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劳动投入量唯一决定,这样使工资水平与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直接联系起来。劳动生产率 水平高的国家必有较高的工资水平,这也必然导致两国商品无法实现等价交换:如果以现实 中的不完全分工来看,其道理也是一样的,且更具说服力。因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产品 旦进入低劳动生产率国家的市场,势必以其强大的竞争能力挤跨对方国家很大一部分国内 相关企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的产品进入和占领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市场却存在 困难。这必将造成低劳动生产率国家对高劳动生产率国家产品的强烈依赖性,因此两国间需 求强度长期失衡是不言而喻的。以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获利问题,恰恰说明了不同经济发展 水平国家间的贸易是不可行的。 [专栏2—3]经济学家穆勒及其相互需求规律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中 叶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主要人物,曾任东印度公司官员。其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的 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相互需求规律( Law of Reciprocal Demand):约翰撕图亚特穆勒有关国际价值的学说。 他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作了发展和补充,提出了国际价值理论,即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的 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如何分配的。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基 石。穆勒认为,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品时, 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 换比率介于该上下限之间。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即由两国 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其价值必须使该国总出口恰好能够支付该国总进口,即必须满足 其国际需求方程式: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 以价值分析为基础来考察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或依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 理论,绝大部分都是对李嘉图理论的发展、补充和修正,以增强比较优势理论的适应性。比 如,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陶西格提出绝对差异、相等差异和比较差异, 并将工资差异引入比较成本,使比较成本从单纯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成本发展成为 涵盖多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概念一一既包括各种要素的禀赋,也包括要素价格。之后,著名的 国际贸易学家哈伯勒将机会成本引入生产成本的比较中,用现代一般均衡理论的语言重新证 明了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而对李嘉图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突破性发展的是日本经济学家筱 原三代平,他提出了动态比较成本论,认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将具有长远利益、需 求收入弹性高及劳动生产率上升快且辐射大的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以努力创造其 比较优势。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见第3章)。当贸易理论家们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与传统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赫 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加以对照后,又发现该理论不能或不完全能够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这些新变 化。因此,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之一,就是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过程中 迪克斯特、诺曼、兰卡斯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埃塞尔等经济学家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 易格局逐步形成了新贸易理论,添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新贸易理论摒弃了传统贸 易理论中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而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对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与形式、贸易保护政策效应与最优贸易政策等问题重新进行了探讨。劳动投入量唯一决定,这样使工资水平与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直接联系起来。劳动生产率 水平高的国家必有较高的工资水平,这也必然导致两国商品无法实现等价交换;如果以现实 中的不完全分工来看,其道理也是一样的,且更具说服力。因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产品 一旦进入低劳动生产率国家的市场,势必以其强大的竞争能力挤跨对方国家很大一部分国内 相关企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的产品进入和占领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的市场却存在 困难。这必将造成低劳动生产率国家对高劳动生产率国家产品的强烈依赖性,因此两国间需 求强度长期失衡是不言而喻的。以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获利问题,恰恰说明了不同经济发展 水平国家间的贸易是不可行的。 [专栏 2—3] 经济学家穆勒及其相互需求规律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十九世纪中 叶英国政治经济学界的主要人物,曾任东印度公司官员。其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的 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相互需求规律(Law of Reciprocal Deman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有关国际价值的学说。 他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作了发展和补充,提出了国际价值理论,即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的 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如何分配的。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基 石。穆勒认为,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品时, 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 换比率介于该上下限之间。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即由两国 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其价值必须使该国总出口恰好能够支付该国总进口,即必须满足 其国际需求方程式: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 以价值分析为基础来考察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或依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 理论,绝大部分都是对李嘉图理论的发展、补充和修正,以增强比较优势理论的适应性。比 如,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陶西格提出绝对差异、相等差异和比较差异, 并将工资差异引入比较成本,使比较成本从单纯的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成本发展成为 涵盖多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概念——既包括各种要素的禀赋,也包括要素价格。之后,著名的 国际贸易学家哈伯勒将机会成本引入生产成本的比较中,用现代一般均衡理论的语言重新证 明了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而对李嘉图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突破性发展的是日本经济学家筱 原三代平,他提出了动态比较成本论,认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将具有长远利益、需 求收入弹性高及劳动生产率上升快且辐射大的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以努力创造其 比较优势。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见第 3 章)。当贸易理论家们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与传统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赫 克歇尔—俄林理论加以对照后,又发现该理论不能或不完全能够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这些新变 化。因此,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之一,就是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过程中, 迪克斯特、诺曼、兰卡斯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埃塞尔等经济学家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 易格局逐步形成了新贸易理论,添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新贸易理论摒弃了传统贸 易理论中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而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对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与形式、贸易保护政策效应与最优贸易政策等问题重新进行了探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