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83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数,因此,内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单独影响难于从实 材料缺陷发生破坏之后经历理想塑性行为.材料缺 验角度进行研究·这一不足可由采用有限元法或有 陷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取为0.1MPa及38°. 限差分法的数值试验避免, 密实岩石一旦发生破坏先是经历线性应变软化行为 在数值试验]中,采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描述 (对应应变软化阶段),然后是理想塑性行为(对应残 单元强度的随机变化,常采用峰后脆一理想塑性的 余阶段),密实岩石的破坏准则选取莫尔一库仑剪破 本构关系,未考虑相对复杂的峰后应变软化一理想 坏与拉破坏复合的模型,抗拉强度取为0.2MPa· 塑性的本构关系,过去的数值试验3未涉及内聚 密实岩石塑性应变为零时的内聚力及内摩擦角 力及内摩擦角的影响, 分别称之为初始内聚力及初始内摩擦角;密实岩石 文献[58]采用FLAC内嵌语言FISH编制了 内聚力及内摩擦角不再改变时的值分别称之为残余 计算平面应变压缩岩样全部变形特征的FISH函 内聚力及残余内摩擦角,本文采用了四个计算方 数,研究了初始内聚力及初始内摩擦角、扩容角、缺 案,方案1~4有相同的初始随机材料缺陷分布,缺 陷位置及软化模量对边界上含单一材料缺陷的均质 陷的数目为286.从方案1至4,初始内聚力分别为 岩样的破坏过程、模式及全部变形特征的影响 125,200,275及350kPa,初始内摩擦角分别为 本文利用编写的一个ISH函数于岩样内部预 38.77°,41.38°,44°及46.62° 制初始随机材料缺陷町,利用编写的一个FISH函 在不同方案的应变软化阶段,密实岩石内聚 数统计试样发生破坏的单元总数(声发射累计数), 力塑性应变关系的斜率相同,内摩擦角一塑性应变 利用编写的一个FISH函数统计试样每10个时间 关系的斜率也相同.方案3的内聚力、内摩擦角与 步内破坏的单元数(声发射数),采用FLAC模拟了 塑性应变的关系同文献[11],在不同方案的残余阶 初始内聚力及内摩擦角对具有随机材料缺陷岩样破 段,岩石残余内聚力均为0.1MPa,残余内摩擦角均 坏过程的影响, 为38°,即材料缺陷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等于 岩石的残余内聚力及内摩擦角 1本构关系及计算模型 2模拟结果 计算模型的几何尺寸、单元划分及边界条件见 图1,黑色单元代表材料缺陷,白色单元代表密实的 2.1非均质岩样的破坏过程 岩石,试样的高度及宽度分别为l0cm及5cm·试 图2~5分别给出了方案1~4的破坏过程 样两端面是光滑的,在试样的上端面施加常速度, (a)(h)、应力应变曲线及每10个时间步内破 v0=2.5×10-10m/时步.1个时步为一个循环,由 坏单元数目应变曲线().图2~5中应力一应变曲 节点速率求得单元新的应力1.计算在小变形模 线上的a至h点分别与图2~5(a)~(h)相对应.黑 式及平面应变状态下进行.将试样划分为若干正方 色单元表示这些单元正在发生剪切或拉伸破坏,灰 形单元,单元边长为0.00125m, 色单元表示已经发生了剪切或拉伸破坏,白色单元 表示这些单元尚处于弹性状态,各图片的时间步 (t)也都在各图下方给出,由各图的t,易于计算出 试样此时的轴向(加载方向)应变, 现以图3(方案2)为例,阐述岩样的破坏过程 首先,位于试样侧面附近的部分缺陷先发生破坏,而 位于试样中心的缺陷仍然处于弹性状态,见图3(a) 和(b);随后,试样内部全部的缺陷都发生了屈服,见 图3(c):然后,部分缺陷在轴向得到一定程度的长 大,它们之间相互竞争,处于无序的状态之中,见 图1模型的几何特征及边界条件 图3();之后,一些屈服的单元发生了聚结,形成了 Fig-I Geometry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odel 较短的剪切破裂带(简称为剪切带),见图3();最 终,一些短剪切带联结成有序的、倾斜的、贯通试样 在弹性阶段,密实岩石和材料缺陷有相同的本 的宏观长剪切带,试样的破坏形态不再改变(对应残 构关系,弹性模量取为26.6GPa,泊松比取为0.21 余阶段),见图3(f)一(h)数.