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应该说,丧葬行为有其一定的固定或难以改变的程序。千篇一律的送葬模式以及年年如 此的祭祀方式的确让人留下了丧葬行为流于形式的印象。但必须指出,形式的固定是丧葬活 动的特性决定的,但固定形式和流于形式却并不是等价的。丧葬行为个人留下流于形式的印 象,主要还是因为当事人舍本求末,忘记了丧葬行为的本意,以为形式上走一个过场就完成 了丧葬仪式。其实,除了外在的仪式外,丧葬方式另一个很重要、常被我们忽视的是情感和 思想上的悼念与追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只要我们在内心走过了祭祀仪 式,丧葬活动的意义也就达到了。至于表面的、程序上的仪式,只不过是一个外在表象罢了, 这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3可否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回报? 我国当前遗体捐献的比例依然比较低,为了鼓励人们进行遗体捐赠,政府部门可否采取 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物质回报的政策激励呢?在我国,买卖器官是非法 的、政府明令禁止的。但对于死者的器官,可否象征性地给予捐赠者家属一定物质回报呢? 我们认为,当前的低遗体捐赠率主要还是人们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低物 质回报对人们的选择的影响是不大的,高物质回报的恶性结果也是我们可以设想的。但是, 除了当前对志愿遗体捐献者颁发证书外,可否考虑增加一些其他的非物质性的措施对这类人 士进行褒奖?比如,可以在报刊上刊登致敬函,在墓葬的某区域给予一些标志等。我们认为, 以此既表达了社会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也达到了鼓励人们遗体捐献的宣传作用。 4丧葬活动的改革究竟需要多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人们必须避免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丧葬活动的改革在近二 三十年间就会完成,随着接受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丧葬思想会 与前辈有很大不同,势必会加速丧葬改革。另一种认识则以为丧葬活动的传统文化决定因素 过强过深,改变几无可能 改革必然是渐进的,但趋势必然的。我们必须看到当代丧葬活动的一些新风新潮,但 盲目夸大这一现象也是不合实际的。我们认为,改革经历的实践使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过程如何?社会整体和个人应承担哪些 责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将使得丧葬改革时间长短的疑问得到落实。 五对变革丧葬观念的思考与畅想 1基本的原则、认识与态度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一些看来是封建迷信的丧葬 风俗对于当事人来说的意义依然是重大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尊重。由于丧葬活动 有其特殊的情感性,我们必须时刻将人们的情感接受度放在心中。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现实、 不人道的。 2寄希望于有理性与历史责任感的人们躬行实践 由于行政指令般的改革不切实际,最现实的改革只能寄希望于单独的个人。我们相信, 只要存在这样为子孙后代考虑的、高文化水平的人存在,他们的队伍是会不断壮大的。因为 个人就可以影响他的家人、朋友等一群人,这样的发散效力是无穷的。 3呼吁人们重拾丧葬文化的教化意义 我们认为,丧葬习俗除了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外,最重要的便在于教育子孙后代铭记家族 传承,孝敬长辈,努力前程,光耀先祖。虽然改革传统丧葬习俗有困难,但是教导人们关注 这背后的教化含义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旦人们真正了解了这些文化内涵,便会不再拘泥 于传统的风俗传统了。抓住了实质,还需要一味的死守程序吗?“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4 - 应该说,丧葬行为有其一定的固定或难以改变的程序。千篇一律的送葬模式以及年年如 此的祭祀方式的确让人留下了丧葬行为流于形式的印象。但必须指出,形式的固定是丧葬活 动的特性决定的,但固定形式和流于形式却并不是等价的。丧葬行为个人留下流于形式的印 象,主要还是因为当事人舍本求末,忘记了丧葬行为的本意,以为形式上走一个过场就完成 了丧葬仪式。其实,除了外在的仪式外,丧葬方式另一个很重要、常被我们忽视的是情感和 思想上的悼念与追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只要我们在内心走过了祭祀仪 式,丧葬活动的意义也就达到了。至于表面的、程序上的仪式,只不过是一个外在表象罢了, 这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3 可否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回报? 我国当前遗体捐献的比例依然比较低,为了鼓励人们进行遗体捐赠,政府部门可否采取 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物质回报的政策激励呢?在我国,买卖器官是非法 的、政府明令禁止的。但对于死者的器官,可否象征性地给予捐赠者家属一定物质回报呢? 我们认为,当前的低遗体捐赠率主要还是人们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低物 质回报对人们的选择的影响是不大的,高物质回报的恶性结果也是我们可以设想的。但是, 除了当前对志愿遗体捐献者颁发证书外,可否考虑增加一些其他的非物质性的措施对这类人 士进行褒奖?比如,可以在报刊上刊登致敬函,在墓葬的某区域给予一些标志等。我们认为, 以此既表达了社会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也达到了鼓励人们遗体捐献的宣传作用。 4 丧葬活动的改革究竟需要多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人们必须避免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丧葬活动的改革在近二 三十年间就会完成,随着接受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丧葬思想会 与前辈有很大不同,势必会加速丧葬改革。另一种认识则以为丧葬活动的传统文化决定因素 过强过深,改变几无可能。 改革必然是渐进的,但趋势必然的。我们必须看到当代丧葬活动的一些新风新潮,但 盲目夸大这一现象也是不合实际的。我们认为,改革经历的实践使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过程如何?社会整体和个人应承担哪些 责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将使得丧葬改革时间长短的疑问得到落实。 五 对变革丧葬观念的思考与畅想 1 基本的原则、认识与态度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一些看来是封建迷信的丧葬 风俗对于当事人来说的意义依然是重大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尊重。由于丧葬活动 有其特殊的情感性,我们必须时刻将人们的情感接受度放在心中。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现实、 不人道的。 2 寄希望于有理性与历史责任感的人们躬行实践 由于行政指令般的改革不切实际,最现实的改革只能寄希望于单独的个人。我们相信, 只要存在这样为子孙后代考虑的、高文化水平的人存在,他们的队伍是会不断壮大的。因为 一个人就可以影响他的家人、朋友等一群人,这样的发散效力是无穷的。 3 呼吁人们重拾丧葬文化的教化意义 我们认为,丧葬习俗除了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外,最重要的便在于教育子孙后代铭记家族 传承,孝敬长辈,努力前程,光耀先祖。虽然改革传统丧葬习俗有困难,但是教导人们关注 这背后的教化含义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旦人们真正了解了这些文化内涵,便会不再拘泥 于传统的风俗传统了。抓住了实质,还需要一味的死守程序吗?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