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章杭体的结构与功能 三、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超家族 应用DNA序列分析和X晶体衍射分析等研究表明,许多细胞膜表面和机体某些蛋白质 分子,其多肽链折叠方式与g折叠相似,在DNA水平和氨基酸序列上与IgV区或C区有 较高的同源性,它们可能从同一原始祖先基因(primodial ancestral gene)经复制和突变衍生 而来。编码这些多肽链的基因称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mmunoglobulin gene superfamily) 这一基因超家族所编码的产物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lin superfamily,IGSF)(图 2.12)。 图2-12兔疫球蛋白分子的超家族 由于细胞表面标记、单克隆抗体以及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发现属于IGSF的成 员已达近百种,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和信号传导分子、MHC及相关分子 g受体、某些细胞因子受体、神经系统功能相关分子、以及部分白细胞分化抗原(CD)。 1GSF的成员均含有1~7个1g样功能区,每个1g样功能区约含100(70~110)个氨基 酸残基,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3~5股反平行B折叠股各自形成两个反平行B片层的平面, 每个反平行阝折叠股由5~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阝片层内侧的疏水性氨基酸起到稳定g 折叠的作用,大多数功能区内有一个二硫键,垂直连接两个B片层,形成二硫键的两个半胱 氨酸间有55~75个氨基酸残基,使之成为一个球形结构,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 蛋白折叠(1 e fold)」 根据1GSF功能区中g折叠方式、两个半胱氨酸之间氨基酸残基的数目以及与gV区或 C区同源性的程度,IGSF功能区可分为V组、C1组和C2组。 IGSF的功能是以识别为基础,因此又称为识别球蛋白超家族。IGSF很可能最早起源于 原始的具有粘附功能的基因,通过复制和突变衍生形成了识别抗原、细胞因子受体、lgc 段受体、细胞间粘附分子以及病毒受体等不同的功能区。 -21第二章 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 21 - 三、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超家族 应用 DNA 序列分析和 X 晶体衍射分析等研究表明,许多细胞膜表面和机体某些蛋白质 分子,其多肽链折叠方式与 Ig 折叠相似,在 DNA 水平和氨基酸序列上与 IgV 区或 C 区有 较高的同源性,它们可能从同一原始祖先基因(primodial ancestral gene)经复制和突变衍生 而来。编码这些多肽链的基因称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mmunoglobulin gene superfamily), 这一基因超家族所编码的产物称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lin superfamily,IGSF)(图 2-12)。 图 2-12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超家族 由于细胞表面标记、单克隆抗体以及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发现属于 IGSF 的成 员已达近百种,主要包括 T 细胞、B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和信号传导分子、MHC 及相关分子、 Ig 受体、某些细胞因子受体、神经系统功能相关分子、以及部分白细胞分化抗原(CD)。 IGSF 的成员均含有 1~7 个 Ig 样功能区,每个 Ig 样功能区约含 100(70~110)个氨基 酸残基,功能区的二级结构是由 3~5 股反平行 β 折叠股各自形成两个反平行 β 片层的平面, 每个反平行 β 折叠股由 5~1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β 片层内侧的疏水性氨基酸起到稳定 Ig 折叠的作用,大多数功能区内有一个二硫键,垂直连接两个 β 片层,形成二硫键的两个半胱 氨酸间有 55~75 个氨基酸残基,使之成为一个球形结构,肽链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 蛋白折叠(Ig fold)。 根据 IGSF 功能区中 Ig 折叠方式、两个半胱氨酸之间氨基酸残基的数目以及与 IgV 区或 C 区同源性的程度,IGSF 功能区可分为 V 组、C1 组和 C2 组。 IGSF 的功能是以识别为基础,因此又称为识别球蛋白超家族。IGSF 很可能最早起源于 原始的具有粘附功能的基因,通过复制和突变衍生形成了识别抗原、细胞因子受体、IgFc 段受体、细胞间粘附分子以及病毒受体等不同的功能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