因此‚内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单独影响难于从实 验角度进行研究.这一不足可由采用有限元法或有 限差分法的数值试验避免. 在数值试验[3-4] 中‚采用威布尔分布函数描述 单元强度的随机变化‚常采用峰后脆-理想塑性的 本构关系‚未考虑相对复杂的峰后应变软化-理想 塑性的本构关系.过去的数值试验[3-4]未涉及内聚 力及内摩擦角的影响. 文献[5-8]采用 FLAC 内嵌语言 FISH 编制了 计算平面应变压缩岩样全部变形特征的 FISH 函 数‚研究了初始内聚力及初始内摩擦角、扩容角、缺 陷位置及软化模量对边界上含单一材料缺陷的均质 岩样的破坏过程、模式及全部变形特征的影响. 本文利用编写的一个 FISH 函数于岩样内部预 制初始随机材料缺陷[9]‚利用编写的一个 FISH 函 数统计试样发生破坏的单元总数(声发射累计数)‚ 利用编写的一个 FISH 函数统计试样每10个时间 步内破坏的单元数(声发射数)‚采用 FLAC 模拟了 初始内聚力及内摩擦角对具有随机材料缺陷岩样破 坏过程的影响. 1 本构关系及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的几何尺寸、单元划分及边界条件见 图1‚黑色单元代表材料缺陷‚白色单元代表密实的 岩石.试样的高度及宽度分别为10cm 及5cm.试 样两端面是光滑的‚在试样的上端面施加常速度‚ v0=2∙5×10-10 m/时步.1个时步为一个循环‚由 节点速率求得单元新的应力[10].计算在小变形模 式及平面应变状态下进行.将试样划分为若干正方 形单元‚单元边长为0∙00125m. 图1 模型的几何特征及边界条件 Fig.1 Geometry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odel 在弹性阶段‚密实岩石和材料缺陷有相同的本 构关系‚弹性模量取为26∙6GPa‚泊松比取为0∙21. 材料缺陷发生破坏之后经历理想塑性行为.材料缺 陷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取为0∙1MPa 及38°. 密实岩石一旦发生破坏先是经历线性应变软化行为 (对应应变软化阶段)‚然后是理想塑性行为(对应残 余阶段).密实岩石的破坏准则选取莫尔-库仑剪破 坏与拉破坏复合的模型‚抗拉强度取为0∙2MPa. 密实岩石塑性应变为零时的内聚力及内摩擦角 分别称之为初始内聚力及初始内摩擦角;密实岩石 内聚力及内摩擦角不再改变时的值分别称之为残余 内聚力及残余内摩擦角.本文采用了四个计算方 案‚方案1~4有相同的初始随机材料缺陷分布‚缺 陷的数目为286.从方案1至4‚初始内聚力分别为 125‚200‚275及350kPa‚初始内摩擦角分别为 38∙77°‚41∙38°‚44°及46∙62°. 在不同方案的应变软化阶段‚密实岩石内聚 力-塑性应变关系的斜率相同‚内摩擦角-塑性应变 关系的斜率也相同.方案3的内聚力、内摩擦角与 塑性应变的关系同文献[11].在不同方案的残余阶 段‚岩石残余内聚力均为0∙1MPa‚残余内摩擦角均 为38°‚即材料缺陷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等于 岩石的残余内聚力及内摩擦角. 2 模拟结果 2∙1 非均质岩样的破坏过程 图2~5分别给出了方案1~4的破坏过程 ((a)~(h))、应力-应变曲线及每10个时间步内破 坏单元数目-应变曲线(i).图2~5中应力-应变曲 线上的 a 至 h 点分别与图2~5(a)~(h)相对应.黑 色单元表示这些单元正在发生剪切或拉伸破坏‚灰 色单元表示已经发生了剪切或拉伸破坏‚白色单元 表示这些单元尚处于弹性状态.各图片的时间步 ( t)也都在各图下方给出.由各图的 t‚易于计算出 试样此时的轴向(加载方向)应变. 现以图3(方案2)为例‚阐述岩样的破坏过程. 首先‚位于试样侧面附近的部分缺陷先发生破坏‚而 位于试样中心的缺陷仍然处于弹性状态‚见图3(a) 和(b);随后‚试样内部全部的缺陷都发生了屈服‚见 图3(c);然后‚部分缺陷在轴向得到一定程度的长 大‚它们之间相互竞争‚处于无序的状态之中‚见 图3(d);之后‚一些屈服的单元发生了聚结‚形成了 较短的剪切破裂带(简称为剪切带)‚见图3(e);最 终‚一些短剪切带联结成有序的、倾斜的、贯通试样 的宏观长剪切带‚试样的破坏形态不再改变(对应残 余阶段)‚见图3(f)~(h). ·838·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