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J602010230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学 分:2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建筑学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专业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 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思政教学,在《中国建筑史》课程建设中,尝试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应教学 目标及毕业要求,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拓 展。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科技引导、教师言传身教、鼓励自主学习”的“思 政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代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对聚落、建筑发展的推动意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筑历史观: 2.熟悉传统民居、各级聚落作为人民生活载体的本质含义,习得为人民服务的建筑师职业道德: 3.堂据各类型传统建筑文化的普世价值,牢固建立文化自信: 4.充分认识我国古代、近代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确立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念。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 难点: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原的多元化: 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 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 重点:了解隋至末建筑特色 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 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 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 第一章域市建设 一、概说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 《 中国建筑史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J602010230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学 分:2 总 学 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建筑学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专业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 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思政教学,在《中国建筑史》课程建设中,尝试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应教学 目标及毕业要求,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拓 展。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科技引导、教师言传身教、鼓励自主学习”的 “思 政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对聚落、建筑发展的推动意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筑历史观; 2.熟悉传统民居、各级聚落作为人民生活载体的本质含义,习得为人民服务的建筑师职业道德; 3.掌握各类型传统建筑文化的普世价值,牢固建立文化自信; 4.充分认识我国古代、近代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确立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念。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 难点: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 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 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 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 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 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 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 第二章城市建设 一、概说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