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自主投资支出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增加都会导致AD线向右移动,见左下图。最初均 衡点为E1点,当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移动到AD2时,在P1价格总水平上的总需求增加 ,但厂商个可能获得新增劳动力来生产吏多的产量,即产品供给对新增的需求无法做出反 应 EI A yr 古典情形下的总支出增加 图614古典情形下的货币扩张 山于厂商试图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市场上雇用史多的工人,他们拾高了工资和生产成本, 因而,必须为他们的产品索取吏高的价格。因此,对产品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史高的价格,却 不能提高产量。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会使总需求沿着AD2线从E3开始减少,直全达到 新的均衡点E2为止。在E2点,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2,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仍为y 右上图是古典情形下名义货币扩张(货币总供给增加)的效应。图中的E1点为例始的 充分就业均衡点,AD与AS在此点相交。现在假定名义货币存量增加了,相应地,总需求 曲线AD向右移动到AD2。假如价格能够固定,经济均衡点会移动全E3,但是在产量固定 不变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厂商们对劳动力需求的竞争推动了 工资和成本的上涨,价格也随之上涨,直到产品的超额需求消失为止。这时,经济在AS曲 线与新的总需求曲线AD2相交的E2点达到新的均衡。山此可见,只有当总需求再次与充分 就业的供给量相等的时候,价格上升的压力才会消失 在经济均衡从E1点移动到E2点的调整过程中,没有产量的变化而以有价格水半的变化, 价格与名义货币量以同一比例上升。从右上图可以看到,作为对名义货币增加的反应,AD 曲线会向上移动一段与货币增加比例相同的距离。因此,在E2点上,实际货币存量MP恢 复到其初始水平。在E2点,名义货币和价格总水平都变动了同一比例,均衡产量则维持不 变。山此可以得出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 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货币存量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半的变化而实 际产量与就业量不变的情况,被称为货币中性。 3.正常情形 在正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总需求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与价格 水半的同方向变动,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AS与ADo相交于E0点,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o,价格水平为Po。当总需求增 加,AD右移到AD1与AS相交于E,决定了新的国民收入为y,价格总水半为P1,这表 明总需求增加使国民收入山y0增加到y,使价格总水半山Po上升为P1。相反,当总需求减 少,AD线从AD左移到AD2与AS相交于E2,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2,价格总水半为P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