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数干多年来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国古代诗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就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草创期。这一时期的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 史或断代史的撰写、诗茡体系的构建、专题硏究的展开、范畴或概念的淸理、比较诗硏究等等,都取得不佁的成绩,古代诗学理论研究 开究之大势 1、20世纪上半叶的古代诗学研究 在西方,“诗学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它首先是指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其次,它适用于一个作家在文学所有的可 而言,罗倬汉在其《诗乐论》中曾自言"旨在约礼,别启新途,谨谢芳华,归诸本质",(3)而其所论大体也不违礼乐中 建国前的中国诗学研究,从理论文本上看,涉及较多的是《诗经》、《诗大序》、钟嵘《诗品》、杜甫《戏为六绝句》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诗学理论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是在诗学发展历史的清理上有了突破。 世纪以前,关于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的“总述曾作过梳 二是古代诗学理论范畴或概念的硏究实际已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展开。上述批评史著作中对古代诗学的概念或范畴都有比较深λ的论析, 考辨工作都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四十年代在比较诗学硏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值得提的是朱光潜和钱锺书。朱光潜的《诗论》用西方诗论解释中国古代 2、建国后至新时期的古代诗学研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郭绍虞的《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和文心雕龙》的探讨:关于钟嵘《诗品》 建国后到文革开始这一段时期内,古代诗学研究基本上在正常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这其中,关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文革开始后,中国古代诗学硏究转入低潮。此前稍早的郭沬若的《读〈随园诗话〉札记》(作家岀片 1962年)似乎已经透露出些许 批判著作外,大多数文章都是政治批判的注脚,文献整理工作上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3、新时期以来的占代诗学研究 新时期以来,学术研究进入正常轨道,“文化热¨、“国学热"以及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使得古代诗学理论的硏究也进入了—个迅猛发月 诗学文献的整理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一大批古代诗学文献经过细密的编选、校勘、注释、笺注、辑佚或补订后得以问世,诗话或诗红 在古代诗话、诗纪事的编选上,新时期以来颇有收获。通代性质的有:武汉大学中文系编辑的《历代诗话论作家》(武汉大学岀 评论非常丰富,每位i 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校话或诗纪事的校点、校注荛证注释等。其中,单行本收获颇丰如王国安校点的《诗数》(上淘古籍 时期以来,诗话、诗格的考证、辑佚或补订工作仍然为学者所关注。如:郭绍虞的《宋诗话辑佚》和《宋诗话考》(其辑佚和 《艺苑名言》、张燮承《小沧浪诗话》等综合性质的诗话汇编,以及王士禛《五代诗话》、厉鄂《宋诗纪事》、陈田《明诗纪事》等专辑 一些更为细致的考证或订正工作也在悄然进行。略举二例。如周祖在《(后山诗话〉作者考辩》一文中,针对元代方回作《读后山诗 的前夕。(17) 二、通史或断代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如前所述,20世纪早期的诗学史研究常常同批评史著作的编撰结合在一起,这种现象一 著作,以及各种具有史述性质的教材、 中的有关中国诗学的历史描述或历史研究包括进来的话,可以亳不夸张地说,通史的硏究与断 袁行霈等人的《中国诗学通论》对中国诗学的总体发展历程作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梳理,是新时期以来收获的有关 学研究的主要 某一学科的历史常常体现为该学科主要范畴的发展演变的历史,抓住了范畴历史,常常意味着抓住了该学科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此而言, 尽可能联系与沟通起来的这一看法,则不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国诗学研究还具有方法论意义 诗学史纲》力图总结中国诗论之重要学说及其发展概貌,以史为线,以论为纲,阐述各种论诗学说之内涵及其承变关系,勾 陈良运的《中国诗学批评史》最大的特色是将中国诗学的历史分期与中国诗学的批评型态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著者认为:先秦两汉是诗歌 萧华荣的《中国诗学思想史》以问题为纲,对中国诗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著侧重于从学术、文化思想流变的背景来考 代诗学在资料上超过前代诗论资料的总和,有着丰富而精妙的理论见解,与此冋同时,宋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之网织就了宋代诗学内訐 国诗歌在宋以前一直占居文坛主导地位,宋亡后却急剧衰落,让位于小说与戏曲,与此同时,诗歌理论著作却激增,而且质量上也远远 在一般的断代诗学史研究中,学者们或以问题为纲进行构架,或以人为经进行提摄,较少对某一时段诗学发展的内在的历时性线索作细到 理,既准确地把握了淸代诗学发展的历史本来面目,又充分体现了条分缕析的硏究个性和极强的逻辑整合能力 此外,在诗话方面,史的研究也颇有成绩。