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评述 1,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的宏观探讨 关于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通史类论著都做了程度不同的描述和概括, 观点可以说大同小异。但是从一些专门的论著中可以看到,学者之间是存在不同的看法,对 各种原因的复杂性和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的估价。 一些学者比较强调中苏同盟本身的特点导致了中苏同盟的破裂。他们一般都认为甚至强 调,中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同盟是战略同盟,或者说中苏同盟至少是靠战略 利益和意识形态两个纽带维系的。而中苏同盟的破裂是在战略利益的分歧导致理论上的分 歧,直到国家关系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发生的。“他们认为战略关系的断裂是中苏同盟破 裂的首要原因,即“中苏战略合作方面的分歧是引发意识形态争论的关键原因之一,伴随着 战略合作衰落而愈演愈烈的意识形态论战则彻底摧毁了中苏同盟的战略纽带。60年代初期 的中苏关系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走向最终破裂的”。28 另一种观点是不从中苏同盟的本质特征为出发点,而是比较强调中苏同盟破裂是综合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起来看,这些因素包括:1,中苏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 突;2,中苏两国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3,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 针的冲突:4,意识形态分歧:5,历史因素;6,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2 对于上述那些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的分析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在导致中苏同盟破裂 的过程中孰轻孰重,有不少不同的看法,这里只指出,对毛泽东个人在中苏同盟破裂中所起 的作用,学术界显然给予极大的关注,从研究的成果看,也可以说是探讨最深入的。当然, 在介绍之前必须指出,相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对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的研究(包括赫鲁晓夫 和勃烈日涅夫)都是相当薄弱的,这种研究深度不均衡的情况肯定不利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 那些重视毛泽东在中苏同盟破裂中的作用的学者实际上认为,毛泽东或中苏两国领导人 对中苏同盟破裂负有重大的甚至是首要的责任。其原因在于“当时中苏两国都是权力高度集 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对外政策的决策者。赫鲁晓夫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 实上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同样,毛泽东对苏联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也决定了中 国对苏联的政策”。30 在研究毛泽东的个人作用方面,杨奎松所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的有关章 节做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探讨。他在另一篇论著中概括地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认为决定毛 泽东对苏联看法转变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历史上的恩怨、毛泽东本人独特性格的影响 中苏民族利益的分歧、革命理念的歧异等。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的基础上,他认为“毛 泽东与苏联党之间的矛盾是多方面的”,“只是,使毛泽东根本失去对苏联信任、导致双方关 系迅速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还是革命理念上的歧异。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主义的基本理 论,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否定毛泽东过去一切成功实践和一系列正在进行的新的革命尝试, 就是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可忍,孰不可忍”。3总之,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导致毛泽东决 心与苏联破裂的主要原因 也有学者的研究倾向于从国内政治对中苏领导人影响的角度,评价毛泽东的个人作用 李丹慧著《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是有代表性的。该文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苏 2曲星:《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中苏外交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载杨福昌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外 “中国外交辉煌50年”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牛军:《转折的前奏》,载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 29最有代表性的论著有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载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 (1945-1960——中俄(苏)关系学术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30《中苏分裂的根源》。 3杨奎松:《毛泽东苏联观变化原因剖析》,载《北京与莫斯科》,第305-306页一评述。 1, 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的宏观探讨。 关于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通史类论著都做了程度不同的描述和概括, 观点可以说大同小异。但是从一些专门的论著中可以看到,学者之间是存在不同的看法,对 各种原因的复杂性和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的估价。 一些学者比较强调中苏同盟本身的特点导致了中苏同盟的破裂。他们一般都认为甚至强 调,中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同盟是战略同盟,或者说中苏同盟至少是靠战略 利益和意识形态两个纽带维系的。而中苏同盟的破裂是在战略利益的分歧导致理论上的分 歧,直到国家关系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发生的。27他们认为战略关系的断裂是中苏同盟破 裂的首要原因,即“中苏战略合作方面的分歧是引发意识形态争论的关键原因之一,伴随着 战略合作衰落而愈演愈烈的意识形态论战则彻底摧毁了中苏同盟的战略纽带。60 年代初期 的中苏关系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走向最终破裂的”。28 另一种观点是不从中苏同盟的本质特征为出发点,而是比较强调中苏同盟破裂是综合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起来看,这些因素包括:1,中苏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 突;2,中苏两国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3,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 针的冲突;4,意识形态分歧;5,历史因素;6,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29 对于上述那些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的分析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在导致中苏同盟破裂 的过程中孰轻孰重,有不少不同的看法,这里只指出,对毛泽东个人在中苏同盟破裂中所起 的作用,学术界显然给予极大的关注,从研究的成果看,也可以说是探讨最深入的。当然, 在介绍之前必须指出,相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对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的研究(包括赫鲁晓夫 和勃烈日涅夫)都是相当薄弱的,这种研究深度不均衡的情况肯定不利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 断。 那些重视毛泽东在中苏同盟破裂中的作用的学者实际上认为,毛泽东或中苏两国领导人 对中苏同盟破裂负有重大的甚至是首要的责任。其原因在于“当时中苏两国都是权力高度集 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对外政策的决策者。赫鲁晓夫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 实上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同样,毛泽东对苏联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也决定了中 国对苏联的政策”。30 在研究毛泽东的个人作用方面,杨奎松所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的有关章 节做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探讨。他在另一篇论著中概括地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认为决定毛 泽东对苏联看法转变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历史上的恩怨、毛泽东本人独特性格的影响、 中苏民族利益的分歧、革命理念的歧异等。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的基础上,他认为“毛 泽东与苏联党之间的矛盾是多方面的”,“只是,使毛泽东根本失去对苏联信任、导致双方关 系迅速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还是革命理念上的歧异。否定斯大林,否定列宁主义的基本理 论,就是否定中国革命,否定毛泽东过去一切成功实践和一系列正在进行的新的革命尝试, 就是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可忍,孰不可忍”。31总之,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导致毛泽东决 心与苏联破裂的主要原因。 也有学者的研究倾向于从国内政治对中苏领导人影响的角度,评价毛泽东的个人作用, 李丹慧著《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是有代表性的。该文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苏 27 曲星:《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中苏外交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载杨福昌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辉煌 50 年”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年版。 28 牛军:《转折的前奏》,载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37 页。 29 最有代表性的论著有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载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 (1945-1960——中俄(苏)关系学术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 30 《中苏分裂的根源》。 31 杨奎松:《毛泽东苏联观变化原因剖析》,载《北京与莫斯科》,第 305-306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