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李步云:论人权的本原 17 人人都有过好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愿望和需要。归根到底,所谓人权就是要满足人 的这种需要。这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是人权产生与存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人的这种需求永不满足, 这是推动人权向前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有社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才会产生权利问题。社 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性质与状况,对人权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与 制约。但终究只是人权存在与发展的外在条件。人不是为各种制度而存在,各种制度倒是为人而存在。 只承认人的社会属性,不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人人都是没有欲望、没有德性的木头人,人权怎么会存在? 人权又有什么意义? 其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人性也是这样。有人说,没有 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天性、德性与理性有差异,但 人类共同的人性是存在的,也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把握的。有人问,你怎么证明这种共同的、抽象的 人性是存在的呢?我们的回答是: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说,这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人要活,要 活得好,这是任何人凭自己的感觉与本性都能回答的。与此同理,说“人权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同样 违背辩证法。人权就是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各种具体权利的一个抽 象。否认这一点,我们今天就“人权”问题所开展的讨论就根本无法进行。如果否认人、人性、人格、人 道、人权等等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存在与发展都将不可思议。 再次,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与恩 格斯对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意义曾有许多论述。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立一切人 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 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训但为什么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只抓住马克思的一句话:人的 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将它归结为是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这同中国共产党长时期的斗 争历史有关,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有关。强调人的社会性,目的是为了论证和强调人的阶级性。 “人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是一例。很多人过去对人性、人格、人道、人权等概念本身是否科学 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也是出于这一原因。今天,人们已经很清楚,这种理论观念会给实践带来多么大的 危害。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 版社,1991.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李大钊.宪法与思想自由[A].李大钊文集(上)[C] [2]钱钟书,主编,康有为大同论二种[C].北京:三联书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店.1998. [10]罗隆基.论人权U].新月(第2卷)-58. [3]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A].时论选集(第1卷 [11]H.L.A.Hart.Essay on Bentham[M].Oxford,1981. 上册)[C].北京:三联书店,1960. [12]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学思潮[M,沈阳:辽宁人民出 [4]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A].梁启超选集 版社,1988.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3]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U].法学研究, [5]梁启超,新民说[A].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C].北 1991,(4) 京:三联书店,1960. [14]孙国华,主编.人权一走向自由的标尺[M.济南: [6]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同义[A].梁启超选集[C]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7]陈独秀.袁世凯复活[A].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6]张光博.关于宪法学的几个理论问题U].人民之友, [8]胡适.易卜生主义[A].胡适文萃[C.北京:作家出 2000,(1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人人都有过好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愿望和需要。归根到底 ,所谓人权就是要满足人 的这种需要。这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 ,是人权产生与存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人的这种需求永不满足 , 这是推动人权向前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有社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才会产生权利问题。社 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性质与状况 ,对人权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与 制约。但终究只是人权存在与发展的外在条件。人不是为各种制度而存在 ,各种制度倒是为人而存在。 只承认人的社会属性 ,不承认人的自然属性 ,人人都是没有欲望、没有德性的木头人 ,人权怎么会存在 ? 人权又有什么意义 ? 其次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都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人性也是这样。有人说 ,没有 抽象的人性 ,只有具体的人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天性、德性与理性有差异 ,但 人类共同的人性是存在的 ,也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和把握的。有人问 ,你怎么证明这种共同的、抽象的 人性是存在的呢 ? 我们的回答是 :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说 ,这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人要活 ,要 活得好 ,这是任何人凭自己的感觉与本性都能回答的。与此同理 ,说“人权不是抽象的 ,是具体的”,同样 违背辩证法。人权就是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各种具体权利的一个抽 象。否认这一点 ,我们今天就“人权”问题所开展的讨论就根本无法进行。如果否认人、人性、人格、人 道、人权等等既是抽象的 ,又是具体的 ,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存在与发展都将不可思议。 再次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与恩 格斯对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意义曾有许多论述。例如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 我们首先应当确立一切人 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 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 ] (P. 31) 但为什么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只抓住马克思的一句话 :人的 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将它归结为是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 ? 这同中国共产党长时期的斗 争历史有关 ,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有关。强调人的社会性 ,目的是为了论证和强调人的阶级性。 “人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是一例。很多人过去对人性、人格、人道、人权等概念本身是否科学 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也是出于这一原因。今天 ,人们已经很清楚 ,这种理论观念会给实践带来多么大的 危害。 [参考文献] [1 ] [英]洛克 1 政府论(下篇) [M]1 叶启芳 1 瞿菊农 ,译 1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1 [2 ] 钱钟书 ,主编 1 康有为大同论二种[C]1 北京 :三联书 店 ,19981 [3 ] 梁启超 1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A]1 时论选集(第 1 卷 上册) [C]1 北京 :三联书店 ,19601 [4 ] 梁启超 1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A ] 1 梁启超选集 [C]1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1 [5 ] 梁启超 1 新民说[A]1 时论选集(第 1 卷上册) [C]1 北 京 :三联书店 ,19601 [6 ] 梁启超 1 十种德性相反相同义[A]1 梁启超选集[C]1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1 [7 ] 陈独秀 1 袁世凯复活 [A ] 1 陈独秀著作选 (第 1 卷) [C]1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1 [8 ] 胡适 1 易卜生主义[A]1 胡适文萃[ C]1 北京 :作家出 版社 ,19911 [9 ] 李大钊 1 宪法与思想自由[A]1 李大钊文集 (上) [C]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1 [10 ] 罗隆基 1 论人权[J ]1 新月(第 2 卷) - 581 [11 ] H.L. A. Hart. Essay on Bentham[M]1Oxford , 19811 [12 ] 张文显 1 当代西方法学思潮[M]1 沈阳 :辽宁人民出 版社 ,19881 [13 ] 李步云 1 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 [J ] 1 法学研究 , 1991 ,(4) 1 [14 ] 孙国华 ,主编 1 人权 ———走向自由的标尺[M]1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1 [15 ] [德]马克思 ,恩格斯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C]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1 [16 ] 张光博 1 关于宪法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 ]1人民之友 , 2000 ,(12) 1 第 2 期 李步云 :论人权的本原 1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