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象。另外,从费氏易与帛书《易传》的关联而言,代象数易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卦气论的影响是深远 费直易的气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特征的,无论是主观地建构一种宇宙概念,还是将自然 则与帛书纓要》损益卦论所总结的特点有部分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卦气论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氛 致性 围。在一段时间内,因为与政治现实联系的太紧 如果自駢臂起,倜易》传承开始有分流为主密,遭受封杀或禁止谈论也是自然的事情。而我们 流文化和地方文化传承的现象,特别是经过战国中从作为费直易学的直接继承者郑玄的著作中,以及 后期百家争鸣,两者出现差异应该是正常现象,不王弼注本中所论述的情况看,也没有损益卦论。也 仅如此,帛书的传承应该保留着某些更为古老的信许王弼的注本中注重思辨性,而损益卦论的现实理 息和较为晚期出现的地方信息。在帛书《易传》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思想也不是能够很好地相容 中,《二三子问》中关于龙德的阴阳性合一和变化的。凭着现有的材料,我们无法说清楚这一问题, 莫测的描述,显然有早期的认知和表述特征。而但是凭着思想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猜想其或与学 嘐缪和》和昭力》显然有些楚地的地方特征 者、统治者和汉代不同时期的思想倾向性有关。从 四“二门”组合的启示 多方面的背景分析看,损益卦论的出现肯定晚于乾 坤卦论,应该是战国晚期的总结。 通过对帛书崾要》篇损益卦论的分析,对帛 如果乾坤卦论的“《周易》之门”和损益卦论 书和今本易传》中乾坤卦论异同的考察,对帛的“吉凶之门”作为理解倜易》的经和纬 书惕传》传承和今本易传》传承脉络的粗略门”能够帮助我们较好地把握婤易》的精神实 梳理,我们对帛书要》篇中的损益卦论没有传质。理性的“一门”结合是理解碉易》很好的 承下来,可以有这样一些解读 入门途径,二者结合是春秋战国易传》思想发 缬》缢》卦论的消失在历史上的原因是复展的结晶,今本《易传》中这章损益卦论的缺失 杂的,其中可能为:第一、理性思辨过强,过于强显然对于我们理解战国和汉代易学史的关系造成了 调吉凶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和理性的认识,不一定的困难。它也是整个汉代易学,特别是卦气理 为那个时代所容。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论发展的基石。正如易学史所展示的,如果就此为 还不能够充分接受这种过于理性的认识。第二、可止,易学的发展则可能是过于客观和理性,或如东 能与黄老思想浓厚有关。在短短的377字的损益卦汉后期易学与谶纬的结合,走向荒诞的末路,会陷 论的短文中,其内容丰富、思考谨严、表述简洁。于难以发展的境地。王弼的融玄学和老庄于易学正 这令人很容易想起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中所是一种从思想上的提拔和延伸,虽有些神秘和玄 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思,但却是更加有魅力的拓展。加上后来佛学的融 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入,宋代易学的入心和在心则显示思想的发展、开 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语篇显示出儒花和结果的一种规律。换句话说,汉代以后《易 家思想与黄老思想的结合。这与儒学第一经典似乎传》思想变化的三个阶段:两门作为易学经纬总 有点名不副实,不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接受。第结了春秋战国易学思想,在两汉时期发展到了极 三、与卦气论有关。卦气论在京房受到弃市后,因致,玄学老庄思想的释易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思辨发 为与政治关系过于密切,作为这种理论的根源之一展,到宋代基本完善了易学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 就逐渐被淡化和放弃了。而费直易学的兴起是否作演进。这也许就是探讨损益卦论为什么没有流传下 为可能的另外一种选择或替代兴盛起来,相对与政来的一种启示吧 治现实的距离要远一些,或者说超脱一些。作为汉 (责任编辑胡范铸) 118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e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象。