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分:3学分 总学时:48 科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工程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驾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员和工商管理举数学指品全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管理类专的,心,程之 一在人类近二十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来他日益增。无论是国民经济特理和公司、 业的经营及决策。 还是科学研究都越米 越依赖于数量分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衣、医、人文、社会 新 学研究的基本方 计学品研加翅 方法论 :要研密 数州 计所特有的 视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 分析 过 。本误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 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烧计的专门园 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误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沙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 计学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的来源集道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拟 合。为了结合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掌提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 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三、课程教学内容 按相当于教材编写大纲中的章节日三个层次详细编写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考虑到造价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 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杜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 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捏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 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 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极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骸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款学 s1统i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算术学派”的简介 “国势学派”的简介 三、两派之争的结速 计 统计的功能 四、统计工作的过程 五、统计学的性质 $3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王作整本任务 54,统计学的几个甚本范砖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的概念 (二)、总体单位的概念
《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学 分:3学分 总 学 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0 适用对象:工程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 一。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 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 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 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 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 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 计学的应用领域;同时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数学模型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拟 合。为了结合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 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三、课程教学内容 按相当于教材编写大纲中的章节目三个层次详细编写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考虑到造价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 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 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 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 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政治算术学派”的简介 二、 “国势学派”的简介 三、两派之争的结束 四、“数理统计学派”的简介: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简介 §2 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二、统计的功能 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 四、统计工作的过程 五、统计学的性质 §3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统计工作过程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范畴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的概念 (二)、总体单位的概念
二、标志与指标 (一)标志的慨念 (二)标志的分类 (三)指标的概念 (四)指标的分类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 标 (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关系 (六)指标体系的将念与种类 三、变量与数据 1恋量 变量的概念,变量的分类 (二)数据 统计资料的搜集 救学目的:1、学会制定调查方案 2.掌挥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统计调直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敦学时数]:3课时 [放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s1统i计调查方案 ,统计阔查的意义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统计调查方式 二、我国统计调查体系 数据整理与显示 子 、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虽特征 故学重点与难点 :0 学方法与 :多媒体教学 统计 和内容 据整理 数 理的程 含 十分组的原 3. 统计分组 、按分 标志的多」 ,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2) 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 3) 按分组日 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品质标志分组的方 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 支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组限 @分组的形式如下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二、标志与指标 (一)标志的概念 (二)标志的分类 (三)指标的概念 (四)指标的分类 1.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 标 (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关系。 (六)指标体系的概念与种类 三、变量与数据 (一)变量 变量的概念,变量的分类 (二)数据 统计资料的搜集 [教学目的]:1、学会制定调查方案 2、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调查方案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一、统计调查方式 二、我国统计调查体系 数据整理与显示 [教学目的] 1、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2、准确应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显示统计数据的数量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统计整理与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二)、数据整理的内容: (三)、数据整理的程序 二、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 2、统计分组的原则 3、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2)、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 (3)、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1)、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 (2)、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组限。 ①分组的形式如下: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上限不在内”原则 ③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距,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和组与闭口组 2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技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二)、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频数,亦称次数(一般用∫来表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须率: (一】、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向累计。 (二)、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向向标志值小的方向累计。 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型分布」 83统计夷 一,统计表的作用 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 】,统计表的分类 ),统计表的设 要求 的牌破 计万 教学重点与难 时点指 完成相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3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 引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的意义和种类 (一)意义 总霜的室际反的内容不同分为:体位总和标志总显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老 相标和时点指标】 标的区别 实物单 、相对 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及意 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1、无名 有名 相对 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比例相对 、比较相对数 (四)、动态相对数 (伍)、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1、计划数为绝对数