陈祥耀的系列论文《先秦至南北朝诗话》、《宋诗话》、《金元明诗话》、《淸诗话》,实际 钟嵘的《诗品》等等 三、诗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有了新突破。新时期以前,大陆学者对中国诗学理论的内在体系问题关注不多,倒是台湾学者黄永武的《中国诗 壮鹰的《中国诗学六论》作为探订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体系的专著,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待色的揭示;—是现代建构,就前 月晓明的《中国诗学之精神》分内、外两篇。内篇为纵贯的史论,着重论析自先秦至宋代以来中国诗学的精神方向。外篇为横截的专论 从目前来看,对中国诗学理论体系作出全面而系统的探讨的是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该著立足于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实际过程, 1936年,徐英曾在《安徽大学季刊》第1卷第2期发表了题为《诗话学发凡》的论文,论述了中国诗话之源流、派别、体制演变、流弊等 四、专题研究中岀现了一大批拳头产品。新时期以来,古代诗学硏究中取得成绩最大的当数各种专题硏究。在这一方面,岀现了一大批 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现当代西方文艺学方法等都被用来解决或处理中囯诗学问题,不仅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学的硏究视野,廿 五、诗歌形式理论的硏究更趋深λ。新时期以来,诗歌形式理论的硏究在诗律学、诗歌体裁、诗歌句法等问题上都取得不小的成绩。例炇如 学术界对诗歌句法的研究,过去或从语法学、修辞学的角度(如王力的《汉语律诗学》、蒋绍愚的《唐诗句法研究》等);或者从文艺美 关于诗歌体裁问题,特别是其历史嬗变规律的硏究方面,新时期以来也有新的收获。如麻守中的《中囯古代诗歌体裁》(吉林大学岀版社,1988年)将中 六、概念、范畴或命题的硏究总体上趋冋深化。这一深化趋势呈现岀两个特点:一是对原先的阐释迸行重新审视或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 由于汉语本身的弹性特点以及古代诗学范畴的多义特征,诗学范畴研究就并非为单一的释义活动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多层面、多角 以意境ˆ硏究为例。建囯前的¨意境ˆ硏究主要与王土祯的¨神韵¨说硏究和王囯维的境界说硏究联系在-起,着重于对意境的内涵 为“真景物、真感情即境界”;有的认为"意境是中国诗歌美 本的范畴;有的认为意境是关于中华民族古典艺术审美理想 就在于融合了这二者,造成一种深厚隽永、情景交融的美。关于意境"的创造,有的认为它来源于情与景的结合;有的认为完整连纟 又如另一个重要的范畴—一韵。郭绍虞早年的《神韵与格调》一文主要讨论的是“神韵论的产生背景及禅学渊源。建国后,特别是文革' 在新时期以前,诗学概念、范畴或命题的硏究常常呈现岀单-化的特点,即大多只注重內涵的挖掘或意乂的解释,新时期以来,一个重大的改进就是不少ε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数千多年来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国古代诗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就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草创期。这一时期的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 史或断代史的撰写、诗学体系的构建、专题研究的展开、范畴或概念的清理、比较诗学研究等等,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古代诗学理论研究 一、研究之大势 1、20世纪上半叶的古代诗学研究 在西方,“诗学”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它首先是指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其次,它适用于一个作家在文学所有的可能性中(按主题 面而言,罗倬汉在其《诗乐论》中曾自言“旨在约礼,别启新途,谨谢芳华,归诸本质”,(3)而其所论大体也不违礼乐中和之旨,主要对 建国前的中国诗学研究,从理论文本上看,涉及较多的是《诗经》、《诗大序》、钟嵘《诗品》、杜甫《戏为六绝句》、《沧浪诗话》以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诗学理论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是在诗学发展历史的清理上有了突破。二十世纪以前,关于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 的“总述”曾作过梳理 二是古代诗学理论范畴或概念的研究实际已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展开。上述批评史著作中对古代诗学的概念或范畴都有比较深入的论析, 考辨工作都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四十年代在比较诗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和钱锺书。