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4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73 情政治”、阴暗的手段没有终结反而不停得进而火红的青春岁月。不过仔细想想,林道 到复制,而高加林完全默认、领会,甚至能娴静的成长,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天路历程。 熟操弄这套伎俩为自身利益服务 也就是说,从“激进的青春”到“寂静的青 前文提及的“十九世纪小说发展历程的春”,其实都是一种“角色化”的书写。 伟大传统”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个人和社 中国的“青年”在梁启超“少年中国”的 会之间具有健康的联动感:社会的开放性激振臂一呼中诞生。自晚清、新文化运动以来, 发人的能力和抱负,个人裹挟着被激发而出统治团体、政治社会化的担当者以及知识分 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生气勃勃地投入生活……子、普罗大众都在不断树立各种各样理想的、 然而到了今天,日趋惨烈的现实早已告诉青模范的青年形象“少年中国”的国民召唤、 年人:集体世袭、贫富悬殊、上升通道壅塞、整“新青年”式的范导想象、“社会主义新人”的 个社会结构已经闭合,自力更生打拼出一片打造……青年形象史的生成、延续,伴随着各 天地的几率微乎其微。这个时候,高加林的种政治力量、社会势力对于“青年”所寄予的 两个“分身”就面对不同的命运:涂自强们依角色期待和青年自身具备的角色意识(呼应 然在积极进取,但是他们终究无法踏上阳光社会期待而扮演相应的角色。“角色”是社 下按部就班、光明正大的“坦途”,涂自强固会学的核心概念,其定义是“在社会结构中 守着高加林原先残存的道德感,而这也许会占有特定地位的人士应有行为的模式或规 成为今天成功道路上的障碍,必须加以突破,范”①,这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期望经 于是陈孝正们粉墨登场,算尽机关、该放弃时常出自同时代的人或社会群体“新青年”、 痛下杀手、甚至不惜动用“超常规手段”,才“五四青年”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中国获得特 能完成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殊地位,并成为占据主流的青年角色模型,并 只有陈孝正们才有可能在都市丛林中实不仅仅出于青年自身的反抗精神和行动成 现微乎其微的“暗黑逆袭”,而涂自强们则倒就,也并不仅仅出于其集中表达了年轻人对 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正常的联动感被撕裂的关权利、自由(恋爱、婚姻的自由,经济独立,自 口——这是高加林的“分身”在今天的不同己筹划生活等)的强烈诉求(这一切诉求只 际遇 有被纳入“青年”的意义结构之中,才可能在 中国社会获得正当性的源泉,而提供这一正 三、突破“角色化” 当性的文化和思想资源“主要不是来自于 年轻人内部,而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 近期很多报刊都发文批判当下青年人的方近代思潮中既有的对知识人和青年的角色 暮气沉沉”,在指出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的规定”2),而恰恰是因为青年们呼应或者说 同时,我们还应去探究“暮气沉沉”背后的社迎合了社会对年轻人的角色期待。我们在此 会特征和规训机制。整个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涉及了两个维度内的“青年”:作为现实社会 合理性,强调在一个可以操控的范围内稳妥中的年龄群体;被历史地、社会地建构起来的 运行。青年人有意无意地服从这一合理性,形象。而文学显然是参与这一建构的最重要 同时被剔除掉反抗性与批判性。这其实是一 种“角色化”—内化来自外部的期待和规 ①(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49页,姚朋等 定。有人在感慨当下“寂静的青春”时,往往 译、刘北成修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②参见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 会缅怀《青春之歌》这样的作品,那似乎是激 第56-60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