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四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在酶浓度,pH,温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如所示: 124 底物浓度 (1)在低底物浓度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当底物 浓度很低时,有多余的酶没与底物结合,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中间络合物的浓度不断 增高。 (2)此后,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量逐渐减少(混合级反应) (3)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 值(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2、米氏方程 为了说明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l9I3年前后,Michaelis和Menten两氏 提出了一个方程式,称为米曼氏方程式。 Vmax×[S] v- Km+[S] 式中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Km是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 是底物S在不同浓度时的反应速度。 3、米氏常数的意义 由米氏方程可知,当v=Vmax2时,Km=[S](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即米氏常 数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物理常数,通过测定Km的数值,可鉴别醇。(Km 值只是在固定的底物,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一定的缓冲体系中测定的,不同条件 下具有不同的Km值。) (2)可近似表示酶和底物亲合力,Km愈小,E对S的亲合力愈大,Km愈大,E 对S的亲合力愈小。 (3)从m可判断酶的和天然底物。Km最小的底物,通常就是该酶的最适底物, 也就是天然底物。 (4)在已知Km的情况下,应用米氏方程可计算任意s时的v,或任何v下的S。 第四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在酶浓度,pH,温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如所示: (1)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当底物 浓度很低时,有多余的酶没与底物结合,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中间络合物的浓度不断 增高。 (2)此后,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量逐渐减少(混合级反应) (3)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 值(V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2、米氏方程 为了说明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1913 年前后,Michaelis 和 Menten 两氏 提出了一个方程式,称为米曼氏方程式。 Vmax×[S] ν= ─────── Km +[S] 式中 Vmax 为最大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Km 是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 ν 是底物 S 在不同浓度时的反应速度。 3、米氏常数的意义 由米氏方程可知,当 v=Vmax/2 时,Km=[S]( Km 的单位为浓度单位)即米氏常 数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物理常数,通过测定 Km 的数值,可鉴别酶。(Km 值只是在固定的底物,一定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一定的缓冲体系中测定的,不同条件 下具有不同的 Km 值。) (2)可近似表示酶和底物亲合力,Km 愈小,E 对 S 的亲合力愈大,Km 愈大,E 对 S 的亲合力愈小。 (3)从 km 可判断酶的和天然底物。 Km 最小的底物,通常就是该酶的最适底物, 也就是天然底物。 (4)在已知 Km 的情况下,应用米氏方程可计算任意[s]时的 v,或任何 v 下的[s]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