的开发与应用综述. 建筑材料学 报,2006,9( 2) : 183) [2] Jiang 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Strength Fire-resistant Steel [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7 ( 姜丰. 高强度耐火钢的开发研究[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科 · 136 ·
·63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技大学,2007) tion during deformation of undercooled austenite in a low carbon B]Liang X G.Microstructure Contro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J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2002,24(2):97 High-strength Fire-resistant Steel [Dissertation].Beijing:Univer- (齐俊杰,杨王玥,孙祖庆.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组织 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8 演变机制.北京科技大学报,2002,24(2):97) (梁兴国.高强度耐火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学位论文]. 9]Li Z,Wu D.Hot deformation and subsequent austempering of 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8) TRIP steel.Heat Treat Met,2008,33(2)72 4]Pan H B.Tang D,Hu S P,et al.Analysis on flow pattern of met- (李壮,吴迪.TP钢热变形等温淬火.金属热处理,2008, a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Iron 33(2):72) Stee,2008,43(11):59 [10]Basuki A,Aernoudt E.Influence of rolling of TRIP steel in the (潘洪波,唐获,胡水平,等.平面应变压缩金属流变规律及 intercritical region on the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J Mater 影响因素分析.钢铁,2008,43(11):59) Process Technol,1999,89/90:37 5]Zhu X.Microstructure Control of Ferrite/Bainite Dual Phase during 1]Li Y H.Effect of Second Microstructures on the Room Temperature Multi-pass Hot Deformation and Cooling [Dissertation].Beijing: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Ferrite/Bainite Multiphase Steel [Di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8 sertation].Beij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 (朱霞.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多道次变形及冷却过程的组织 jing.2011 控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8) (李银花.第二组织对铁素体/贝氏体复相钢室温力学行为 [6]Lee S,Kwon D,Lee Y K,et al.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ing by 的影响[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1)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s in C-Mn-Ni-Nb steels.Metall Mater [12]Yin YY.Microstructure Contro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ot Trans A,1995,26(5):1093 Rolled TRIP Steel Based on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Under- ]Weng YQ,Sun X J,Dong H.Overview on the theory of deforma- cooled Austenite [Dissertation].Beij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tion induced ferrite transformation.Iron Steel,2005,40 (Suppl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9 1):9 (尹云洋.基于动态相变的热轧TRP钢组织控制及性能研究 [8]Qi J J,Yang W Y,Sun Z Q.Mechanisms of microstructure evolu- [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9)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技大学,2007) [3] Liang X G. Microstructure Contro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strength Fire-resistant Steel [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8 ( 梁兴国. 高强度耐火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2008) [4] Pan H B,Tang D,Hu S P,et al. Analysis on flow pattern of meta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Iron Steel,2008,43( 11) : 59 ( 潘洪波,唐荻,胡水平,等. 平面应变压缩金属流变规律及 影响因素分析. 钢铁,2008,43( 11) : 59) [5] Zhu X. Microstructure Control of Ferrite/Bainite Dual Phase during Multi-pass Hot Deformation and Cooling [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8 ( 朱霞.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多道次变形及冷却过程的组织 控制[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2008) [6] Lee S,Kwon D,Lee Y K,et al.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ing by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s in C-Mn-Ni-Nb steels. Metall Mater Trans A,1995,26( 5) : 1093 [7] Weng Y Q,Sun X J,Dong H. Overview on the theory of deformation induced ferrite transformation. Iron Steel,2005,40 ( Suppl 1) : 9 [8] Qi J J,Yang W Y,Sun Z Q. Mechanisms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deformation of undercooled austenite in a low carbon steel. J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2002,24( 2) : 97 ( 齐俊杰,杨王玥,孙祖庆. 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组织 演变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报,2002,24( 2) : 97) [9] Li Z,Wu D. Hot deformation and subsequent austempering of TRIP steel. Heat Treat Met,2008,33( 2) : 72 ( 李壮,吴迪. TRIP 钢热变形等温淬火. 金属热处理,2008, 33( 2) : 72) [10] Basuki A,Aernoudt E. Influence of rolling of TRIP steel in the intercritical region on the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J Mater Process Technol,1999,89 /90: 37 [11] Li Y H. Effect of Second Microstructures on the Room Temperatur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Ferrite/Bainite Multiphase Steel[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11 ( 李银花. 第二组织对铁素体/贝氏体复相钢室温力学行为 的影响[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2011) [12] Yin Y Y. Microstructure Contro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ot Rolled TRIP Steel Based on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Undercooled Austenite [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9 ( 尹云洋. 基于动态相变的热轧 TRIP 钢组织控制及性能研究 [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2009) · 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