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南昌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516.9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J602010230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学 分:2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建筑学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专业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 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思政教学,在《中国建筑史》课程建设中,尝试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应教学 目标及毕业要求,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拓 展。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科技引导、教师言传身教、鼓励自主学习”的“思 政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代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对聚落、建筑发展的推动意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筑历史观: 2.熟悉传统民居、各级聚落作为人民生活载体的本质含义,习得为人民服务的建筑师职业道德: 3.堂据各类型传统建筑文化的普世价值,牢固建立文化自信: 4.充分认识我国古代、近代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确立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念。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 难点: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原的多元化: 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 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 重点:了解隋至末建筑特色 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 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 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 第一章域市建设 一、概说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

《 中国建筑史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J602010230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学 分:2 总 学 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建筑学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专业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 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思政教学,在《中国建筑史》课程建设中,尝试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应教学 目标及毕业要求,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拓 展。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科技引导、教师言传身教、鼓励自主学习”的 “思 政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对聚落、建筑发展的推动意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筑历史观; 2.熟悉传统民居、各级聚落作为人民生活载体的本质含义,习得为人民服务的建筑师职业道德; 3.掌握各类型传统建筑文化的普世价值,牢固建立文化自信; 4.充分认识我国古代、近代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确立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念。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 难点: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 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 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 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 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 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 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 第二章城市建设 一、概说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

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 避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 一、宫毁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 2)中国古代宫段老的型制与实例 重点:了解宫毁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 二、坛庙 1)坛庙建筑的内容 2)实例分析 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 三、陵慕 1)凌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 2)实例分析 重点:了解陵莫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 第四章宗教建筑 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 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 1)佛教寺院 2)道教祠观 3)伊斯兰教礼拜寺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 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 三、佛塔与经幢 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 难点:理解塔深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 第五章住宅与聚落 一、概说 1)住宅型制演变 2)住宅构筑类型 二、实例 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 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一、概说 二、明清皇家苑囿 三、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四、风景建设 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

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 一、宫殿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 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 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 二、坛庙 1)坛庙建筑的内容 2)实例分析 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 三、陵墓 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 2)实例分析 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 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 第四章宗教建筑 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 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 1)佛教寺院 2)道教祠观 3)伊斯兰教礼拜寺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 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 三、佛塔与经幢 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 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 第五章住宅与聚落 一、概说 1)住宅型制演变 2)住宅构筑类型 二、实例 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 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一、概说 二、明清皇家苑囿 三、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四、风景建设 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 第七章建筑意匠 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二、选址与布局 三、审美与建筑设计 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专题二、大木作 专题三、墙壁 专题四、层顶 专题五、小木作 专题六、彩画 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 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 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 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祝 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 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有、建筑形式与思海 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其他 1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0 古代建筑发展核损 0 0 园林与风景建设 0 0 购建筑特征 小 计 0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学中,针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结合思政目标进行贯彻。在不同章节采取适合的 思政教学方法, 一般包括 (1)元素总结型:归纳说明式、提炼升华式。一般用于绪论部分,涉及“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本课程的目 的、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等内容,通过元素总结模式加以引导,以及每一大讲的小结部分,将本章节案例稍微 加以串讲回顾,提炼提升。 (2)嵌入型: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贯穿于每个章节,避免枯燥植入,而是与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做到生 动有趣。 (3)辨析型:课程论文式、讨论交流式、调研+交流等。一般用于平时调查作业的布置与交流,属于比较严谨的思 政逻辑展开环节,强调思政理论要求与专业实践效果的对照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 第七章建筑意匠 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二、选址与布局 三、审美与建筑设计 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专题二、大木作 专题三、墙壁 专题四、屋顶 专题五、小木作 专题六、彩画 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 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 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 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 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 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学时分配 讲课 实验 其他 1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2 2 0 0 2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4 4 0 0 3 宫殿,坛庙,陵墓 6 6 0 0 4 宗教建筑 2 2 0 0 5 住宅与聚落 4 4 0 0 6 园林与风景建设 2 2 0 0 7 建筑意匠 2 2 0 0 8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4 4 0 0 9 中国近现代建筑 6 6 0 0 小   计 32 32 0 0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学中,针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结合思政目标进行贯彻。在不同章节采取适合的 思政教学方法, 一般包括: (1)元素总结型:归纳说明式、提炼升华式。 一般用于绪论部分,涉及“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本课程的目 的、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等内容,通过元素总结模式加以引导,以及每一大讲的小结部分,将本章节案例稍微 加以串讲回顾,提炼提升。 (2)嵌入型: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贯穿于每个章节,避免枯燥植入,而是与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做到生 动有趣。 (3)辨析型:课程论文式、讨论交流式、调研+交流等。 一般用于平时调查作业的布置与交流,属于比较严谨的思 政逻辑展开环节,强调思政理论要求与专业实践效果的对照

