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突破,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朝着近代美学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环 节;(49)余昌谷对金圣叹第一次将性格这一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的重大意义作了阐 发;(50)燃青在《金圣叹人物性格论初探》一文则指出,关于典型规律的论述构成了 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1) 除“人物性格论外,其它方面也有收获。例如,张维芳、张辉将金圣叹的“亲动心说与福 楼拜的深入"说进行了对比研究;(52)王国健对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喜剧理论作了分析; (53)徐立对金圣叹的评点风格作了总结;(54)罗德荣对金圣叹小说理论的几个命题 作了哲学思想上的深层剖析;(55)严云受分析了金圣叹的小说创作论;(56)赵志军 对金圣叹的批评方法作了细致的分析等等。(57) 除这些专文论述外,几部影响较大的批评史著作,如王运熙等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 《中国文学批评史通史》、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成复旺等的《中国文学理 论史》、张少康等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等,以及前述的几部小说理论史著 作,或立单章,或立单节,都对金圣叹的小说理论进行了重点论述,这些论述的一个共 同特点是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放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其意义、作用、 地位和影响,用一种深厚的历史意识来烛照金圣叹及其小说理论的内在体系构架及其理 论内涵。值得一提的还有刘欣中的《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陈洪的《金圣叹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和陈果安的《金圣叹小说理 论研究》(湖南师大岀版社,1999年)。刘著对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有关小说的虚构、社 会作用及地位、创作动机与过程、典型性格、人物形象、结构与情节、阅读与欣赏、语 言技巧等问题的相关阐述作了比较全面的清理与分析。作者对金圣叹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体系与刘勰的文论和李渔的剧论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 评史上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高峰。(58)陈洪的《金圣叹传论》对金圣叹的“张 姓¨说、“三境说与金圣叹的思想渊源、“金批中的因缘生法¨说与“忠恕谠说等都有精到的 论析,廓清了以往金圣叹研究中的不少迷误,得出了不少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结论。陈果 安的《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运用现代小说理论从小说观念、性格论、情节论、艺术想 象论、小说技法论等十几个方面分析了金圣叹小说理论所达到的广度、深度、内在联系 及科学性,还从三十二个方面对金批小说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世纪末收获的一部 对金圣叹及其小说理论研究比较全面、用力也极勤的著作。 从八十年代开始,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放在中西方比较的大视野下所进行的研究也在展 开,如周来祥的《金圣叹与巴尔扎克》、潘运告的《金圣叹与早期启蒙思想家之比 较》、刘庆璋的《金圣叹与黑格尔:叙事文学理论的两座髙峰》等文,都作了这方面的 有益尝试,(59)可惜这方面的研究还稍显薄弱。总的来看,80年代以后的金圣叹及其 小说理论研究已经逐步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进入到正常的学术轨道,而近年来的金圣 叹小说理论研究呈现出进一步深化的特点。如马林萍的《小议金圣叹评点艺术中“心ˇ的概 念的使用》、王国健的《论金圣叹小说文法论的文学意义》、李金松的《较量异同 辨析优劣: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中的比较批评》等专文,(60)研究点集中、思考 细密,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五、宏观把握和微观透视 从8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作某种横断面的总体观照或理论阐发成了古代小说 理论研究领域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总体观照或理论阐发涉及到古代小说理 论的方方面面,充分反映出小说理论研究在逐步走向深入。以下对其中几个主要方面进 行简要的梳理 1、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特色的讨论。大致看来,这种讨论主要是从美学角度或从 民族特色的角度来展开的。如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一文从美学髙度 对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剖析;(61)陈辽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批评的 特色》一文中将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特色作了七个方面的概括;(62)刘健芬在《略谈 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一文中将中国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归纳为三个方面。 (63)周伟民在《明清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刍议》一文中着重剖析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在广泛继承和吸收古代诗论、词论、文论之精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思维习 惯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如真"与幻"),并就中国小说理论强调抒情写意的这一民族特色 进行了阐发;(64)吴功正在《古典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一文中则从儒、道、释哲学 意识的深层次对古代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概括。