②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上限不在内” 原则 ③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距、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口组与闭口组 §2 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二)、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频数,亦称次数(一般用 f 来表 示)。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 (一)、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向累计。 (二)、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向向标志值小的方向累计。 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 型分布、J 型分布。 §3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作用 (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 (二)、统计表的分类: (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1、统计表式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2、统计表内容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二、统计图 常用的图形有三种:直方图、折线图、茎叶图、曲线图。 第四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与计量单位 2、熟练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 2、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和种类 (一)、意义 、总量指标的种类: 1、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概念 (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一)、实物单位 (二)、价值单位 (三)、劳动单位 §2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一)、概念及意义 (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 1、无名数 2、有名数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结构相对指标: (二)、比例相对数 (三)、比较相对数 (四)、动态相对数 (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1、计划数为绝对数
2、计划数为相对数 3、对较长时期的计划进行检查分两种方法 ()、水平法 (2)、累计法 4、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 (六),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 2、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意义: 3、强度相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 ()、正指标 (2),逆指标 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第五章分布的数值特杠 [学目的:【、熟练掌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判断及计算 [教学时数:6课 教学方法与手 多媒体教学 静态平均数) (仁)、统计平均数的作用 ()、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 一)、数值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的数 2加算术平均数 、单项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影 、组距式数列 、权数的 算术 性质 均贵 平 数与调和平均数应用的条件 南下、即总体标志总量未末知, 情况下,即总体单位数末 6 常用 数的一般数量关系 2、计算方法:位置平均数有两种:众数(M,)、中位数(M。) (1)、众数 ④由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②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
2、计划数为相对数 3、对较长时期的计划进行检查分两种方法: (1)、水平法 (2)、累计法 4、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 (六)、强度相对指标: 1、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 2、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意义: 3、强度相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 (1)、正指标 (2)、逆指标 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应用的原则(增长1%的绝对值) (三)、相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结合应用 第五章 分布的数值特征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2、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算术平均数的判断及计算 2、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平均指标(静态平均数) 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 (二)、统计平均数的作用 (三)、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 (一)、数值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1)、单项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2)、组距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3)、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4)、权数的概念 (5)、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①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总和等于零。 ②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总和为最小值。 3、调和算术平均数: (1)、概念 (2)、计算公式 (3)、加权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应用的条件: ①加权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子的情况下。即总体标志总量未知。 ②调和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母的情况下。即总体单位数未知。 4、由平均指标或相对指标计算平均数 5、几何平均数 6、常用的数值平均数的一般数量关系 (二)位置平均数: 1、概念 2、计算方法:位置平均数有两种:众数(Mo)、中位数(Me)。 (1)、众数 ①由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②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
(2)、中位数 ①未分组的原始资 ②由已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三 、中位数、众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三、应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 (一】、平均指标只能应用于同质总 (二 、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2标志变异指标 二、作用 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 一】全距 一1卫的 四。属性总体的概念和特征值的计算 总体特征值的计算 五。变异系数 1 (但)、计算公式 第六章 时间数列 目的 间数列的摄念。种关和 列各种 平和 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样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 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长期趋势、 李节变动、猫环变动的测定方法。 教学时数8津时 [教学方法与手 1时间 (二 时间序列的种产 ,时间序列的端制原则: 2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序时平均数: (一微念 (仁)】序时平均数与一股平均数的相同点 (三)序时平均数与股平均数的区别 (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绝对数时间数列 ()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 【、间断相等(首末折半法) L.间断不相等 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一)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2、累计增长量 3、年距增长量 (二)平均增长量
(2)、中位数 ①未分组的原始资料 ②由已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三)、中位数、众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三、应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 (一)、平均指标只能应用于同质总体。 (二)、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2 标志变异指标 概念 二、作用 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一)、全距 (二)、平均差 (三)、标准差: 四、属性总体的概念和特征值的计算: (一)、概念: (二)、属性总体特征值的计算 五、变异系数 (一)、概念 (二)、作用 (三)、计算公式 第六章 时间数列 [教学目的]: 1、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2、熟练掌握时间数列各种水平和速度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3、了解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各种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2、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时间序列的概念及编制原则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一)、概念 (二)、时间序列的种类 二、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2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序时平均数: (一)概念 (二)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相同点 (三)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绝对数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 Ⅰ、间断相等(首末折半法) Ⅱ、间断不相等 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一)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2、累计增长量 3、年距增长量 (二)平均增长量
