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现状和方向 基于自我污名和公众污名的双角度分析 【摘要】精神疾病污名化现象在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可分为公众污名 和自我污名两方面。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分析精神疾病公众无名和自我污名的现 状,阐释自我污名与社会人口学因素、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的关系。以国外实 践为参考,从公众污名的角度提出针对一般公众、医护人员、媒体等的方略;从 自我污名的角度提出针对政府部门、精神科医生、家庭的方略。希望通过社会各 界共同努力实现精神疾病去污名化,促进社会发展和健康。 【关键词】精神疾病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去污名化患者 0引言 精神疾病污名化,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其发病原因、异常行为遭到社会民 众排斥,抑或是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最终导致其难以回归社会的社会现象,是 个有关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诸多学科的社会问题。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社 会结构趋于复杂。社会弱势群体容易受到非公正的对待。而如艾滋病、麻风病、 精神疾病等污名化的疾病的存在,将患病群体推向了弱势的边缘。2016年5月 河南信阳境内,一精神病患者持木棍袭击过往路人,致多人死伤。2002年1月, 天津市中心艾滋病患者扎人事件震动全国,时有发生的类似袭击事件,使社会各 界重视到疾病污名化,对于病患本人的摧残以及对社会稳定和谐的巨大威胁。 2002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指出,全球约有4.5亿人 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 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 推算,到2020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25%,精神疾 病患者数量巨大,且未见下降趋势。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心理和行为 疾病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是社会施予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精神疾 病的污名化尤其特殊性和危急性。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严重精神障 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这体现了 正视精神疾病,努力实现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是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战略。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6314.htm1 社会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现状和方向 ——基于自我污名和公众污名的双角度分析 【摘要】精神疾病污名化现象在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可分为公众污名 和自我污名两方面。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分析精神疾病公众无名和自我污名的现 状,阐释自我污名与社会人口学因素、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的关系。以国外实 践为参考,从公众污名的角度提出针对一般公众、医护人员、媒体等的方略;从 自我污名的角度提出针对政府部门、精神科医生、家庭的方略。希望通过社会各 界共同努力实现精神疾病去污名化,促进社会发展和健康。 【关键词】精神疾病 公众污名 自我污名 去污名化 患者 0 引言 精神疾病污名化,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其发病原因、异常行为遭到社会民 众排斥,抑或是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最终导致其难以回归社会的社会现象,是 一个有关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诸多学科的社会问题。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社 会结构趋于复杂。社会弱势群体容易受到非公正的对待。而如艾滋病、麻风病、 精神疾病等污名化的疾病的存在,将患病群体推向了弱势的边缘。2016 年 5 月 河南信阳境内,一精神病患者持木棍袭击过往路人,致多人死伤。2002 年 1 月, 天津市中心艾滋病患者扎人事件震动全国,时有发生的类似袭击事件,使社会各 界重视到疾病污名化,对于病患本人的摧残以及对社会稳定和谐的巨大威胁。 2002 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 年)》指出,全球约有 4.5 亿人 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 11%,前 10 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 有 5 个属于精神障碍。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 1600 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 推算,到 2020 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 25%1,精神疾 病患者数量巨大,且未见下降趋势。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心理和行为 疾病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是社会施予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1],精神疾 病的污名化尤其特殊性和危急性。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严重精神障 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这体现了 正视精神疾病,努力实现精神疾病去污名化是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战略。 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6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