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微积分、高等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等为其先 修课程或篇章。逼近论等为其后继课程。 四、基本要求 1.了解误差理论 2.掌握第二至第十章介绍的全部计算方法并能上机实现 五、实践 每个学生需要完成总机时为30学时(有教师指导)左右的上机实验,题目 可根据具体条件和课堂情况确定(详见《实验教学计划》及教材的《数学实验》 部分)。每个教学单元都应有一定数量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培养良好 编程风格。教材中每章习题的非证明性题目原则上均要求完成。 六、授课学时分配 本篇讲授51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略去部分内容。学时分配 建议如下 (一)绪论、误差 二)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三)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 四)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迭代法 (六)代数插值 七)样条函数 (八)数值积分 九)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26646646655 五)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数值方法|6 十)基本算法及其基本程序模块 总计 七、教材及参考书 1.张世禄、陈豫眉、熊华等编,计算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9 2.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编,数值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 3.奚梅成编著,数值分析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1微积分、高等代数、(C 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等为其先 修课程或篇章。逼近论等为其后继课程。 四、基本要求 1.了解误差理论。 2.掌握第二至第十章介绍的全部计算方法并能上机实现。 五、实践 每个学生需要完成总机时为 30 学时(有教师指导)左右的上机实验,题目 可根据具体条件和课堂情况确定(详见《实验教学计划》及教材的《数学实验》 部分)。每个教学单元都应有一定数量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培养良好 编程风格。教材中每章习题的非证明性题目原则上均要求完成。 六、授课学时分配 本篇讲授 51 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略去部分内容。学时分配 建议如下: 序 号 内 容 学时 (一) 绪论、误差 2 (二) 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6 (三) 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 6 (四) 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迭代法 4 (五) 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数值方法 6 (六) 代数插值 6 (七) 样条函数 4 (八) 数值积分 6 (九) 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6 (十) 基本算法及其基本程序模块 5 总计 51 七、教材及参考书 1.张世禄、陈豫眉、熊华等编,计算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9 2.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编,数值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 3.奚梅成编著,数值分析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