朱光潜的《诗论》用西方诗论解释中国古代 2、建国后至新时期的古代诗学研究 建国后到文革开始这一段时期内,古代诗学研究基本上在正常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这其中,关于《文心雕龙》的探讨;关于钟嵘《诗品》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郭绍虞的《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和《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文革”开始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转入低潮。此前稍早的郭沫若的《读〈随园诗话〉札记》(作家出版社,1962年)似乎已经透露出些许 批判著作外,大多数文章都是政治批判的注脚,文献整理工作上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3、新时期以来的古代诗学研究 新时期以来,学术研究进入正常轨道,“文化热”、“国学热”以及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使得古代诗学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 一、诗学文献的整理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一大批古代诗学文献经过细密的编选、校勘、注释、笺注、辑佚或补订后得以问世,诗话或诗纪 在古代诗话、诗纪事的编选上,新时期以来颇有收获。通代性质的有:武汉大学中文系编辑的《历代诗话论作家》(武汉大学出版社,19 清人诗话34种,辑补之功,学界有目共睹。陈伯海主编的《唐诗评论类编》、《唐诗汇评》所采辑的评论非常丰富,每位诗人有汇评,每 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校话或诗纪事的校点、校注、笺证、注释等。其中,单行本收获颇丰,如王国安校点的《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 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孔凡礼的《宋诗纪事续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王仲镛的《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 新时期以来,诗话、诗格的考证、辑佚或补订工作仍然为学者所关注。如:郭绍虞的《宋诗话辑佚》和《宋诗话考》(其辑佚和考证工作 《艺苑名言》、张燮承《小沧浪诗话》等综合性质的诗话汇编,以及王士禛《五代诗话》、厉鄂《宋诗纪事》、陈田《明诗纪事》等专辑 一些更为细致的考证或订正工作也在悄然进行。略举二例。如周祖譔在《〈后山诗话〉作者考辩》一文中,针对元代方回作《读后山诗话 的前夕。(17) 二、通史或断代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如前所述,20世纪早期的诗学史研究常常同批评史著作的编撰结合在一起,这种现象一直 著作,以及各种具有史述性质的教材、概论中的有关中国诗学的历史描述或历史研究包括进来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通史的研究与断 袁行霈等人的《中国诗学通论》对中国诗学的总体发展历程作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梳理,是新时期以来收获的有关中国诗学研究的主要 某一学科的历史常常体现为该学科主要范畴的发展演变的历史,抓住了范畴历史,常常意味着抓住了该学科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此而言, 美学尽可能联系与沟通起来的这一看法,则不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国诗学研究还具有方法论意义。 余荩的《中国诗学史纲》力图总结中国诗论之重要学说及其发展概貌,以史为线,以论为纲,阐述各种论诗学说之内涵及其承变关系,勾 陈良运的《中国诗学批评史》最大的特色是将中国诗学的历史分期与中国诗学的批评型态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著者认为:先秦两汉是诗歌 萧华荣的《中国诗学思想史》以问题为纲,对中国诗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著侧重于从学术、文化思想流变的背景来考 宋代诗学在资料上超过前代诗论资料的总和,有着丰富而精妙的理论见解,与此同时,宋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之网织就了宋代诗学内部 中国诗歌在宋以前一直占居文坛主导地位,宋亡后却急剧衰落,让位于小说与戏曲,与此同时,诗歌理论著作却激增,而且质量上也远远 在一般的断代诗学史研究中,学者们或以问题为纲进行构架,或以人为经进行提摄,较少对某一时段诗学发展的内在的历时性线索作细致 理,既准确地把握了清代诗学发展的历史本来面目,又充分体现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个性和极强的逻辑整合能力 此外,在诗话方面,史的研究也颇有成绩。陈祥耀的系列论文《先秦至南北朝诗话》、《宋诗话》、《金元明诗话》、《清诗话》,实际 ——钟嵘的《诗品》等等。(22) 三、诗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有了新突破。新时期以前,大陆学者对中国诗学理论的内在体系问题关注不多,倒是台湾学者黄永武的《中国诗 黄永武的《中国诗学》,分为《思想篇》、《设计篇》、《鉴赏篇》、《考据篇》四卷进行分别讨论。其中,《鉴赏篇》从读者的悟境、 李壮鹰的《中国诗学六论》作为探讨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体系的专著,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特色的揭示;二是现代建构。