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七、中外比较诗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提到的是钱锺书,他的巨著《管锥编》以及《谈艺录》补订本涉及到相当 特点(详参第十章) 八、一些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的思考也在展开。例如,∵情景交融ˆ常常被看作是诗歌"意境¨论的基本美学内涵,新时期以前的学者在讠 古代诗学的承接问题等等,都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并有专文加以论述。 中国诗学的分支学科开始建立。如廖仲安与许总等人在杜诗茡"研究、陈伯海等人在ˆ唐诗茡硏究、曹旭与张伯伟等人在“《诗旵 十、一些诗学辞典络绎而出,对中国诗学研究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蒋祖怡等编的《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岀版社,1995年)分 提的是大陆之外的古代诗学研究,这是中国诗学研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或者在识见与功力上 中世文学评论史》则是六朝诗学研究中的翘楚。青木正儿的《淸代文学评论史》对淸代由省格调、“神韵、“性灵”诸说组 髓,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比较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做了不少贡献。 问题与反思 28世纪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1、中国古代诗歌选本甚多,这些诗歌选本大多体现了选者的批评理念或诗学思想,但对之进行系统研究的却不多。 2、诗学研究常常成为纯粹的理论演绎,缺少与具体诗歌创作的相互印证,岀现理论与具体文学创作相互脱节的现象。在这一方面,程千帆提岀的硏究“古 3、陈旧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或硏究框架在诗茡硏究中仍然有一定的表现。如果说新时期以前的中囯诗学硏究常常陷入现实主义与反现 4、语言哲学高度上的反思甚为匮乏。虽然诗歌形式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中国诗学语言观作哲学反思的却很少。诸如中 5、与诗史研究相比,诗学史研究中的自我反思与总结还不够。在二十世纪,诗史方面有不少的反思性研究,以《诗经》研究为例,夏传 在某种意义上讲,诗既是人的灵性生活的一种敞开,又可作为某种形上智慧的启示。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诗或诗学本身的意义甚为重要 注释 (1)(法)τ托多洛夫《诗学》一文,孟繁华译,载《文艺硏究》1990年第6期。 (2)蒋寅《中国诗学的百年历程》一文,载《中国诗学》第六辑,南京大学岀版社,197年版。 (3)罗倬汉《诗乐论》“序例,正中书局,1948年版。 (4)杨鸡烈《中国诗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5)《肌理说》一文载《国文月刊》第43、44合期;《神韵与格调》一文载《燕京学报》22期;《性灵说》一文载《燕京学报》第23斯 关于钟嵘《诗品》风格论、批评论及其美学思想的硏究的主要文章有罗根泽的《读〈诗品)》(载《光明日报》1957年3月10日) 等。有关《文心雕龙》的讨论在这一时期收获的文章则有· 多篇,文章 7)李泽厚《意境杂谈》一文,载《光明日报》1957年6丿 通感》一文,载《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8)黄益元、杨军《评文研所〈中国历代诗话选〉》一文,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9)《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5年第2期。 (10)《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1)、(12)《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196年第1期。 (14)《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5)、(16)、(17)、(18)分别载《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19)张健《清代诗学硏究》第782 京大学出版 20)陈祥耀有关诗话的系列论文分别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1987年第4期 年第1期、1989年第3期 (21)作者认为诗话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古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二、对诗歌经验的总结;三、诗学理论问题的探i 22)蔡镇楚《中国诗话史》 有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23)《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24)例如王运熙、杨明著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ˆ卷和"隋唐五代”卷;顾易生、蒋凡著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 (25)作者认为,音乐与语言声律的美学通则就是错综与和谐。作者还阐发了六朝诗歌声律模式构想的美学意义。该文载《文艺研究》 (26)《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27)、(28)、(29)分别载《光明日报》1958年3月16日、《文汇报》1962年8月15日、《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30)周章毅《意境与典型在艺术美中的位置》一文,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3期 (31)季羡林《关于神韵》一文,载《文艺研究》1989年第1期 (32)刘承华《中国艺术之“韵的时间表现形态》一文,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33)余虹《中西传统诗学的入思方式及其历史性建构》一文,文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34)王宇根《诠释循环对于中西比较诗学的意义》一文,载《文艺硏究》1996年第2期 35)《文艺研究》1990年第 36)例如张健著有《沧浪诗话》硏究;江国贞著有《司空表圣硏究》;黄景进著有《严羽及其诗论之硏究》;吴宏-著有《淸代诗芓衩 (37)该著原为作者于1973年时的台大博士论文,1977年牧童出版社出版时易名为《清代诗学初探》七、中外比较诗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提到的是钱锺书,他的巨著《管锥编》以及《谈艺录》补订本涉及到相当 特点(详参第十章)。 八、一些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的思考也在展开。