(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教学中,针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与现代教有技术深度融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 通过课程PPT+说明、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等形式,引入MOOC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思政元素。课程PPT +说明注重翻转课堂的效果。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则强调所选案例素材本身的思政资源价值,采用丰富的地方 性思政资源全方位补充。 (三)课程思政考核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所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具体做法包 ()通过《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的相关环节进行考量。包括思政内容在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例如采用课 程论文、讨论交流、建筑案例调研+校内外交流等的融入进行考量,考量其对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内涵的认知程度, 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内涵。 (②)通过课堂问答中对《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思考进行考量,但仍以正面引导为主,考量手段 主要起到侧面督促的作用。 (3)通过学生上课规范性与否进行考量。围绕《中国建筑史》教学目标与思政案例,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结合 课后学生查阅资料与思辨组织讨论,从而达到思政内容全方位融入教学的目的。 (4)通过课间讲述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与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结合 后续课程鼓励线上线下进行观点交流与讨论。 (5)课程思政考量结果纳入果程的成绩者核。占《中国建敏史》课程成结的比例为平时成绩的一半,一般在 5%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目标 考核的目标是衡量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的综合达成情况,最终成绩应该能最好地反应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 的综合达成情况。若最终成绩评定通过,表示学生至少“及格”达成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若未通过,表示未达成本 课程的毕业要求指标。未达成本课程毕业要求的学生必须重新学习。 2.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按照考核方式采取不同的做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可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等综合评 定。该部分成绩由理论课老师整理评定,出勒占30%,课堂表现占20%,作业占50% 七、推荐教材和牧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绵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刘致平著:《仲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允稣著:《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5、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有关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书籍、刊物 大纲审定人:魏恬晨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 年月 日

(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教学中,针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 通过课程PPT+说明、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等形式,引入M00C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思政元素。课程PPT +说明注重翻转课堂的效果。影像片段+归纳和网络分享则强调所选案例素材本身的思政资源价值,采用丰富的地方 性思政资源全方位补充。 (三)课程思政考核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所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具体做法包 括: (1)通过《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的相关环节进行考量。包括思政内容在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例如采用课 程论文、讨论交流、建筑案例调研+校内外交流等的融入进行考量,考量其对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内涵的认知程度, 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内涵。 (2)通过课堂问答中对《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思考进行考量,但仍以正面引导为主,考量手段 主要起到侧面督促的作用。 (3)通过学生上课规范性与否进行考量。围绕《中国建筑史》教学目标与思政案例,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结合 课后学生查阅资料与思辨组织讨论,从而达到思政内容全方位融入教学的目的。 (4)通过课间讲述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与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结合 后续课程鼓励线上线下进行观点交流与讨论。 (5)课程思政考量结果纳入课程的成绩考核。占《中国建筑史》课程成绩的比例为平时成绩的一半, 一般在1 5%。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 考核目标 考核的目标是衡量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的综合达成情况,最终成绩应该能最好地反应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 的综合达成情况。若最终成绩评定通过,表示学生至少“及格”达成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若未通过,表示未达成本 课程的毕业要求指标。未达成本课程毕业要求的学生必须重新学习。 2. 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按照考核方式采取不同的做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可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等综合评 定。该部分成绩由理论课老师整理评定,出勤占30%,课堂表现占20%,作业占5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允鉌著:《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5、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有关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书籍、刊物 等。 大纲审定人:魏恬晨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   年 月   日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