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CIUSINS (e 学 17.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1: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北京市民戴着口罩燃放烟花时说:“很难想象,一个 戴着口罩燃放烟花者说自己有高度的环保意识。而遗憾的是,现实之中,有太多 这样的人。他们其实渴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也在关注PM2.5,可是,却不 认为减少污染,自己也有责任。” 材料2:富裕的瑞士人把“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手”作为口头禅。废水要集 中处理后才能排放;饭店不用一次性餐具,不管招待谁,不超过三道菜;洗涤用 品买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 废品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 某报拟开办一个专题栏目,你认为这两则材料可归入哪个专题?请你以报纸编辑 的身份针对上述材料写一段编后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6 分) 拟定的栏目名称: 编后话: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 写于“五四”时期的诗句。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 的共鸣。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 个性等的思考 要求: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C(“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而不是“中 庸”) 2.D(这是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 3.B(A.句末应该加上“之一”;C.“根本原因”属于无中生有;D.因果关系颠倒 4.B(哀矜:怜悯,同情。) 5.B 6.C(原文是“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即在徐坚反对的时候,李知古 只是请求筑城,征收重税,选项中却将请求当作了事实)17.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 1: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北京市民戴着口罩燃放烟花时说:“很难想象,一个 戴着口罩燃放烟花者说自己有高度的环保意识。而遗憾的是,现实之中,有太多 这样的人。他们其实渴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也在关注 PM2.5,可是,却不 认为减少污染,自己也有责任。” 材料 2:富裕的瑞士人把“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手”作为口头禅。废水要集 中处理后才能排放;饭店不用一次性餐具,不管招待谁,不超过三道菜;洗涤用 品买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 废品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 某报拟开办一个专题栏目,你认为这两则材料可归入哪个专题?请你以报纸编辑 的身份针对上述材料写一段编后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80 字。(6 分) 拟定的栏目名称: 编后话: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 写于“五四”时期的诗句。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 的共鸣。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 个性等的思考。 要求:标题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C(“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而不是“中 庸”) 2.D(这是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 3.B(A.句末应该加上“之一”;C.“根本原因”属于无中生有;D.因果关系颠倒) 4.B(哀矜: 怜悯,同情。) 5.B 6.C(原文是“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即在徐坚反对的时候,李知古 只是请求筑城,征收重税,选项中却将请求当作了事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