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子曰:此言天时睡戒葆常也,岁口口口口口口囗西南温口口,始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之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囗口口口口口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亓孙贵而宗不側。”《衷》:“天气作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亓寒不冻,亓暑不曷。《易》日:履霜,坚冰至。子曰:孙(逊)从之胃(谓)也。岁之义 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睡。在这里孔子本之于古“卦气”说而讲君子慎始重渐的 义理:依八卦“卦气”说,《坤》居于西南方位,当一岁立秋之时,寒气初萌,寒霜将降,顺从其道,渐积而至 大寒的坚冰时节。②君子观此象而慎其初始,重其渐变。《文言》和子夏讲积渐,当是本于孔子这段言 论,只不过只录义理,没记载“卦气”说罢了。因此,子夏这段言论应有“卦气”说的背景,子夏对古“卦气” 说,应有所了解 (七)今本《易经·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朱震《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子夏曰:帝乙归 妹,汤之归妹也。汤一曰天乙。”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周易辑闻》皆载《子夏易传》此条。《归妹》 五亦言:“帝乙归妹。”《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子夏曰:汤之嫁妹也。”可知子夏是以《泰》和《归妹》的 “帝乙归妹”为“汤之嫁妹”,以“帝乙”为成汤。 案“帝乙”为谁,《象传》没有明确指出,只是本爻位阐发义理,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古人认为 此“帝乙”是商代帝王。在商代有两个帝王称为“帝乙”,一是成汤,是纣王的父亲。因此也形成了两种 说法,一种认为“帝乙”是微子和纣王的父亲。《左传·哀公九年》记阳虎以《周易》筮,遇《泰》之《需》,即 《泰》卦六五爻动,阳虎观其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断其吉凶,其中说到:“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呵可 见阳虎是以微子的父亲为“帝乙”。东汉虞翻承此说,《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帝乙,纣父。” 另一种认为“帝乙”是成汤。《易纬·乾凿度》卷上:“孔子曰:《泰》者,正月之卦也。阳气始通,阴道 执顺,故因此以见汤之嫁妹,能顺天地之道,立教戒之义也。至于《归妹》,八月卦也,阳气归下,阴气方 盛,故复以见汤妹之嫁。以天子贵妹,而能自卑顺从,变节而欲承阳者,以执汤之戒。是以因时变一用 见帝乙之道,所以彰汤之美,明阴阳之义也。”又曰:“汤以乙生,嫁妹,本天地,正夫妇。夫妇正,王道兴 矣。故曰:《易》之帝乙为成汤。”孔子明确指出:《易经》中的“帝乙”是成汤。汉代京房和荀爽承此说,《困 学记闻》载京房汤嫁妹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 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第49页)《后汉书·荀爽传》记荀爽对策曰:“《易》曰:‘帝乙 归妹,以祉元吉。’妇人谓嫁曰归,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 考以上文献,可知子夏以“帝乙”为成汤之说,定当本于孔子,而下传于两汉,被京房、荀爽等人所承 袭。而孔子“帝乙为成汤”之说,也当有所本,当为《周易》古经之古训 (八)今本《易经·贲》六五爻辞曰:“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经典释文》载《子夏易传》释“束”曰:“五 匹为束,三玄二縹,象阴阳。”子夏此释以阴阳说《易》,但与上面讲阴气和阳气不同,这里讲《易》数的阴 阳。