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菌就是借助于细胞中有弹性的轴丝体伸缩而使菌体运动的。 地位难定的病毒 生物界是包罗万象、类型多样的有生命的世界。从千姿百态的虫、鱼、 鸟、兽,到五彩缤纷的菌、藻、草、木,它们以地球为家,水生土养陆栖空 生生不息,洋洋大观。这个有生命的世界是如何演变的?有多少物种? 各种物种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这个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于生物界的系统联系与分界有多种提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生 物界化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以后德国学者海克尔从进化的观点出发,在动、 植物之外推演出原生生物界,以包括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这是三果分法。本 世纪以来 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逐渐 按照生物发生史和生物学原理 细菌与植物合为一界已很不合理。1969年魏泰克首先提出了五界系统。 “五界分类系统”同沿用近两个世纪的“两界分类系统”相比,无疑是 一项巨大的、革命的进展。但由于仍未摆脱以有细胞形态的生物为分类对象 的传统观念,致使一些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在该系统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 反映 因此 1969年以后曾有人提出应成立 “病毒界 的建议,以便能更 好地反映出生物界的全貌。 1979年,我国陈世骧提出了他拟定的“六界分类系统” 。他的“六果分 类系统”是在界的前面设立总界,即:真核总界、原核总界和非细胞总界, 而把“病毒界”置于非细胞总界中。 旧这 一合理建议似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病毒这 类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物质与我们的生命活动及工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对于病毒的研究已成为 门独立的学科。 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其微小的个体,通常用纳米作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 某些最小的病毒,其直径只有20纳米左右,.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100多倍 不用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们,就是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很难看到,只 有在放大到几万倍到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人们才能看洋 它们的真面 然而,在用电子显微镜最后看到病毒以前的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猜测有 病毒的存在了。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 种病的生物。但是,巴斯德并不认为他关于疾病由病菌引起的学说不正确, 而认为 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没法看到 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曾研究过一种使烟叶生斑点的 “烟草花叶病 。他发现,把感染了的叶子的液汁滴在健康的烟叶上,就能 使后者传染上这种病。为了抓到这种病的病菌,他用孔隙细小到连最小的细 菌也通不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可是过滤后的液汁仍然具感染力, 伊凡 诺夫斯基当时认为,他的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得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 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小到能通过过滤器。他把病原菌称为“滤过 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提取液汁中获得 了病贵的结 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本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 原来,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它们无细胞结构,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 组成的。核酸只有一种类型(DNA或RNA),这是它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菌就是借助于细胞中有弹性的轴丝体伸缩而使菌体运动的。 地位难定的病毒 生物界是包罗万象、类型多样的有生命的世界。从千姿百态的虫、鱼、 鸟、兽,到五彩缤纷的菌、藻、草、木,它们以地球为家,水生土养陆栖空 游,生生不息,洋洋大观。这个有生命的世界是如何演变的?有多少物种? 各种物种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这个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于生物界的系统联系与分界有多种提法。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生 物界化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以后德国学者海克尔从进化的观点出发,在动、 植物之外推演出原生生物界,以包括低等的单细胞生物,这是三界分法。本 世纪以来,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逐渐开展,按照生物发生史和生物学原理, 细菌与植物合为一界已很不合理。1969 年魏泰克首先提出了五界系统。 “五界分类系统”同沿用近两个世纪的“两界分类系统”相比,无疑是 一项巨大的、革命的进展。但由于仍未摆脱以有细胞形态的生物为分类对象 的传统观念,致使一些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在该系统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 反映。因此,在 1969 年以后曾有人提出应成立“病毒界”的建议,以便能更 好地反映出生物界的全貌。 1979 年,我国陈世骧提出了他拟定的“六界分类系统”。他的“六界分 类系统”是在界的前面设立总界,即:真核总界、原核总界和非细胞总界, 而把“病毒界”置于非细胞总界中。但这一合理建议似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病毒这一类非细胞形态的生命物质与我们的生命活动及工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对于病毒的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其微小的个体,通常用纳米作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 某些最小的病毒,其直径只有 20 纳米左右,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 100 多倍, 不用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们,就是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很难看到,只 有在放大到几万倍到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人们才能看清它们的真面 目。 然而,在用电子显微镜最后看到病毒以前的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猜测有 病毒的存在了。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 种病的生物。但是,巴斯德并不认为他关于疾病由病菌引起的学说不正确, 而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没法看到。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 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曾研究过一种使烟叶生斑点的 “烟草花叶病”。他发现,把感染了的叶子的液汁滴在健康的烟叶上,就能 使后者传染上这种病。为了抓到这种病的病菌,他用孔隙细小到连最小的细 菌也通不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可是过滤后的液汁仍然具感染力,伊凡 诺夫斯基当时认为,他的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得病菌通过了。 1897 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 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小到能通过过滤器。他把病原菌称为“滤过 性病毒”。直到 1935 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提取液汁中获得 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本世纪 30 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 原来,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它们无细胞结构,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 组成的。核酸只有一种类型(DNA 或 RNA),这是它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