就前 胡晓明的《中国诗学之精神》分内、外两篇。内篇为纵贯的史论,着重论析自先秦至宋代以来中国诗学的精神方向。外篇为横截的专论, 从目前来看,对中国诗学理论体系作出全面而系统的探讨的是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该著立足于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实际过程, 1936年,徐英曾在《安徽大学季刊》第1卷第2期发表了题为《诗话学发凡》的论文,论述了中国诗话之源流、派别、体制演变、流弊等, 四、专题研究中出现了一大批“拳头”产品。新时期以来,古代诗学研究中取得成绩最大的当数各种专题研究。在这一方面,出现了一大批用 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现当代西方文艺学方法等都被用来解决或处理中国诗学问题,不仅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学的研究视野,也 五、诗歌形式理论的研究更趋深入。新时期以来,诗歌形式理论的研究在诗律学、诗歌体裁、诗歌句法等问题上都取得不小的成绩。例如 学术界对诗歌句法的研究,过去或从语法学、修辞学的角度(如王力的《汉语律诗学》、蒋绍愚的《唐诗句法研究》等);或者从文艺美 关于诗歌体裁问题,特别是其历史嬗变规律的研究方面,新时期以来也有新的收获。如麻守中的《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将中 六、概念、范畴或命题的研究总体上趋向深化。这一深化趋势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对原先的阐释进行重新审视或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 由于汉语本身的弹性特点以及古代诗学范畴的多义特征,诗学范畴研究就并非为单一的释义活动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多层面、多角 以“意境”研究为例。建国前的“意境”研究主要与王士祯的“神韵”说研究和王国维的“境界”说研究联系在一起,着重于对“意境”的内涵进行解释 为“真景物、真感情”即“境界”;有的认为“意境”是中国诗歌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有的认为意境是关于中华民族古典艺术审美理想的范畴; 就在于融合了这二者,造成一种深厚隽永、情景交融的美。关于“意境”的创造,有的认为它来源于情与景的结合;有的认为完整连续的空 又如另一个重要的范畴---“韵”。郭绍虞早年的《神韵与格调》一文主要讨论的是“神韵”论的产生背景及禅学渊源。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期 在新时期以前,诗学概念、范畴或命题的研究常常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即大多只注重内涵的挖掘或意义的解释,新时期以来,一个重大的改进就是不少学
七、中外比较诗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提到的是钱锺书,他的巨著《管锥编》以及《谈艺录》补订本涉及到相当 特点(详参第十章) 八、一些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的思考也在展开。例如,∵情景交融ˆ常常被看作是诗歌"意境¨论的基本美学内涵,新时期以前的学者在讠 古代诗学的承接问题等等,都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并有专文加以论述。 中国诗学的分支学科开始建立。如廖仲安与许总等人在杜诗茡"研究、陈伯海等人在ˆ唐诗茡硏究、曹旭与张伯伟等人在“《诗旵 十、一些诗学辞典络绎而出,对中国诗学研究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蒋祖怡等编的《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岀版社,1995年)分 提的是大陆之外的古代诗学研究,这是中国诗学研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或者在识见与功力上 中世文学评论史》则是六朝诗学研究中的翘楚。青木正儿的《淸代文学评论史》对淸代由省格调、“神韵、“性灵”诸说组 髓,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比较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做了不少贡献。 问题与反思 28世纪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1、中国古代诗歌选本甚多,这些诗歌选本大多体现了选者的批评理念或诗学思想,但对之进行系统研究的却不多。 2、诗学研究常常成为纯粹的理论演绎,缺少与具体诗歌创作的相互印证,岀现理论与具体文学创作相互脱节的现象。在这一方面,程千帆提岀的硏究“古 3、陈旧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或硏究框架在诗茡硏究中仍然有一定的表现。如果说新时期以前的中囯诗学硏究常常陷入现实主义与反现 4、语言哲学高度上的反思甚为匮乏。虽然诗歌形式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中国诗学语言观作哲学反思的却很少。诸如中 5、与诗史研究相比,诗学史研究中的自我反思与总结还不够。在二十世纪,诗史方面有不少的反思性研究,以《诗经》研究为例,夏传 在某种意义上讲,诗既是人的灵性生活的一种敞开,又可作为某种形上智慧的启示。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诗或诗学本身的意义甚为重要 注释 (1)(法)τ托多洛夫《诗学》一文,孟繁华译,载《文艺硏究》1990年第6期。 (2)蒋寅《中国诗学的百年历程》一文,载《中国诗学》第六辑,南京大学岀版社,197年版。 (3)罗倬汉《诗乐论》“序例,正中书局,1948年版。 (4)杨鸡烈《中国诗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5)《肌理说》一文载《国文月刊》第43、44合期;《神韵与格调》一文载《燕京学报》22期;《性灵说》一文载《燕京学报》第23斯 关于钟嵘《诗品》风格论、批评论及其美学思想的硏究的主要文章有罗根泽的《读〈诗品)》(载《光明日报》1957年3月10日) 等。有关《文心雕龙》的讨论在这一时期收获的文章则有· 多篇,文章 7)李泽厚《意境杂谈》一文,载《光明日报》1957年6丿 通感》一文,载《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8)黄益元、杨军《评文研所〈中国历代诗话选〉》一文,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9)《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5年第2期。 (10)《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1)、(12)《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196年第1期。 (14)《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5)、(16)、(17)、(18)分别载《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19)张健《清代诗学硏究》第782 京大学出版 20)陈祥耀有关诗话的系列论文分别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1987年第4期 年第1期、1989年第3期 (21)作者认为诗话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古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二、对诗歌经验的总结;三、诗学理论问题的探i 22)蔡镇楚《中国诗话史》 有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23)《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24)例如王运熙、杨明著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ˆ卷和"隋唐五代”卷;顾易生、蒋凡著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 (25)作者认为,音乐与语言声律的美学通则就是错综与和谐。作者还阐发了六朝诗歌声律模式构想的美学意义。该文载《文艺研究》 (26)《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27)、(28)、(29)分别载《光明日报》1958年3月16日、《文汇报》1962年8月15日、《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30)周章毅《意境与典型在艺术美中的位置》一文,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3期 (31)季羡林《关于神韵》一文,载《文艺研究》1989年第1期 (32)刘承华《中国艺术之“韵的时间表现形态》一文,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33)余虹《中西传统诗学的入思方式及其历史性建构》一文,文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34)王宇根《诠释循环对于中西比较诗学的意义》一文,载《文艺硏究》1996年第2期 35)《文艺研究》1990年第 36)例如张健著有《沧浪诗话》硏究;江国贞著有《司空表圣硏究》;黄景进著有《严羽及其诗论之硏究》;吴宏-著有《淸代诗芓衩 (37)该著原为作者于1973年时的台大博士论文,1977年牧童出版社出版时易名为《清代诗学初探》
七、中外比较诗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提到的是钱锺书,他的巨著《管锥编》以及《谈艺录》补订本涉及到相当 特点(详参第十章)。 八、一些更为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的思考也在展开。例如,“情景交融”常常被看作是诗歌“意境”论的基本美学内涵,新时期以前的学者在讨 古代诗学的承接问题等等,都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并有专文加以论述。 九、一些中国诗学的分支学科开始建立。如廖仲安与许总等人在“杜诗学” 研究、陈伯海等人在“唐诗学”研究、曹旭与张伯伟等人在“《诗品 十、一些诗学辞典络绎而出,对中国诗学研究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蒋祖怡等编的《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出版社,1995年)分“诗 德无量。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之外的古代诗学研究,这是中国诗学研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或者在识见与功力上 田慎之助的《中国中世文学评论史》则是六朝诗学研究中的翘楚。青木正儿的《清代文学评论史》对清代由“格调”、“神韵”、“性灵”诸说组 学的精髓,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比较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做了不少贡献。 