例如,“情景交融”常常被看作是诗歌“意境”论的基本美学内涵,新时期以前的学者在讨 古代诗学的承接问题等等,都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并有专文加以论述。 九、一些中国诗学的分支学科开始建立。如廖仲安与许总等人在“杜诗学” 研究、陈伯海等人在“唐诗学”研究、曹旭与张伯伟等人在“《诗品 十、一些诗学辞典络绎而出,对中国诗学研究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蒋祖怡等编的《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出版社,1995年)分“诗 德无量。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之外的古代诗学研究,这是中国诗学研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或者在识见与功力上 田慎之助的《中国中世文学评论史》则是六朝诗学研究中的翘楚。青木正儿的《清代文学评论史》对清代由“格调”、“神韵”、“性灵”诸说组 学的精髓,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比较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做了不少贡献。 二、问题与反思 20世纪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1、中国古代诗歌选本甚多,这些诗歌选本大多体现了选者的批评理念或诗学思想,但对之进行系统研究的却不多。 2、诗学研究常常成为纯粹的理论演绎,缺少与具体诗歌创作的相互印证,出现理论与具体文学创作相互脱节的现象。在这一方面,程千帆提出的研究“古代 3、陈旧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或研究框架在诗学研究中仍然有一定的表现。如果说新时期以前的中国诗学研究常常陷入现实主义与反现实 4、语言哲学高度上的反思甚为匮乏。虽然诗歌形式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中国诗学语言观作哲学反思的却很少。诸如中国 5、与诗史研究相比,诗学史研究中的自我反思与总结还不够。在二十世纪,诗史方面有不少的反思性研究,以《诗经》研究为例,夏传才 在某种意义上讲,诗既是人的灵性生活的一种敞开,又可作为某种形上智慧的启示。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诗或诗学本身的意义甚为重要, 注释: (1)(法)T·托多洛夫《诗学》一文,孟繁华译,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 (2)蒋寅《中国诗学的百年历程》一文,载《中国诗学》第六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罗倬汉《诗乐论》“序例”,正中书局,1948年版。 (4)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自序”,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5)《肌理说》一文载《国文月刊》第43、44合期;《神韵与格调》一文载《燕京学报》22期;《性灵说》一文载《燕京学报》第23期 (6)关于钟嵘《诗品》风格论、批评论及其美学思想的研究的主要文章有罗根泽的《读〈诗品〉》(载《光明日报》1957年3月10日)、 等。有关《文心雕龙》的讨论在这一时期收获的文章则有一百五十多篇,文章名不一一列出。 (7)李泽厚《“意境”杂谈》一文,载《光明日报》1957年6月9日、16日;参钱锺书《通感》一文,载《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8)黄益元、杨军《评文研所〈中国历代诗话选〉》一文,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9)《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0)《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1)、(12)《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1996年第1期。 (14)《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5)、(16)、(17)、(18)分别载《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19)张健《清代诗学研究》第7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陈祥耀有关诗话的系列论文分别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1987年第4期、1988年第1期、1989年第3期、1991年第 (21)作者认为诗话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古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二、对诗歌经验的总结;三、诗学理论问题的探讨。 (22)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第16页。 (23)《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24)例如王运熙、杨明著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和“隋唐五代”卷;顾易生、蒋凡著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 (25)作者认为,音乐与语言声律的美学通则就是“错综与和谐”。作者还阐发了六朝诗歌声律模式构想的美学意义。该文载《文艺研究》 (26)《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27)、(28)、(29)分别载《光明日报》1958年3月16日、《文汇报》1962年8月15日、《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30)周章毅《意境与典型在艺术美中的位置》一文,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3期。 (31)季羡林《关于神韵》一文,载《文艺研究》1989年第1期。 (32)刘承华《中国艺术之“韵”的时间表现形态》一文,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33)余虹《中西传统诗学的入思方式及其历史性建构》一文,文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34)王宇根《诠释循环对于中西比较诗学的意义》一文,载《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35)《文艺研究》1990年第5期。 (36)例如张健著有《沧浪诗话》研究;江国贞著有《司空表圣研究》;黄景进著有《严羽及其诗论之研究》;吴宏一著有《清代诗学初 (37)该著原为作者于1973年时的台大博士论文,1977年牧童出版社出版时易名为《清代诗学初探》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