另外 , 从费氏易与帛书 《易传 》的关联而言 , 费直易的 “究爻位之上下 , 辨卦德之刚柔 ”特征 则与帛书 《要 》损益卦论所总结的特点有部分的 一致性。 如果自馯臂起 , 《周易 》传承开始有分流为主 流文化和地方文化传承的现象 , 特别是经过战国中 后期百家争鸣 , 两者出现差异应该是正常现象 , 不 仅如此 , 帛书的传承应该保留着某些更为古老的信 息和较为晚期出现的地方信息。在帛书 《易传 》 中 , 《二三子问 》中关于龙德的阴阳性合一和变化 莫测的描述 , 显然有早期的认知和表述特征。而 《缪和 》和 《昭力 》显然有些楚地的地方特征。 四 “二门 ”组合的启示 通过对帛书 《要 》篇损益卦论的分析 , 对帛 书和今本 《易传 》中乾坤卦论异同的考察 , 对帛 书 《易传 》传承和今本 《易传 》传承脉络的粗略 梳理 , 我们对帛书 《要 》篇中的损益卦论没有传 承下来 , 可以有这样一些解读 : 《损 》《益 》卦论的消失在历史上的原因是复 杂的 , 其中可能为 : 第一、理性思辨过强 , 过于强 调吉凶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和理性的认识 , 不 为那个时代所容。换句话说 , 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 还不能够充分接受这种过于理性的认识。第二、可 能与黄老思想浓厚有关。在短短的 377字的损益卦 论的短文中 , 其内容丰富、思考谨严、表述简洁。 这令人很容易想起司马谈的 《论六家要指 》中所 说 : “其为术也 , 因阴阳之大顺 , 采儒墨之善 , 撮 名法之要。与时迁移 , 应物变化 , 立俗施事 , 无所 不宜。指约而易操 , 事少而功多。”语篇显示出儒 家思想与黄老思想的结合。这与儒学第一经典似乎 有点名不副实 , 不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接受。第 三、与卦气论有关。卦气论在京房受到弃市后 , 因 为与政治关系过于密切 , 作为这种理论的根源之一 就逐渐被淡化和放弃了。而费直易学的兴起是否作 为可能的另外一种选择或替代兴盛起来 , 相对与政 治现实的距离要远一些 , 或者说超脱一些。作为汉 代象数易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 卦气论的影响是深远 的 , 无论是主观地建构一种宇宙概念 , 还是将自然 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 卦气论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氛 围。在一段时间内 , 因为与政治现实联系的太紧 密 , 遭受封杀或禁止谈论也是自然的事情。而我们 从作为费直易学的直接继承者郑玄的著作中 , 以及 王弼注本中所论述的情况看 , 也没有损益卦论。也 许王弼的注本中注重思辨性 , 而损益卦论的现实理 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思想也不是能够很好地相容 的。凭着现有的材料 , 我们无法说清楚这一问题 , 但是凭着思想力的分析 , 我们可以猜想其或与学 者、统治者和汉代不同时期的思想倾向性有关。从 多方面的背景分析看 , 损益卦论的出现肯定晚于乾 坤卦论 , 应该是战国晚期的总结。 如果乾坤卦论的 “《周易 》之门 ”和损益卦论 的 “吉凶之门 ”作为理解 《周易 》的经和纬 , “二 门 ”能够帮助我们较好地把握 《周易 》的精神实 质。理性的 “二门 ”结合是理解 《周易 》很好的 入门途径 , 二者结合是春秋战国 《易传 》思想发 展的结晶 , 今本 《易传 》中这章损益卦论的缺失 显然对于我们理解战国和汉代易学史的关系造成了 一定的困难。它也是整个汉代易学 , 特别是卦气理 论发展的基石。正如易学史所展示的 , 如果就此为 止 , 易学的发展则可能是过于客观和理性 , 或如东 汉后期易学与谶纬的结合 , 走向荒诞的末路 , 会陷 于难以发展的境地。王弼的融玄学和老庄于易学正 是一种从思想上的提拔和延伸 , 虽有些神秘和玄 思 , 但却是更加有魅力的拓展。加上后来佛学的融 入 , 宋代易学的入心和在心则显示思想的发展、开 花和结果的一种规律。换句话说 , 汉代以后 《易 传 》思想变化的三个阶段 : 两门作为易学经纬总 结了春秋战国易学思想 , 在两汉时期发展到了极 致 , 玄学老庄思想的释易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思辨发 展 , 到宋代基本完善了易学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 演进。这也许就是探讨损益卦论为什么没有流传下 来的一种启示吧。 (责任编辑 胡范铸 ) 81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 4期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