1.概念 2.计算公式: 3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1)概念 (二)计算公试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 (四)年距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一】伊念 二)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三)应用速度指标时应注章的问顺 (四)增长1%绝对值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概念 (二)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方法 1。水平法几何平均法 2.累计法方程试法) 3、水平法与素计法的侧重点不同 4时间数列的分解分析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和分析模型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 1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 2.李节变动【Seas0 nar Fluctuation} 3.话环弯动【Cvelical variation】 4.不规则变动(rregular Variation) (二),时间数列分析模型 (三)、时间数列分解分析的作用 二、长期趋势的测定 (一)时距扩大法 (二)、移动平均法 (三)、趋均模型法 图念 2、建立趋势方程的主要步 3器小一垂法的中心用相 4、线性趋势模型(直战趋势方程》 三。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L古接平均法 2、移动平均趋势别除法 第七章统计指数 教学目的:1,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通义、作用与种类 2、熟练掌据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3,熟练掌漫平均指数的综制方法和分析方法! 4、熟练掌提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方法并愧加以应用」 学重点与难点:1、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2、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 3、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方法 被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S1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一指数的概念 二指数的分类
1、概念 2、计算公式: §3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1)概念 (二)计算公式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 (四)年距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一)概念 (二)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三)应用速度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增长1%绝对值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概念 (二)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方法: 1、水平法(几何平均法) 2、累计法(方程式法) 3、水平法与累计法的侧重点不同 §4 时间数列的分解分析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和分析模型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 1、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 2、季节变动(Seasonar Fluctuation) 3、循环变动(Cyclical Variation) 4、不规则变动(Irregular Variation) (二)、时间数列分析模型 (三)、时间数列分解分析的作用 二、长期趋势的测定 (一)时距扩大法 (二)、移动平均法 (三)、趋势模型法 1、概念 2、建立趋势方程的主要步骤 3、最小二乘法的中心思想 4、线性趋势模型(直线趋势方程) 三、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1、直接平均法 2、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第七章 统计指数 [教学目的]: 1、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涵义、作用与种类; 2、熟练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3、熟练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 4、熟练掌握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方法并能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2、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 3、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一、指数的概念 二、指数的分类
1、按指数化性质 ()数量指数 (2)质量指数 2、按考察范国 ()、个体指数 (2)、总指数 3、按对比性质 ()、动态指数 (2),静态指数 4、按所选定的基期不同 ()、定基指数 (2②)、环比指数 三、指数编制的方法 (一)、个体指数的编制方法 (二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制指的 2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总指数的制 综合指数的编制 用 2.计算(两种形式) 2、质量指数 氏指数的比较 4综合 53平均指数及其应用 三,根据综合指数的筑制原则,平均数指数最常见的形式 人 “狭义指数体系”的表现形式 数体系 总量变动 9因素分 (一】、个体 上 体现 (综合指数体系法 平均数变动 因素分析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的:1、理 关与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种笑 数的计算方法 元性回归的分析方法 学重点与难点:【、相关关系的判断与计算 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教学时数灯:8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函数 系与相关关系 (一、函数关乔 相关关 (但)、区别与联
1、按指数化性质 (1)数量指数 (2)质量指数 2、按考察范围 (1)、个体指数 (2)、总指数 3、按对比性质 (1)、动态指数 (2)、静态指数 4、按所选定的基期不同 (1)、定基指数 (2)、环比指数 三、指数编制的方法 (一)、个体指数的编制方法 (二)、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编制总指数的两个关键问题 2、基本思路(基本方法) §2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总指数的编制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 1、思路 2、计算(两种形式) (1)、数量指数 (2)、质量指数 3、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的比较 4、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 §3 平均指数及其应用 一、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二、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三、根据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平均数指数最常见的形式 §4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与其作用 (一)、概念 (二)、“狭义指数体系”的表现形式 (三)、指数体系的作用 二、总量变动的因素分析 (一)、个体指标的因素分析 (二)、总体现象的因素分析(综合指数体系法) 三、平均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教学目的]: 1、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种类; 2、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3、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相关关系的判断与计算; 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一)、函数关系 (二)、相关关系 (三)、区别与联系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一)、按相关程度划分 (仁)、按相关的方向划分 (三)、按相关形式划份 (四)、按变量多少分 (五】,按相关性质划伤 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 一】、回归分析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四、相关表与相关图 (一)、相关表的类型 (二)、相关因及类型 2直线相关的测定 一、概念 二公试 三、评价 3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概念 二、模型拟合 (一)、确定模型方程 (二)、选定拟合方法 -最小二乘法 (三),计算:、b(待定系数) (四),a.b意义 三、回归估计标准差 (一)概念 (二)、公式 (三)、回归估计标准差的作用 (四)、评价 第九章抽样调查 [放学目的:【、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作用及与柚样调查相关的定律 2、熟练学提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 3、熟练掌漫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 4.了解其他抽样组织方式及其抽样估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 2、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 [放学时数]: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牧学 51抽样调查的意义与作用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 (一)、概念 (二)、抽样调查的基本特点 二,抽样调查的作用 三抽样调音的理论基础 L.大数法测 2。