今本《系辞上》引古“天地之数”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云云,三为天数,也即阳数,故子夏言象 阳;二为地数,也即阴数,故子夏言象阴。可见子夏对古《易》数是很了解的 (九)《周易正义》在释《益·象》“风雷,益”下引《子夏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子夏 此言,实际上涉及《易》之古义—“卦气”说。以“卦气”六日七分说,《益》居正月立春之时。《大戴礼记 ·夏小正》云:“正月:启蛰。正月必雷。”《逸周书·时训解》云:“立春之日,东风解冻。”《益》卦下《震》上 《巽》,《震》为雷,《巽》为风,立春以后,雷动于下,东风劲吹,万物蠢蠢而动,开始生长繁盛,正是“雷以动 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的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象。因此子夏所言,正是古“卦气”说。 子夏《益》卦言“卦气”,乃是承之于孔子。帛易《要》篇记有孔子向其弟子—“二三子”论述《损》 ①“卦气”之说,一般认为是汉人所创,其实其源甚古。一些学者已作论证,如清儒龚自珍认为,“卦气”说为古史官所创。见龚氏 《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定盒文集补编》卷三,《定盒全集》光绪壬寅浙省文汇书局)。今人刘大钧先生、连劲名先生认为,“卦气”说 在先秦已经存在。见刘大钧先生的一系列文章:《“卦气”说与《易传》》(《大易集述》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6468页);《“卦气溯源》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122129页);《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001年第11期,第4753页)。见连劭名 《考古发现与《易纬》(《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第6页)。 ②关于帛易《二三子》和《衷》篇所记载孔子论《坤》卦初爻的文字,为先秦“卦气”说,刘大钧先生有详论。见刘大钧《帛书(易传)中 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001年第11期,第5051页)。 o1994-2010ChinaAcademic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edhttp://nww.cnki.ner子曰 : 此 言 天 时 戒 葆 常 也 , 岁 □□□□□□□西 南 温 □□, 始 于 □□□□□□□□□□□之 □□□□□□□□□□□□□□□□□德与天道始 , 必顺五行 , 亓孙贵而宗不傰。”《衷》:“天气作 □□□□□□□□,亓寒不冻 ,亓暑不曷。《易》曰 :履霜 ,坚冰至。子曰 :孙(逊) 从之胃(谓) 也。岁之义 , 始于东北 ,成于西南 ,君子见始弗逆 ,顺而保 。”在这里孔子本之于古“卦气”说 ①而讲君子慎始重渐的 义理 :依八卦“卦气”说《, 坤》居于西南方位 ,当一岁立秋之时 ,寒气初萌 ,寒霜将降 ,顺从其道 ,渐积而至 大寒的坚冰时节。② 君子观此象 ,而慎其初始 ,重其渐变。《文言》和子夏讲积渐 ,当是本于孔子这段言 论 ,只不过只录义理 ,没记载“卦气”说罢了。因此 ,子夏这段言论应有“卦气”说的背景 ,子夏对古“卦气” 说 ,应有所了解。 (七) 今本《易经 ·泰》六五“: 帝乙归妹 ,以祉元吉。”朱震《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 子夏曰 :帝乙归 妹 ,汤之归妹也。汤一曰天乙。”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 《周易辑闻》皆载《子夏易传》此条。《归妹》六 五亦言“: 帝乙归妹。”《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 子夏曰 :汤之嫁妹也。”可知子夏是以《泰》和《归妹》的 “帝乙归妹”为“汤之嫁妹”,以“帝乙”为成汤。 案“帝乙”为谁《, 象传》没有明确指出 ,只是本爻位阐发义理 ,曰“: 以祉元吉 ,中以行愿也。”古人认为 此“帝乙”是商代帝王。在商代有两个帝王称为“帝乙”,一是成汤 ,一是纣王的父亲。因此也形成了两种 说法 ,一种认为“帝乙”是微子和纣王的父亲。