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作家的心态情感不同,所创造的审美意象亦不同。不同的情感心态需用不同特色的语言 去表达,心情喜悦者,往往用华丽之辞表达;心情愤怒者,其语言亦有愤怒特色;心情 悲哀者,其语言亦悲伤哀苦;心情快乐者,语言则放逸轻松。姜夔《白石道人诗话》 云:“喜词锐,怒词戾,哀词伤,乐词荒,爱词洁,恶词绝,欲词屑"。不同的心态情感所 创造的不同审美意象及使用的不同特色的语言,必然形成作品的不同风格。 明代徐祯卿甚至认为,人的职业身份不同,其作品风格也有不同特点,他在《谈艺 录》中说:“诗之词气,虽由政教,然支分条布,略有迳庭,良由人士品殊,艺随迁易 故宗工钜匠,词淳气平;豪贤硕侠,辞雄气武;迁臣孽子,辞厉气促;逸民遗老,辞玄 气深;贤良文学,辞雅气俊;辅臣弼士,辞尊气严;阉童壸女,辞弱气柔;媚夫幸士, 辞靡气荡;荒才娇丽,辞淫气伤”。不同职业身份者,其人生态度、道德品格、情操境 界、生活习惯等也不同,这些都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带来风格的差异。 此外,古代文论家还认为,作家的才力、学识也是影响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艺术才力 是作家从事创作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艺术才力不同,会使作家在题材挖掘、结构组 织、意象营构、艺术表现、语言运用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别,从而带来风格的不同。刘 勰以才、气、学、习论风格的形成,把作家之才放在首位,认为“辞理庸俊,莫能翻其 才”。辞理即作品的语言文辞和阐发的道理。文辞语言之优劣、文理内容之深浅与作家 之才能密切相关。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道理,由于艺术才力不同,在形诸作品时,就会 形成或庸或俊的艺术品貌。宋代蔡启《蔡宽夫诗话》云:“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髙下工 拙,亦各系其人才。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评杜甫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 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 至,故深人无浅语。才力深厚者,笔力豪劲,语深意长;才力浅薄者,语浅意短,二者 风格各异。学识指作家的学力知识,学识关系到作家创作时审美意象的创造和事义典故 的运用等。学力丰富者,用事取义得心应手,意象创造轻松自如。刘勰说:“事义浅深 未闻乖其学。实际上,学识不仅仅涉及用事取义,学识也是一种艺术修养,它对于作家 创作时的结构安排,表现方法、题材挖握、语言运用等都起作用。学识不同,文学修养 不同,其作品风格亦不同 3、“不主一格”:文学风格之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学风格形态的论述是独具特色的,一是他们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十 分细微,有时代风格,如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六朝诗风的浮艳柔靡,盛唐气象的雄浑 壮丽,晚唐五代的雕琢病弱等。有作家风格,如陶诗之平淡,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 郁,苏轼之豪放等。有文体风格,如曹丕之四科八体说,陆机之十体说等。有作品风 格,如绮靡、艳丽、典雅、纤禾农、冲淡、闲雅、繁缛、遒劲、圆润、质朴、骨力、枯 槁、瘦硬、凄婉等。有流派风格,如玄言诗派之淡乎寡味,王孟山水诗派之自然平淡 元白乐府诗派之平易通俗,竟陵诗派之幽寒孤峭、桐城文派之雅洁等。古人所论,无所 不及。二是对风格形态的概括十分简约,并表现出形象化比喻的倾向,让欣赏者从形象 化描绘中展开想象,体会、把握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如《二十四诗品》以诗的形式描 绘二十四种风格。方孝孺评庄子之文的风格是“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守”,评韩非、李斯 之文是“如法吏议狱,务尽其意”;评司马迁之文是“浩乎如江河,曲尽周密”;评司马相如 之文是:如清歌绕梁,中节可听ˆ等。这种对风格形态的形象化描绘,为欣赏者提供了具 体风格的审美境界,有利于他们感受、把握。但也有缺乏意义的明确规定性的毛病,不 利于理论研究。三是强调风格多样化,“体有万殊”,“其异如面,各种风格,皆有其美, 主张不主一格 古代风格形态论始于曹丕,他是从文体角度论述文学风格的,以雅、理、实、丽概括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八种文体的风格。之后,陆机把文体分为十类,并用十种风 格概括。从文体角度硏究风格很难有大的作为,因为一类文体很难用-种风格概括。因 而,此后很少有人专门从文体角度研究风格了。从刘勰开始,文论家们转向了对作品风 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等方面的硏究。