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而且也规范模塑了中国古代的人格,奠定了此后人格理论的大致格局。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创立了他们的圣贤人格模 型。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仁爱精神。“仁者爱人”,“泛爱众”。二是自觉精神 以“知”为前提,孔子大倡“为仁由己”,孟子肯定“圣人与我同类”,“人皆 可以为尧舜”。三是循礼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礼”主指社会规范,功能是“经 国家,定社会,序民人,利后嗣”(《左传》僖公十一年)。“仁”是人格主体 的内在自觉,“礼”则是社会对人格主体的外在制约。这种“仁”“礼”统一、 主客观统一、主客体统一的理想人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实际 可行性。 道家的理想人格虽有“虚拟遗世”之蔽,但确为世人提供了超凡脱俗,甚 而超脱生死的人格模型。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庄子认为:“不 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 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天下篇》)“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墨家极其推崇人的力量,以强者为理想人格。即所谓“赖其力者生,不赖 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充分肯定“力”、“功”,特别是“强”的 作用,“强”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宁范,也决定着个人的贵贱荣辱。就其基本方 面而言,这种人格既有思辨的头脑和兼爱的情怀,同时也不乏献身精神与奋斗 勇气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人格理想颇能代表法家一派。韩非以人皆 利己的“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出“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君主型 人格。君主就需“治民无常,惟法为治”(《韩非子·心度》),“不养恩爱之 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五蠹》),以“偶众端僭御群臣”(《韩非子·奸5 升华,而且也规范模塑了中国古代的人格,奠定了此后人格理论的大致格局。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创立了他们的圣贤人格模 型。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仁爱精神。“仁者爱人”,“泛爱众”。二是自觉精神。 以“知”为前提,孔子大倡“为仁由己”,孟子肯定“圣人与我同类”,“人皆 可以为尧舜”。三是循礼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礼”主指社会规范,功能是“经 国家,定社会,序民人,利后嗣”(《左传》僖公十一年)。“仁”是人格主体 的内在自觉,“礼”则是社会对人格主体的外在制约。这种“仁”“礼”统一、 主客观统一、主客体统一的理想人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实际 可行性。 道家的理想人格虽有“虚拟遗世”之蔽,但确为世人提供了超凡脱俗,甚 而超脱生死的人格模型。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庄子认为:“不 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 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天下篇》)“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 墨家极其推崇人的力量,以强者为理想人格。即所谓“赖其力者生,不赖 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充分肯定“力”、“功”,特别是“强”的 作用,“强”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宁范,也决定着个人的贵贱荣辱。就其基本方 面而言,这种人格既有思辨的头脑和兼爱的情怀,同时也不乏献身精神与奋斗 勇气。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人格理想颇能代表法家一派。韩非以人皆 利己的“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出“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君主型 人格。君主就需“治民无常,惟法为治”(《韩非子·心度》),“不养恩爱之 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五蠹》),以“偶众端僭御群臣”(《韩非子·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