二、问题与反思 20世纪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1、中国古代诗歌选本甚多,这些诗歌选本大多体现了选者的批评理念或诗学思想,但对之进行系统研究的却不多。 2、诗学研究常常成为纯粹的理论演绎,缺少与具体诗歌创作的相互印证,出现理论与具体文学创作相互脱节的现象。在这一方面,程千帆提出的研究“古代 3、陈旧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或研究框架在诗学研究中仍然有一定的表现。如果说新时期以前的中国诗学研究常常陷入现实主义与反现实 4、语言哲学高度上的反思甚为匮乏。虽然诗歌形式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中国诗学语言观作哲学反思的却很少。诸如中国 5、与诗史研究相比,诗学史研究中的自我反思与总结还不够。在二十世纪,诗史方面有不少的反思性研究,以《诗经》研究为例,夏传才 在某种意义上讲,诗既是人的灵性生活的一种敞开,又可作为某种形上智慧的启示。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诗或诗学本身的意义甚为重要, 注释: (1)(法)T·托多洛夫《诗学》一文,孟繁华译,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 (2)蒋寅《中国诗学的百年历程》一文,载《中国诗学》第六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罗倬汉《诗乐论》“序例”,正中书局,1948年版。 (4)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自序”,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5)《肌理说》一文载《国文月刊》第43、44合期;《神韵与格调》一文载《燕京学报》22期;《性灵说》一文载《燕京学报》第23期 (6)关于钟嵘《诗品》风格论、批评论及其美学思想的研究的主要文章有罗根泽的《读〈诗品〉》(载《光明日报》1957年3月10日)、 等。有关《文心雕龙》的讨论在这一时期收获的文章则有一百五十多篇,文章名不一一列出。 (7)李泽厚《“意境”杂谈》一文,载《光明日报》1957年6月9日、16日;参钱锺书《通感》一文,载《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8)黄益元、杨军《评文研所〈中国历代诗话选〉》一文,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9)《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0)《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1)、(12)《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1996年第1期。 (14)《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5)、(16)、(17)、(18)分别载《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19)张健《清代诗学研究》第7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陈祥耀有关诗话的系列论文分别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1987年第4期、1988年第1期、1989年第3期、1991年第 (21)作者认为诗话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古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二、对诗歌经验的总结;三、诗学理论问题的探讨。 (22)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第16页。 (23)《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24)例如王运熙、杨明著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和“隋唐五代”卷;顾易生、蒋凡著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 (25)作者认为,音乐与语言声律的美学通则就是“错综与和谐”。作者还阐发了六朝诗歌声律模式构想的美学意义。该文载《文艺研究》 (26)《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27)、(28)、(29)分别载《光明日报》1958年3月16日、《文汇报》1962年8月15日、《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30)周章毅《意境与典型在艺术美中的位置》一文,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3期。 (31)季羡林《关于神韵》一文,载《文艺研究》1989年第1期。 (32)刘承华《中国艺术之“韵”的时间表现形态》一文,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33)余虹《中西传统诗学的入思方式及其历史性建构》一文,文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34)王宇根《诠释循环对于中西比较诗学的意义》一文,载《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35)《文艺研究》1990年第5期。 (36)例如张健著有《沧浪诗话》研究;江国贞著有《司空表圣研究》;黄景进著有《严羽及其诗论之研究》;吴宏一著有《清代诗学初 (37)该著原为作者于1973年时的台大博士论文,1977年牧童出版社出版时易名为《清代诗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