《左传 ·哀公九年》记阳虎以《周易》筮 ,遇《泰》之《需》,即 《泰》卦六五爻动 ,阳虎观其爻辞“帝乙归妹 ,以祉元吉”断其吉凶 ,其中说到“: 微子启 ,帝乙之元子也。”可 见阳虎是以微子的父亲为“帝乙”。东汉虞翻承此说《, 周易集解》引虞翻曰“: 帝乙 ,纣父。” 另一种认为“帝乙”是成汤。《易纬 ·乾凿度》卷上“: 孔子曰《: 泰》者 ,正月之卦也。阳气始通 ,阴道 执顺 ,故因此以见汤之嫁妹 ,能顺天地之道 ,立教戒之义也。至于《归妹》,八月卦也 ,阳气归下 ,阴气方 盛 ,故复以见汤妹之嫁。以天子贵妹 ,而能自卑顺从 ,变节而欲承阳者 ,以执汤之戒。是以因时变一用 , 见帝乙之道 ,所以彰汤之美 ,明阴阳之义也。”又曰“: 汤以乙生 ,嫁妹 ,本天地 ,正夫妇。夫妇正 ,王道兴 矣。故曰《: 易》之帝乙为成汤。”孔子明确指出《: 易经》中的“帝乙”是成汤。汉代京房和荀爽承此说《, 困 学记闻》载京房汤嫁妹之辞曰“: 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 ,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 ,女之顺夫 , 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 ,必以礼义。”(第 49 页) [14《] 后汉书 ·荀爽传》记荀爽对策曰“:《易》曰‘: 帝乙 归妹 ,以祉元吉。’妇人谓嫁曰归 ,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 考以上文献 ,可知子夏以“帝乙”为成汤之说 ,定当本于孔子 ,而下传于两汉 ,被京房、荀爽等人所承 袭。而孔子“帝乙为成汤”之说 ,也当有所本 ,当为《周易》古经之古训。 (八) 今本《易经 ·贲》六五爻辞曰“: 贲于丘园 ,束帛戋戋”《, 经典释文》载《子夏易传》释“束”曰“: 五 匹为束 ,三玄二纁 ,象阴阳。”子夏此释以阴阳说《易》,但与上面讲阴气和阳气不同 ,这里讲《易》数的阴 阳。今本《系辞上》引古“天地之数”曰“: 天一 ,地二 ;天三 ,地四”云云 ,三为天数 ,也即阳数 ,故子夏言象 阳 ;二为地数 ,也即阴数 ,故子夏言象阴。可见子夏对古《易》数是很了解的。 (九)《周易正义》在释《益 ·象》“风雷 ,益”下引《子夏传》云“: 雷以动之 ,风以散之 ,万物皆盈。”子夏 此言 ,实际上涉及《易》之古义 ———“卦气”说。以“卦气”六日七分说《, 益》居正月立春之时。《大戴礼记 ·夏小正》云“: 正月 :启蛰。正月必雷。”《逸周书 ·时训解》云“: 立春之日 ,东风解冻。”《益》卦下《震》上 《巽》《, 震》为雷《, 巽》为风 ,立春以后 ,雷动于下 ,东风劲吹 ,万物蠢蠢而动 ,开始生长繁盛 ,正是“雷以动 之 ,风以散之 ,万物皆盈”的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象。因此子夏所言 ,正是古“卦气”说。 子夏《益》卦言“卦气”,乃是承之于孔子。帛易《要》篇记有孔子向其弟子 ———“二三子”论述《损》 42 ① ② “卦气”之说 ,一般认为是汉人所创 ,其实其源甚古。一些学者已作论证 ,如清儒龚自珍认为 “, 卦气”说为古史官所创。见龚氏 《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 定盦文集补编》卷三《, 定盦全集》,光绪壬寅浙省文汇书局) 。今人刘大钧先生、连劭名先生认为“, 卦气”说 在先秦已经存在。见刘大钧先生的一系列文章《: “卦气”说与〈易传〉》《( 大易集述》,成都 :巴蜀书社 1998 年 ,第 64268 页) 《; “卦气”溯源》 《( 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5 期 ,第 1222129 页) 《; 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 哲学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第 47253 页) 。见连劭名 《考古发现与〈易纬〉》《( 周易研究》1991 年第 3 期 ,第 6 页) 。 关于帛易《二三子》和《衷》篇所记载孔子论《坤》卦初爻的文字 ,为先秦“卦气”说 ,刘大钧先生有详论。见刘大钧《帛书〈易传〉中 的象数易学思想》《( 哲学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第 50251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