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89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α相占90%以上,只有少量的晶间3相.随氢含量 于一方面随着氢含量增加,晶格畸变增大而产生强 的增加,合金转变为“韧十P转的双态组织,B相比例 化;另一方面随着氢含量增加,氢化物出现并增多而 增大,次生ā相为层片状,氢的质量分数增至 产生强化 0.33%时,形成完整粗大的原始B相晶粒边界,且 1800 100 在原始P晶界上分布有清晰的晶界α相,原始B晶 1600 90 内为针状α束域,其间为B相,α束域的位向相同或 1400 -△-G2 --Gm 80 相互交错呈编织状,说明含氢0.33%的合金相变点 -0-E 已降到850℃左右,合金从B相区附近淬火未能完 1000 度 全转变成马氏体而保留了阝相晶界,因冷却速率较 800 60 慢,层片状α相长大形成了魏氏组织,因在600℃淬 600 50 火,使α束域呈现针状.氢的质量分数增加到 400 0 0.1020.30.40.50.6 40 0.54%时,B相已完全转变为针状马氏体a”. 氢的质量分数% 2.2室温力学性能 图5不同氢含量试样的室温力学性能曲线 试样的室温压缩真应力一真应变曲线如图4所 Fig.5 Curves of room-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示,曲线末端对应试样断裂的位置,试样断裂时的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hydrogen contents 应变量即为极限变形率。试样的室温力学性能变化 此外,置氢试样的弹性模量在低氢时也呈下降 规律见图5所示.结果表明,置氢0.21%试样的极 限变形率明显提高,达到43.7%,比原始合金增加 趋势,氢质量分数为0.38%时,其弹性模量仅有原 14.4%,而置氢0.33%试样的极限变形率大幅度降 始合金的50%.弹性模量是表征金属与合金原子间 低,说明仅在氢质量分数为0.21%附近很小的范围 结合能高低的参数之一,弹性模量的降低是由于氢 进入钛合金后,削弱了金属原子之间的键合作用,降 内能有效地提高压缩极限变形率,原始合金屈服点 低了原子间的结合能.同时这种弱键效应减少了 明显,硬化过程中应力值平稳上升直至峰值,形成较 溶质原子扩散所需克服的能垒,因而能增强钛原子 低的屈服“平台”,而置氢试样的屈服点不明显,但压 的自扩散能力和溶质原子的扩散能力 缩屈服强度随氢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氢质量分数为 2.3微观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0.54%时的屈服强度仅有原始合金的50%.置氢试 研究表明,只有适当地控制氢含量和变形条件 样屈服后硬化效应加剧,随氢含量增加,由于氢的固 才能发挥氢的积极作用).分析图3(a)和(b),氢 溶强化作用使流变应力攀升速度加快,直至峰值应 质量分数为0.21%时,合金中有更多的B相,且a、 力而断裂,形成较高的应力“平台”区;氢质量分数增 阝两相比例更接近1:1,比前者具有更高的塑性,因 至0.54%时,流变应力攀升速度反而下降,可能是 此提高B相数量并控制α、B两相比例有利于提高 由于氢化物的析出,减弱了氢在合金中的固溶强化 合金的室温塑性.此外,氢质量分数为0.21%的试 作用.合金中加入0.13%的氢,能获得最小峰值流 样在发生应力软化后甚至出现第二个“平台”(见 变应力·峰值流变应力先减小后增加的原因可能在 1800 图4所示),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压应力对试样 0.54% 做的功转化为热能,而钛合金导热性差,致使试样局 1600 部温度升高,产生不均匀变形而使流变应力下降,进 1400 0.33% 入应力软化阶段;另一方面因置氢增加了塑性阝相 0.21% 1200 0% 数量,能引发更多的滑移系和双晶系,使位错数量增 加,并降低了位错滑移阻力,使位错迁移率增加,从 1000 而表现为流变应力下降].但室温下软化程度有 800 限,只是暂时缓解原来的硬化效果,所以维持时间很 600 0 0.10.20.30.40.50.6 短即发生断裂, 真应变 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置氢0.33%的试样中生 图4不同氢含量试样的室温压缩真应厂真应变曲线 产粗大的魏氏体组织(图3(c),致使合金压缩断裂 Fig.4 Curves of true strain and true stress of the specimens with 时的变形量最小.