(65) 2、关于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史学与小说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区 别与联系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在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中也不例外,但直到八十年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突破,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朝着近代美学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环 节;(49)余昌谷对金圣叹第一次将“性格”这一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的重大意义作了阐 发;(50)燃青在《金圣叹人物性格论初探》一文则指出,关于典型规律的论述构成了 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1) 除“人物性格”论外,其它方面也有收获。例如,张维芳、张辉将金圣叹的“亲动心”说与福 楼拜的“深入”说进行了对比研究;(52)王国健对金圣叹小说评点的喜剧理论作了分析; (53)徐立对金圣叹的评点风格作了总结;(54)罗德荣对金圣叹小说理论的几个命题 作了哲学思想上的深层剖析;(55)严云受分析了金圣叹的小说创作论;(56)赵志军 对金圣叹的批评方法作了细致的分析等等。(57) 除这些专文论述外,几部影响较大的批评史著作,如王运熙等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 《中国文学批评史通史》、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成复旺等的《中国文学理 论史》、张少康等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等,以及前述的几部小说理论史著 作,或立单章,或立单节,都对金圣叹的小说理论进行了重点论述,这些论述的一个共 同特点是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放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其意义、作用、 地位和影响,用一种深厚的历史意识来烛照金圣叹及其小说理论的内在体系构架及其理 论内涵。值得一提的还有刘欣中的《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陈洪的《金圣叹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和陈果安的《金圣叹小说理 论研究》(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刘著对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有关小说的虚构、社 会作用及地位、创作动机与过程、典型性格、人物形象、结构与情节、阅读与欣赏、语 言技巧等问题的相关阐述作了比较全面的清理与分析。作者对金圣叹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体系与刘勰的文论和李渔的剧论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 评史上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高峰”。(58)陈洪的《金圣叹传论》对金圣叹的“张 姓”说、“三境”说与金圣叹的思想渊源、“金批”中的“因缘生法”说与“忠恕”说等都有精到的 论析,廓清了以往金圣叹研究中的不少迷误,得出了不少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结论。陈果 安的《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运用现代小说理论从小说观念、性格论、情节论、艺术想 象论、小说技法论等十几个方面分析了金圣叹小说理论所达到的广度、深度、内在联系 及科学性,还从三十二个方面对金批小说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世纪末收获的一部 对金圣叹及其小说理论研究比较全面、用力也极勤的著作。 从八十年代开始,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放在中西方比较的大视野下所进行的研究也在展 开,如周来祥的《金圣叹与巴尔扎克》、潘运告的《金圣叹与早期启蒙思想家之比 较》、刘庆璋的《金圣叹与黑格尔:叙事文学理论的两座高峰》等文,都作了这方面的 有益尝试,(59)可惜这方面的研究还稍显薄弱。总的来看,80年代以后的金圣叹及其 小说理论研究已经逐步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进入到正常的学术轨道,而近年来的金圣 叹小说理论研究呈现出进一步深化的特点。如马林萍的《小议金圣叹评点艺术中“心”的概 念的使用 》、王国健的《论金圣叹小说“文法”论的文学意义》、李金松的《较量异同、 辨析优劣: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中的比较批评》等专文,(60)研究点集中、思考 细密,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五、宏观把握和微观透视 从8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作某种横断面的总体观照或理论阐发成了古代小说 理论研究领域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总体观照或理论阐发涉及到古代小说理 论的方方面面,充分反映出小说理论研究在逐步走向深入。以下对其中几个主要方面进 行简要的梳理。 1、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特色的讨论。大致看来,这种讨论主要是从美学角度或从 民族特色的角度来展开的。如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一文从美学高度 对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剖析;(61)陈辽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批评的 特色》一文中将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特色作了七个方面的概括;(62)刘健芬在《略谈 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一文中将中国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归纳为三个方面。 (63)周伟民在《明清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刍议》一文中着重剖析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在广泛继承和吸收古代诗论、词论、文论之精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思维习 惯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如“真”与“幻”),并就中国小说理论强调抒情写意的这一民族特色 进行了阐发;(64)吴功正在《古典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一文中则从儒、道、释哲学 意识的深层次对古代小说理论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概括。(65) 2、关于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史学与小说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区 别与联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在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中也不例外,但直到八十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