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侯明:论《易传》之“象” 象,也是触觉的对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他们分别代表天(父)、地(母)、雷(长男)、风(长女) 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法”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水(中男)火(中女)、山(少男)、泽(少女)八类物和 模式,“象”是变通的天象 人。卦象是古人长期对万事万物观察取象之后创设 其次,《易传》中“象”表示象征。如“圣人设卦观的符号形式,是主观与客观结合而产生的“象”。卦 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象产生以来,它作为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往往寄予着 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从意深远的意义。正如《系辞传》中所言:“其称名也小 义上看这里的“象”是以卦的图示象征人世的变化。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 春秋时代,原始宗教的卜筮形式讲以龟明象,。即而隐。” “龟,象也;筮,数也。物先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在“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中,“象”和“言”被区 而后有数。”(《左传僖公十五年》)“圣人有以见天下分开来,也就是把形象与概念区分开来。同时,将 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里的“象”和“意”联系起来,肯定了形象对于思想表达的 “象”都是用一种事物或卦象符号来表示某种思想感特殊功能。其实“象”与“意”是一对互相引发、互相 情和意义,象征意味浓厚。 结合的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意象” 《易传》中“象”的天象、象征之意,都是通过形象范畴就由此而来 来表明义理。无论是天象,还是象征都有“虚”与3观物取象 “实”的交融和联系。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 义》中解释“象也者像让’时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坤之象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法像于天也。 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 八卦和六十四卦,法象万物,写万物的形象,所 宜,是故谓之象 以是“象”卦辞和爻辞,或取于天地阴阳之象或取《系辞传》中“观物取象”的命题是对“象范畴的 于万物杂象,所以也是“象”。这个“象”对天地万物又一规定。“象”生于“天下之颐”说明“象”不是 形象进行模拟、写照、反映,并且通过“象”来说明义对客观物象的单纯模写而是“圣人”在对自然和生 理。就此而言,《系辞传》中所言“象”有审美形象的活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创生出来的。这种创造,不仅 意思但是,它不等于审美形象。因为《易传》之“象”把握了外界物象的表现形态而且抓住了万物的内 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的反映,它仅仅是反映了一在特性,达到了对宇宙的深奥微妙之理的再现。因 种关系的存在,说明了一种道理而这种关系、义理此,“象有一定的概括性。 往往也是可以通过其它“象来完成的。事实上易“观物取象”这一命题中,“观物”采取“仰观俯 传》中的“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察的方式,说明“观物”不能固定在一个角度,也不 只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抽象反映。如果对《系能局限于某一孤立的对象,既要把握宏观,又要把握 辞传》中的“象”进一步规定,就会完成由哲学范畴向微观。另外:“观”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 美学范畴的转化。 受,而“取”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只 有经过这种多角度“观”的基础上所创造的“象”,才 2立象以尽意 可体现“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综合“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两命题对“象 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范畴的规定,可以看出《易传》中“象”主要指模拟象 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它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 神 审美形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已是审美范畴,并给中国 《系辞传》中的这一段话,首先提出了“言不尽古人以巨大影响。首先“象”是直观可见的,又不是 意”这一命题。“言”本指言辞、概念,在古代美学中非有实体的这对中国人用取象比类的直观思维观 引申为艺术语言;“意”本指情感、思想,在古代美学察、把握和反映身外世界,又在不离形象的思考中实 中引申为审美心理感受。“言不尽意”是说有限的语现对具体之形的超越,产生了不可估算的巨大影响 言不能穷尽丰富的情感思想,语言在思想情感的表另外“象”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更具有完整传达客 达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性。如何解决“言不尽观事物的功能所以它既有思维对象的具象因素,又 意”的缺陷?《系辞传》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有思维主体的主观意趣,导引了古人对“象”具有表 就是说借助于形象来充分表达思想情感。在这里,意功能的关注。 “象”就成了由“言”到“意”的中介。所谓“立象”也就参考文献 是指设立的八种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料[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 [责任编校:王永坤] 2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象 ,也是触觉的对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 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法”是一种比较固定的 模式“, 象”是变通的天象。 