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 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 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 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 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 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 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 变而进行调整。 、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 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 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 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 “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 注意调节 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 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 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 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 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 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 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 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 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 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 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 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 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 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 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当前首先要处理好医疗和预防的关系, 把整个卫生事业纳入预防的轨道,推行“三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是最积 极的预防,是社会预防的主干,是预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防患于未然,采取主要手段是增 第3页共195页中医养生学讲义——第一部分 第3页 共195页 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 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 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 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 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 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 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 变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 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 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 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 “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 注意调节。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 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 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 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 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 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 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 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 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 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 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 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 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 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 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 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当前首先要处理好医疗和预防的关系, 把整个卫生事业纳入预防的轨道,推行“三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一级预防是最积 极的预防,是社会预防的主干,是预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防患于未然,采取主要手段是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