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习惯上用摩尔折射度R2来表示高频区测得的极化度,而此时,P转向=0,原子=0 1 M 则 R2=P电子 +2P 在稀溶液情况下,还存在近似公式 n溶=n1(1+x2) 同样,从(18-9)式可以推导得无限稀释时,溶质的摩尔折射度的公式: f子=R2=limR2 ni-1 M2-BMI bn Mir (18-11) X2→>0 (n2+2)2p 上述(18-10)、(8-1)式中,n溶是溶液的折射率,n1是溶剂的折射率,Y是与n溶-X2直线 斜率有关的常数。 (3)偶极矩的测定:考虑到原子极化度通常只有电子极化度的5%~15%,而且P转向又 比原子 大得多,故常常忽视原子极化度。 从(18-2)、(18-3)、(18-7)和18-11)式可得 (18-12) 上式把物质分子的微观性质偶极矩和它的宏观性质介电常数、密度、折射率联系起来, 分子的永久偶极矩就可用下面简化式计算: u=00128y(P2-R2)T 00426×10VP2-R2(C.m) (18-13) 在某种情况下,若需要考虑P原子影响时,只需对R2作部分修正就行了。 上述测求极性分子偶极矩的方法称为溶液法。溶液法测溶质偶极矩与气相测得的真实值间 存在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非极性溶剂与极性溶质分子相互间的作用一—“溶剂化 作用。这种偏差现象称为溶剂法测量偶极矩的“溶剂效应”。罗斯和赛奇等人曾对溶剂效应开 展了研究,并推导出校正公式。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复旦大学等编《物理化学实验》下册参 考资料[5] 此外测定偶极矩的方法还有多种,如温度法、分子束法、分子光谱法及利用微波谱的斯 诺克法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4)介电常数的测定:介电常数是通过测定电容计算而得的。 我们知道,如果在电容器的两个极板间充以某种电解质,电容器的电容量就会增大。如习惯上用摩尔折射度 R2 来表示高频区测得的极化度,而此时, P转向 = 0,P原子 = 0 , 则  M n n R P  + − = = 2 1 2 2 2 电子 (18-9) 在稀溶液情况下,还存在近似公式: (1 ) n n1 X2 溶 = +  同样,从(18-9)式可以推导得无限稀释时,溶质的摩尔折射度的公式: 1 2 2 1 1 2 2 1 1 2 1 2 1 2 0 2 2 ( 2) 1 lim 2     + + −  + − = = = →  n M M bn M n n P R R X 电子 (18-11) 上述(18-10)、(18-11)式中, n溶 是溶液的折射率, 1n 是溶剂的折射率,γ是与 n溶 − X2 直线 斜率有关的常数。 (3) 偶极矩的测定:考虑到原子极化度通常只有电子极化度的 5%~15%,而且 又 比 大得多,故常常忽视原子极化度。 从(18-2)、(18-3)、(18-7)和(18-11)式可得 KT P R N 2 2 2 9 4  − =    (18-12) 上式把物质分子的微观性质偶极矩和它的宏观性质介电常数、密度、折射率联系起来, 分子的永久偶极矩就可用下面简化式计算: 0.0128 (P2 R2 )T    = − 0.0426 10 ( ) 2 2 30 =  P − R C m   (18-13) 在某种情况下,若需要考虑 P原子 影响时,只需对  R2 作部分修正就行了。 上述测求极性分子偶极矩的方法称为溶液法。溶液法测溶质偶极矩与气相测得的真实值间 存在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非极性溶剂与极性溶质分子相互间的作用—“溶剂化” 作用。这种偏差现象称为溶剂法测量偶极矩的“溶剂效应”。罗斯和赛奇等人曾对溶剂效应开 展了研究,并推导出校正公式。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复旦大学等编《物理化学实验》下册参 考资料[5]。 此外测定偶极矩的方法还有多种,如温度法、分子束法、分子光谱法及利用微波谱的斯 诺克法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4) 介电常数的测定:介电常数是通过测定电容计算而得的。 我们知道,如果在电容器的两个极板间充以某种电解质,电容器的电容量就会增大。如 P转向 P原子 Co Co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