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上的分歧和两国领导人的不同看法,认为“中苏关系由亲密 向分裂的发展变化,主要与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以及中苏两党从本国立场和利益出发,对各自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估计以及对对方探索方式的认识相联系”,“当双方的探索及政策发生背 离,双方的基本利益背离,相互间猜忌、戒备胜过信任时,中苏关系也即转为冷淡,乃至趋 向分裂。在这里,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都未把握住共同探索的机遇,选择了相互离异的道路, 并直接影响了中苏关系数十年”。B 牛军著《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从毛泽东个人认知的角度,分析研 究了毛泽东在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是如何判断有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该文认为:毛泽东的 危机意识“包含了毛泽东对世界政治的基本观察和他对世界政治本质特征的感受,大体说来 有三个方面:认为紧张与冲突是世界政治的最基本的特征、对威胁特殊的敏感、迫切追求激 烈的变革或跃进。这种危机意识更像是认识与经验、感觉的混合物,它区别于理论思想,没 有系统和明确的框架,但在强化理论思考和判断形势的过程中,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 为它经常规定了毛泽东思考和决策的潜在前提”。“该文以中苏在核技术转让、对外政策主要 是对美政策和“大跃进”等问题上的分歧为例,分析了毛泽东本人的诸多看法产生的根源 2,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具体问题的研究。 上述所谓宏观因素的分析无一不是建立在对重要的个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没有对个 案的深入研究,任何宏观探讨的结果必然是沙滩楼阁,经不起推敲。宏观分析的任何进步 都反映了个案研究所达到的程度。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是 相当突出和有重大价值的,这些成果不仅应该引起对一些中苏关系的重要研究结论的再思 考,而且应该引起对整个建国以来中国外交史中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的反思。以下择其要者 加以介绍 (1)关于“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 以往的论著几乎都将1958年夏季发生的“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两个问题,作为 中苏同盟出现重大裂痕的重要开端,至少也是开端之一。而且多数论著沿用了外交部撰写的 《当代中国外交》的论断,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和中国反对苏联控制矛盾 和斗争。“新的研究与以往不同的是,比较充分地借助已经公布的中国和俄罗斯的有关档案, 首先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考证,在此基础上指出,“苏联领导人的想法本 无恶意,提出合资建电台和组建联合舰队本身也没有涉及国家主权问题,只是苏联建议的方 式有些简单、唐突,特别是未能考虑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其次是对针对导致这两个问题 的矛盾激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从根本上说,矛盾尖锐化是由社会主义阵营内 各国的关系特征所决定的,即“在党政合一的政治体制下,在国家关系混同于党际关系的状 态下,社会主义同盟中各国主权的完整性就很难得到保证。同时,这种关系压抑了同盟各国 追求独立发展的民族感情和心理,表面的团结统一往往掩盖了同盟内在的不稳定因素”。也 有一些论著将这两个事件放在中苏关于军事技术合作的大背景中探讨,认为矛盾的发生与其 说是主权问题,不如说是双方各种矛盾的一个反映。36 (2)关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958年发生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中苏同盟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 60年就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课题之一,不过国内学术界长期没有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戴超武新近的论著《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和中苏关系》是中国学者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作出的 李丹慧:《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载《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第90页 牛军:《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载《冷战与中国》,第275页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3页 35最有代表性的论著是沈志华:《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一关于远东防空协定、长 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5) 36参阅《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第283页在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上的分歧和两国领导人的不同看法,认为“中苏关系由亲密 向分裂的发展变化,主要与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以及中苏两党从本国立场和利益出发,对各自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估计以及对对方探索方式的认识相联系”,“当双方的探索及政策发生背 离,双方的基本利益背离,相互间猜忌、戒备胜过信任时,中苏关系也即转为冷淡,乃至趋 向分裂。在这里,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都未把握住共同探索的机遇,选择了相互离异的道路, 并直接影响了中苏关系数十年”。32 牛军著《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从毛泽东个人认知的角度,分析研 究了毛泽东在中苏同盟破裂过程中是如何判断有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该文认为:毛泽东的 危机意识“包含了毛泽东对世界政治的基本观察和他对世界政治本质特征的感受,大体说来 有三个方面:认为紧张与冲突是世界政治的最基本的特征、对威胁特殊的敏感、迫切追求激 烈的变革或跃进。这种危机意识更像是认识与经验、感觉的混合物,它区别于理论思想,没 有系统和明确的框架,但在强化理论思考和判断形势的过程中,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 为它经常规定了毛泽东思考和决策的潜在前提”。33该文以中苏在核技术转让、对外政策主要 是对美政策和“大跃进”等问题上的分歧为例,分析了毛泽东本人的诸多看法产生的根源。 2, 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具体问题的研究。 上述所谓宏观因素的分析无一不是建立在对重要的个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没有对个 案的深入研究,任何宏观探讨的结果必然是沙滩楼阁,经不起推敲。宏观分析的任何进步, 都反映了个案研究所达到的程度。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是 相当突出和有重大价值的,这些成果不仅应该引起对一些中苏关系的重要研究结论的再思 考,而且应该引起对整个建国以来中国外交史中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的反思。以下择其要者 加以介绍。 (1)关于“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 以往的论著几乎都将 1958 年夏季发生的“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两个问题,作为 中苏同盟出现重大裂痕的重要开端,至少也是开端之一。而且多数论著沿用了外交部撰写的 《当代中国外交》的论断,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和中国反对苏联控制矛盾 和斗争。34新的研究与以往不同的是,比较充分地借助已经公布的中国和俄罗斯的有关档案, 首先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考证,在此基础上指出,“苏联领导人的想法本 无恶意,提出合资建电台和组建联合舰队本身也没有涉及国家主权问题,只是苏联建议的方 式有些简单、唐突,特别是未能考虑到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其次是对针对导致这两个问题 的矛盾激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从根本上说,矛盾尖锐化是由社会主义阵营内 各国的关系特征所决定的,即“在党政合一的政治体制下,在国家关系混同于党际关系的状 态下,社会主义同盟中各国主权的完整性就很难得到保证。同时,这种关系压抑了同盟各国 追求独立发展的民族感情和心理,表面的团结统一往往掩盖了同盟内在的不稳定因素”。35也 有一些论著将这两个事件放在中苏关于军事技术合作的大背景中探讨,认为矛盾的发生与其 说是主权问题,不如说是双方各种矛盾的一个反映。36 (2)关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958 年发生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中苏同盟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 60 年就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课题之一,不过国内学术界长期没有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戴超武新近的论著《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和中苏关系》是中国学者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作出的 32李丹慧:《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载《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第 90 页。 33 牛军:《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载《冷战与中国》,第 275 页。 34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12-113 页。 35 最有代表性的论著是沈志华:《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关于远东防空协定、长 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 年(5)。 36 参阅《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第 283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