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美关系史 第一章民国初年 第一节从共同行动到单千 孙中山自组织兴中会,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之后,一直被迫流亡海外。他仆仆风尘,周 游历国,尽力争取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他深知,革命力量薄弱,难以同列强在华势力直 接对抗,因此,虽然他领导的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抵抗列强侵略,但他没有把 反对帝国主义作为他的行动纲领。他的首要目标,是要通过革命改造国家政治。他提倡革命 后的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对外贸易,与各国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希望以此来赢得欧 美各国和日本的同情和支持。他说:"再就经济的观点来看,中国的觉醒以及开明的政府之 建立,不但对中国人、而且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全国即可开放对外贸易,铁路即可修建,天 然资源即可开发,人民即可日渐富裕,他们的生活水准即可逐步提高,对外国货物的需求即 可增多,而国际商务即可较现在增加百倍。"1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城。他从《丹佛邮报》上得知了武昌 起义的消息。孙中山兴奋之余,并没有匆忙启程归国。他清醒地认识到,列强对中国革命可 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革命如无足够的财政支持,将难以控制全局。所以他要首先致力 于外交活动,尤其是争取列强的财政支持。 在各大国中,孙中山对实行共和制度的美国抱有特殊的好感,寄予特别的期望。他认为 "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则取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领土保全,而对于革命则尚无成见,而美国 舆论则大表同情于我。"21904年,孙中山曾写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向美国人民 解释中国的情况,呼吁他们对中国革命给予道义上与物质上的同情和支援。但是,美国和其 他大国一样,为了维护在华的既得利益和特权,目光短浅地拒绝支持孙中山和中国革命。 早在1911年5月21日,孙中山就曾到华盛顿,希望能与诺克斯安排一次会见,但遭到 拒绝。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18日,孙中山再抵华盛顿,下榻于大陆旅馆。他写信给诺克 斯说:"前次我来华盛顿,很想拜见阁下,但未获晤面。现在敝人再度函请阁下给予一次密 谈机会,如蒙应允,至为感激。"诺克斯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3随后,孙中山即前往英国 伦敦活动。他通过美国人咸马里和四国银行团联系、力求阻止四国银行团向清政府提供贷款。 同时.他通过英国军火商特雷弗·道森-他显然指望从孙中山那里得到军火订单-向英国外 交部呈送了一份孙中山和咸马里签署的备忘录,其中说,孙中山的党希望与英、美结盟,希 望英、美给予100万镑贷款,支持中国革命。四国银行团方面借口要待革命政府正式成立后 才能洽谈借款问题,英国外相格雷则让道森转告孙中山:英国将保持中立。4在法国巴黎, 孙中山也没有获得支持。当时的情况正如后来孙中山追忆的那样,"当我们中国十三年前革 命的时候,欧美大势力老早侵入了东亚,中国四围都是强国,四围都是障碍,要做一件事, 便要经过种种困难,就是经过了困难之后,还不能达到目的"。5中国革命面临的国际环境 是十分严酷的。 保路运动兴起之后,列强密切注视着中国政局的发展。1911年6月,美国公使嘉乐恒 就训令各地美国领事与各国领事合作,采取措施,促使"这个愚蠢的运动"早日结束。69月 3日,美国驻华代办卫理向国务院报告了保路运动引起的动乱。他担心爆发一场象义和团运 动那样大规模的排外运动。助理国务卿亨廷顿·威尔逊随即于9月7日指示亚洲舰队司令默 多克将军,"把炮舰派到能为美国人提供最大保障的地方”。两天后,默多克从上海致电海军 部说,扬子江流域情况极不安定,他把平日驻菲律宾的亚洲舰队全部舰只都召到了这里,并 将立即率三艘战舰赴南京。7 2中美关系史 2 第一章 民国初年 第一节 从共同行动到单干 孙中山自组织兴中会,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之后,一直被迫流亡海外。他仆仆风尘,周 游历国,尽力争取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他深知,革命力量薄弱,难以同列强在华势力直 接对抗,因此,虽然他领导的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抵抗列强侵略,但他没有把 反对帝国主义作为他的行动纲领。他的首要目标,是要通过革命改造国家政治。他提倡革命 后的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对外贸易,与各国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希望以此来赢得欧 美各国和日本的同情和支持。他说;"再就经济的观点来看,中国的觉醒以及开明的政府之 建立,不但对中国人、而且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全国即可开放对外贸易,铁路即可修建,天 然资源即可开发,人民即可日渐富裕,他们的生活水准即可逐步提高,对外国货物的需求即 可增多,而国际商务即可较现在增加百倍。"1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城。他从《丹佛邮报》上得知了武昌 起义的消息。孙中山兴奋之余,并没有匆忙启程归国。他清醒地认识到,列强对中国革命可 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革命如无足够的财政支持,将难以控制全局。所以他要首先致力 于外交活动,尤其是争取列强的财政支持。 在各大国中,孙中山对实行共和制度的美国抱有特殊的好感,寄予特别的期望。他认为 "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则取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领土保全,而对于革命则尚无成见,而美国 舆论则大表同情于我。"2 1904 年,孙中山曾写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向美国人民 解释中国的情况,呼吁他们对中国革命给予道义上与物质上的同情和支援。但是,美国和其 他大国一样,为了维护在华的既得利益和特权,目光短浅地拒绝支持孙中山和中国革命。 早在 1911 年 5 月 21 日,孙中山就曾到华盛顿,希望能与诺克斯安排一次会见,但遭到 拒绝。武昌起义爆发后,10 月 18 日,孙中山再抵华盛顿,下榻于大陆旅馆。他写信给诺克 斯说:"前次我来华盛顿,很想拜见阁下,但未获晤面。现在敝人再度函请阁下给予一次密 谈机会,如蒙应允,至为感激。"诺克斯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3 随后,孙中山即前往英国 伦敦活动。他通过美国人咸马里和四国银行团联系、力求阻止四国银行团向清政府提供贷款。 同时.他通过英国军火商特雷弗·道森--他显然指望从孙中山那里得到军火订单--向英国外 交部呈送了一份孙中山和咸马里签署的备忘录,其中说,孙中山的党希望与英、美结盟,希 望英、美给予 100 万镑贷款,支持中国革命。四国银行团方面借口要待革命政府正式成立后 才能洽谈借款问题,英国外相格雷则让道森转告孙中山:英国将保持中立。4 在法国巴黎, 孙中山也没有获得支持。当时的情况正如后来孙中山追忆的那样,"当我们中国十三年前革 命的时候,欧美大势力老早侵入了东亚,中国四围都是强国,四围都是障碍,要做一件事, 便要经过种种困难,就是经过了困难之后,还不能达到目的"。5 中国革命面临的国际环境 是十分严酷的。 保路运动兴起之后,列强密切注视着中国政局的发展。1911 年 6 月,美国公使嘉乐恒 就训令各地美国领事与各国领事合作,采取措施,促使"这个愚蠢的运动"早日结束。6 9 月 3 日,美国驻华代办卫理向国务院报告了保路运动引起的动乱。他担心爆发一场象义和团运 动那样大规模的排外运动。助理国务卿亨廷顿·威尔逊随即于 9 月 7 日指示亚洲舰队司令默 多克将军,"把炮舰派到能为美国人提供最大保障的地方"。两天后,默多克从上海致电海军 部说,扬子江流域情况极不安定,他把平日驻菲律宾的亚洲舰队全部舰只都召到了这里,并 将立即率三艘战舰赴南京。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