随氢含量的增加,B相转变为针 different hydrogen contents 状马氏体a(图3(d),屈服强度进一步下降,但压α相占90%以上‚只有少量的晶间 β相.随氢含量 的增加‚合金转变为 α初+β转 的双态组织‚β相比例 增大‚次生 α相为层片状.氢的质量分数增至 0∙33%时‚形成完整粗大的原始 β相晶粒边界‚且 在原始 β晶界上分布有清晰的晶界α相‚原始 β晶 内为针状α束域‚其间为 β相‚α束域的位向相同或 相互交错呈编织状‚说明含氢0∙33%的合金相变点 已降到850℃左右‚合金从 β相区附近淬火未能完 全转变成马氏体而保留了β相晶界‚因冷却速率较 慢‚层片状α相长大形成了魏氏组织‚因在600℃淬 火‚使 α束域呈现针状.氢的质量分数增加到 0∙54%时‚β相已完全转变为针状马氏体α″. 图4 不同氢含量试样的室温压缩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Fig.4 Curves of true strain and true stress of the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hydrogen contents 2∙2 室温力学性能 试样的室温压缩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如图4所 示.曲线末端对应试样断裂的位置‚试样断裂时的 应变量即为极限变形率.试样的室温力学性能变化 规律见图5所示.结果表明‚置氢0∙21%试样的极 限变形率明显提高‚达到43∙7%‚比原始合金增加 14∙4%‚而置氢0∙33%试样的极限变形率大幅度降 低‚说明仅在氢质量分数为0∙21%附近很小的范围 内能有效地提高压缩极限变形率.原始合金屈服点 明显‚硬化过程中应力值平稳上升直至峰值‚形成较 低的屈服“平台”‚而置氢试样的屈服点不明显‚但压 缩屈服强度随氢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氢质量分数为 0∙54%时的屈服强度仅有原始合金的50%.置氢试 样屈服后硬化效应加剧‚随氢含量增加‚由于氢的固 溶强化作用使流变应力攀升速度加快‚直至峰值应 力而断裂‚形成较高的应力“平台”区;氢质量分数增 至0∙54%时‚流变应力攀升速度反而下降‚可能是 由于氢化物的析出‚减弱了氢在合金中的固溶强化 作用.合金中加入0∙13%的氢‚能获得最小峰值流 变应力.峰值流变应力先减小后增加的原因可能在 于一方面随着氢含量增加‚晶格畸变增大而产生强 化;另一方面随着氢含量增加‚氢化物出现并增多而 产生强化. 图5 不同氢含量试样的室温力学性能曲线 Fig.5 Curves of room-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hydrogen contents 此外‚置氢试样的弹性模量在低氢时也呈下降 趋势‚氢质量分数为0∙38%时‚其弹性模量仅有原 始合金的50%.弹性模量是表征金属与合金原子间 结合能高低的参数之一‚弹性模量的降低是由于氢 进入钛合金后‚削弱了金属原子之间的键合作用‚降 低了原子间的结合能[4].同时这种弱键效应减少了 溶质原子扩散所需克服的能垒‚因而能增强钛原子 的自扩散能力和溶质原子的扩散能力. 2∙3 微观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只有适当地控制氢含量和变形条件 才能发挥氢的积极作用[5-6].分析图3(a)和(b)‚氢 质量分数为0∙21%时‚合金中有更多的 β相‚且 α、 β两相比例更接近1∶1‚比前者具有更高的塑性‚因 此提高 β相数量并控制α、β两相比例有利于提高 合金的室温塑性.此外‚氢质量分数为0∙21%的试 样在发生应力软化后甚至出现第二个“平台” (见 图4所示).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压应力对试样 做的功转化为热能‚而钛合金导热性差‚致使试样局 部温度升高‚产生不均匀变形而使流变应力下降‚进 入应力软化阶段;另一方面因置氢增加了塑性 β相 数量‚能引发更多的滑移系和双晶系‚使位错数量增 加‚并降低了位错滑移阻力‚使位错迁移率增加‚从 而表现为流变应力下降[7-9].但室温下软化程度有 限‚只是暂时缓解原来的硬化效果‚所以维持时间很 短即发生断裂. 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置氢0∙33%的试样中生 产粗大的魏氏体组织(图3(c))‚致使合金压缩断裂 时的变形量最小.随氢含量的增加‚β相转变为针 状马氏体α″(图3(d))‚屈服强度进一步下降‚但压 ·890·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