《体性》篇云:若总其归途,则数作家的心态情感不同,所创造的审美意象亦不同。不同的情感心态需用不同特色的语言 去表达,心情喜悦者,往往用华丽之辞表达;心情愤怒者,其语言亦有愤怒特色;心情 悲哀者,其语言亦悲伤哀苦;心情快乐者,语言则放逸轻松。姜夔《白石道人诗话》 云:“喜词锐,怒词戾,哀词伤,乐词荒,爱词洁,恶词绝,欲词屑”。不同的心态情感所 创造的不同审美意象及使用的不同特色的语言,必然形成作品的不同风格。 明代徐祯卿甚至认为,人的职业身份不同,其作品风格也有不同特点,他在《谈艺 录》中说:“诗之词气,虽由政教,然支分条布,略有迳庭,良由人士品殊,艺随迁易。 故宗工钜匠,词淳气平;豪贤硕侠,辞雄气武;迁臣孽子,辞厉气促;逸民遗老,辞玄 气深;贤良文学,辞雅气俊;辅臣弼士,辞尊气严;阉童壶女,辞弱气柔;媚夫幸士, 辞靡气荡;荒才娇丽,辞淫气伤”。不同职业身份者,其人生态度、道德品格、情操境 界、生活习惯等也不同,这些都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带来风格的差异。 此外,古代文论家还认为,作家的才力、学识也是影响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艺术才力 是作家从事创作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艺术才力不同,会使作家在题材挖掘、结构组 织、意象营构、艺术表现、语言运用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别,从而带来风格的不同。刘 勰以才、气、学、习论风格的形成,把作家之才放在首位,认为“辞理庸俊,莫能翻其 才”。“辞理”即作品的语言文辞和阐发的道理。文辞语言之优劣、文理内容之深浅与作家 之才能密切相关。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道理,由于艺术才力不同,在形诸作品时,就会 形成或庸或俊的艺术品貌。宋代蔡启《蔡宽夫诗话》云:“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高下工 拙,亦各系其人才”。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评杜甫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 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 至,故深人无浅语”。才力深厚者,笔力豪劲,语深意长;才力浅薄者,语浅意短,二者 风格各异。学识指作家的学力知识,学识关系到作家创作时审美意象的创造和事义典故 的运用等。学力丰富者,用事取义得心应手,意象创造轻松自如。刘勰说:“事义浅深, 未闻乖其学。”实际上,学识不仅仅涉及用事取义,学识也是一种艺术修养,它对于作家 创作时的结构安排,表现方法、题材挖握、语言运用等都起作用。学识不同,文学修养 不同,其作品风格亦不同。 3、“不主一格”:文学风格之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学风格形态的论述是独具特色的,一是他们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十 分细微,有时代风格,如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六朝诗风的浮艳柔靡,盛唐气象的雄浑 壮丽,晚唐五代的雕琢病弱等。有作家风格,如陶诗之平淡,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 郁,苏轼之豪放等。有文体风格,如曹丕之四科八体说,陆机之十体说等。有作品风 格,如绮靡、艳丽、典雅、纤禾农、冲淡、闲雅、繁缛、遒劲、圆润、质朴、骨力、枯 槁、瘦硬、凄婉等。有流派风格,如玄言诗派之淡乎寡味,王孟山水诗派之自然平淡, 元白乐府诗派之平易通俗,竟陵诗派之幽寒孤峭、桐城文派之雅洁等。古人所论,无所 不及。二是对风格形态的概括十分简约,并表现出形象化比喻的倾向,让欣赏者从形象 化描绘中展开想象,体会、把握文学风格的审美特征。如《二十四诗品》以诗的形式描 绘二十四种风格。方孝孺评庄子之文的风格是“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守”,评韩非、李斯 之文是“如法吏议狱,务尽其意”;评司马迁之文是“浩乎如江河,曲尽周密”;评司马相如 之文是:“如清歌绕梁,中节可听”等。这种对风格形态的形象化描绘,为欣赏者提供了具 体风格的审美境界,有利于他们感受、把握。但也有缺乏意义的明确规定性的毛病,不 利于理论研究。三是强调风格多样化,“体有万殊”,“其异如面”,各种风格,皆有其美, 主张不主一格。 古代风格形态论始于曹丕,他是从文体角度论述文学风格的,以雅、理、实、丽概括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八种文体的风格。之后,陆机把文体分为十类,并用十种风 格概括。从文体角度研究风格很难有大的作为,因为一类文体很难用一种风格概括。因 而,此后很少有人专门从文体角度研究风格了。从刘勰开始,文论家们转向了对作品风 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体性》篇云:“若总其归途,则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