中心级限定理 2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椰念 一、总体与样本 (一)、总体与总体指标 (二)、样本与样本指标 1、样本 2、样本指标 二、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一)、按相关程度划分 (二)、按相关的方向划分 (三)、按相关形式划分 (四)、按变量多少划分 (五)、按相关性质划分 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四、相关表与相关图 (一)、相关表的类型 (二)、相关图及类型 §2 直线相关的测定 一、概念 二、公式 三、评价 §3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概念 二、模型拟合 (一)、确定模型方程 (二)、选定拟合方法——最小二乘法 (三)、计算a、b(待定系数) (四)、a、b意义 三、回归估计标准差 (一)概念 (二)、公式 (三)、回归估计标准差的作用 (四)、评价 第九章 抽样调查 [教学目的]: 1、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作用及与抽样调查相关的定律 2、熟练掌握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 3、熟练掌握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 4、了解其他抽样组织方式及其抽样估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 2、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 抽样调查的意义与作用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 (一)、概念 (二)、抽样调查的基本特点 二、抽样调查的作用 三、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 1、大数法则 2、中心极限定理 §2 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样本 (一)、总体与总体指标 (二)、样本与样本指标 1、样本 2、样本指标 二、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一)、慨率抽样 (、非概率抽 三抽样框 四。抽样误差 五、抽样方法和样本可能数目 (一)、抽样方法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鲜两种。 (二)、重复抽样与不玉复抽样的区别 (三)、根据对样本的要求不同,抽样方法又有考虑顺序抽样和不考虑顺序抽样两种: s3抽样估计 ,抽样估计的特点 二、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 三、抽样误差的概念 (一)、抽样实示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计增 (三)、影明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 四。抽样极限误差 五,抽样估计 (一)、点估计 (仁)、区间估计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其他 3 三章、数据整理与显 4第 四章、总量指标与相 3 五、分布的数值特 第九章、抽样调查 五学组织与方法 市用本教材要意理论与实相结合培学生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游 为依托结合实际 统计公式的市用方法在内容上 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方法上,力求 对统计 用条件和活用好合 筒机的 应用 机来实现各章 这不仅可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也可以提高其运用统计方法分折和解决的能, 十算和分析任务 六 、课程考接与成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100分钟 城绩=30:70 指荐数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与文 良文统计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气 修可本:南毫大学出版 8年
(一)、概率抽样 (二)、非概率抽样 三、抽样框 四、抽样误差 五、抽样方法和样本可能数目 (一)、抽样方法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种。 (二)、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的区别 (三)、根据对样本的要求不同,抽样方法又有考虑顺序抽样和不考虑顺序抽样两种: §3 抽样估计 一、抽样估计的特点 二、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 三、抽样误差的概念 (一)、抽样实际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三)、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 四、抽样极限误差 五、抽样估计 (一)、点估计 (二)、区间估计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学时分配 讲课 实验 其他 1 第一章、总论 3 3 2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 集 3 3 3 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 示 3 3 4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 对指标 3 3 5 第五章、分布的数值特 征 6 6 6 第六章、时间数列 8 8 7 第七章、统计指数 6 6 8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 析 8 8 9 第九章、抽样调查 8 8 小 计 48 48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使用本教材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开 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以案例为依托,结合实际例子讲清楚统计公式的应用方法。在内容上,立足于“大统计”的角度,从统计数据出发,以统计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核心,并根据统计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方法上,力求简明易懂,注重于对统计方法思想的阐述,结合 大量的实际数据和实例说明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和适用场合。强调计算机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各章节大量的统计计算和分析任务, 这不仅可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也可以提高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试方式:闭卷考试(100分钟) (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卷面成绩=30︰7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1、范秀荣、苏继伟,统计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李洁明、祈新娥,统计学原理(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黄应绘、苏继伟等,统计学实验(第三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 1. 钱伯海、黄良文,《统计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2. 冯莉,《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吴可杰等,《统计学原理修订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李洁明等,《统计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唐庆银,《新编统计学原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 6. 庞皓等,《统计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施建军,《统计学教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8. 朱龙杰,《统计学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 固铁道出 大钢制可人:彭小剑 大审定人: 教学院 制灯日期:2018年7月15日 实验大纲格式: 【注:正文行间距18磅】 【注:正式高蓝字部分全部别除】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内容满对应课程大纲内教学要求】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学时类型 每毁要求教学目标 4 【注:设计性实验项日根据情况各选 个,总实酸学时为 学时。】 【注:实验类型:演示/险证/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六、实验报告要求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对应谦程大纲内考核要求】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林:《 》,Xx编著,Xx出版社,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 》,xx编著,xX出版社,年。 大纲制订人:(宋体,5号字,左缩进20字符) 大报宙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 年月日 课程设计教学大钢格式: 【注:正文行何距18磅】 【注:正式稿蓝字部分全部影除】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注:简要介绍课程性质、然后再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层次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 面的目标。】 1 一、洗题要求 正文为宋体,5号字 四、进程安排
9. 徐国祥,《管理统计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 冯丽云,《现代市场调查与预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 11. 王鸿儒,《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年 12.贾俊平等,《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 管于华等,《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大纲制订人:彭小剑 大纲审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2018年7月 15日 实验大纲格式: 【注:正文行间距18磅】 【注:正式稿蓝字部分全部删除】 《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内容需对应课程大纲内教学要求】 【注:正文为宋体,5号字,下同】 二、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 内 容 提 要 学时 类型 每组人 数 要求 教学目标 1 2 3 4 【注:设计性实验项目根据情况各选 个,总实验学时为 学时。】 【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六、实验报告要求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对应课程大纲内考核要求】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 》,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 》,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大纲制订人:(宋体,5号字,左缩进20字符) 大纲审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 年 月 日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 【注:正文行间距18磅】 【注:正式稿蓝字部分全部删除】 《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注:简要介绍课程性质、然后再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层次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 面的目标。】 1、 2、 … 二、选题要求 正文为宋体,5号字 三、任务及要求 正文为宋体,5号字 四、进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