其次《, 易传》中“象”表示象征。如“圣人设卦观 象 ……是故吉凶者 ,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 ,忧虞之象 也 ;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 ,昼夜之象也。”从意 义上看 ,这里的“象”是以卦的图示象征人世的变化。 春秋时代 ,原始宗教的卜筮形式讲以龟明象 ,。即 “龟 ,象也 ;筮 ,数也。物先而后有象 ,象而后有滋 ,滋 而后有数。”《( 左传·僖公十五年》)“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赜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这里的 “象”都是用一种事物或卦象符号来表示某种思想感 情和意义 ,象征意味浓厚。 《易传》中“象”的天象、象征之意 ,都是通过形象 来表明义理。无论是天象 ,还是象征 ,都有“虚”与 “实”的交融和联系。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 义》中解释“象也者像也”时说 : 《易》卦者 ,写万物之形象 ,故《易》者象也。象也 者像也 ,谓卦为万物象者 ,法像万物 ,犹若乾坤之象 法像于天也。 八卦和六十四卦 ,法象万物 ,写万物的形象 ,所 以是“象”;卦辞和爻辞 ,或取于天地阴阳之象 ,或取 于万物杂象 ,所以也是“象”。这个“象”,对天地万物 形象进行模拟、写照、反映 ,并且通过“象”来说明义 理。就此而言《, 系辞传》中所言“象”有审美形象的 意思 ,但是 ,它不等于审美形象。因为《易传》之“象” 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的反映 ,它仅仅是反映了一 种关系的存在 ,说明了一种道理 ,而这种关系、义理 往往也是可以通过其它“象”来完成的。事实上《, 易 传》中的“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只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抽象反映。如果对《系 辞传》中的“象”进一步规定 ,就会完成由哲学范畴向 美学范畴的转化。 2 立象以尽意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 ,圣人之意 ,其 不可见乎 ?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 系辞焉以尽其言 ,变而通之以尽利 ,鼓之舞之以尽 神。 《系辞传》中的这一段话 ,首先提出了“言不尽 意”这一命题。“言”本指言辞、概念 ,在古代美学中 引申为艺术语言“; 意”本指情感、思想 ,在古代美学 中引申为审美心理感受。“言不尽意”是说有限的语 言不能穷尽丰富的情感思想 ,语言在思想情感的表 达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性。如何解决“言不尽 意”的缺陷 ?《系辞传》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 就是说借助于形象来充分表达思想情感。在这里 , “象”就成了由“言”到“意”的中介。所谓“立象”也就 是指设立的八种卦象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 他们分别代表天(父) 、地(母) 、雷(长男) 、风(长女) 、 水(中男) 、火(中女) 、山 (少男) 、泽 (少女) 八类物和 人。卦象是古人长期对万事万物观察取象之后创设 的符号形式 ,是主观与客观结合而产生的“象”。卦 象产生以来 ,它作为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往往寄予着 深远的意义。正如《系辞传》中所言“: 其称名也小 , 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 ,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 而隐。” 在“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中“, 象”和“言”被区 分开来 ,也就是把形象与概念区分开来。同时 ,将 “象”和“意”联系起来 ,肯定了形象对于思想表达的 特殊功能。其实“, 象”与“意”是一对互相引发、互相 结合的范畴 ,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意象” 范畴就由此而来。 3 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 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 宜 ,是故谓之象。 《系辞传》中“观物取象”的命题是对“象”范畴的 又一规定。“象”产生于“天下之赜”,说明“象”不是 对客观物象的单纯模写 ,而是“圣人”在对自然和生 活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创生出来的。这种创造 ,不仅 把握了外界物象的表现形态 ,而且抓住了万物的内 在特性 ,达到了对宇宙的深奥微妙之理的再现。因 此“, 象”有一定的概括性。 “观物取象”这一命题中 “, 观物”采取“仰观俯 察”的方式 ,说明“观物”不能固定在一个角度 ,也不 能局限于某一孤立的对象 ,既要把握宏观 ,又要把握 微观。另外“, 观”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 受 ,而“取”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 ,只 有经过这种多角度“观”的基础上所创造的“象”,才 可体现“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综合“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两命题对“象” 范畴的规定 ,可以看出《易传》中“象”主要指模拟象 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 ,它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 审美形象 ,但在一定程度上已是审美范畴 ,并给中国 古人以巨大影响。首先“, 象”是直观可见的 ,又不是 非有实体的 ,这对中国人用取象比类的直观思维观 察、把握和反映身外世界 ,又在不离形象的思考中实 现对具体之形的超越 ,产生了不可估算的巨大影响。 另外“, 象”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 ,更具有完整传达客 观事物的功能 ,所以它既有思维对象的具象因素 ,又 有思维主体的主观意趣 ,导引了古人对“象”具有表 意功能的关注。 参考文献 : [1 ] 张岱年. 中国哲学史料[ M ].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92. [责任编校 :王永坤] 第 2 期 侯 明 :论《易传》之“象”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