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这份图纸。 2.1.3关于网络分层模型的一个类比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上面所介绍的实体、协议、服务、接口等概念,我们以如 图2.2所示的邮政系统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处于A地的用户A要给处于B地的用户 B发送信件,则在信件传递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用户、邮局和运输部门三个层次。用 户A写好信的内容后,将它装在信封里并投入到邮筒里交由邮局A寄发,邮局收到信后 首先进行信件的分拣和整理,然后装入一个统一的邮包交付A地运输部门进行运输,如航 空信交民航部门,平信交铁路或公路运输部门等:B地相应的运输部门得到装有该信件的货 物箱后,将邮包从其中取出,并交给B地的邮局,B地的邮局将信件从邮包中取出投到用 户的信箱中,从而用户B收到了来自用户A的信件。 在这过程中,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是最终用户,处于整个邮政系统的最高层:邮局处于 用户的下一层,是为用户服务的,对于用户来说,他只需知道如何按邮局的规定将信件内 容装入标准信封并投入邮局设置的邮筒就行了,而无需知道邮局是如何实现寄信过程的, 这个过程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运输部门是为邮局服务的,并且负责实际的邮件的运送, 处于整个邮政系统的最底层。邮局只需将装有信件的邮包送到运输部门的货物运输接收窗 口,而无需操心邮包作为货物是如何到达异地的。在此邮筒就相当于邮局为用户提供服务 的接口,而运输部门的货物运输接收窗口则相当于运输部门为邮局提供服务的接口。 地 B地 用户间约定 用户/邮局约定 小信 邮局问约定 邮局A 邮局B 邮局/运输部门约定 个邮包 运输部门间约定 运输部门 运输部门 货物箱 图22邮政系统模型 另外,写信人与收信人、本地邮局和远地邮局、本地运输部门和远地运输部门则构成 了邮政系统分层模型中不同层上的对等实体。为了能将信件准确地由发信人送达收信人, 对等实体之间必须有一些约定或惯例。例如,写信时必须采用双方都懂的语言文字和文体 开头是对方称谓,最后是落款等。这样,对方收到信后才可以读懂信的内容,知道是谁写 的,什么时候写的等等。同样地,邮局之间要就邮戳的加盖、邮包格式等制定统一的规则 而运输部门之间也会就货物运输制定有关的航运规定。这些规则或约定就相当于网络分层 模型中的协议。从这里可以看出,协议是“水平的”,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服务第 2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 这份图纸。 2.1.3 关于网络分层模型的一个类比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上面所介绍的实体、协议、服务、接口等概念,我们以如 图 2.2 所示的邮政系统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处于 A 地的用户 A 要给处于 B 地的用户 B 发送信件,则在信件传递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用户、邮局和运输部门三个层次。用 户 A 写好信的内容后,将它装在信封里并投入到邮筒里交由邮局 A 寄发,邮局收到信后, 首先进行信件的分拣和整理,然后装入一个统一的邮包交付 A 地运输部门进行运输,如航 空信交民航部门,平信交铁路或公路运输部门等;B 地相应的运输部门得到装有该信件的货 物箱后,将邮包从其中取出,并交给 B 地的邮局,B 地的邮局将信件从邮包中取出投到用 户的信箱中,从而用户 B 收到了来自用户 A 的信件。 在这过程中,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是最终用户,处于整个邮政系统的最高层;邮局处于 用户的下一层,是为用户服务的,对于用户来说,他只需知道如何按邮局的规定将信件内 容装入标准信封并投入邮局设置的邮筒就行了,而无需知道邮局是如何实现寄信过程的, 这个过程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运输部门是为邮局服务的,并且负责实际的邮件的运送, 处于整个邮政系统的最底层。邮局只需将装有信件的邮包送到运输部门的货物运输接收窗 口,而无需操心邮包作为货物是如何到达异地的。在此邮筒就相当于邮局为用户提供服务 的接口,而运输部门的货物运输接收窗口则相当于运输部门为邮局提供服务的接口。 用户A (写信人) 邮局A 运输部门 用户B (收信人) 邮局B 运输部门 用户间约定 邮局间约定 运输部门间约定 用户/邮局约定 邮局/运输部门约定 信 邮包 货物箱 A地 B地 信 邮包 图 2.2 邮政系统模型 另外,写信人与收信人、本地邮局和远地邮局、本地运输部门和远地运输部门则构成 了邮政系统分层模型中不同层上的对等实体。为了能将信件准确地由发信人送达收信人, 对等实体之间必须有一些约定或惯例。例如,写信时必须采用双方都懂的语言文字和文体, 开头是对方称谓,最后是落款等。这样,对方收到信后才可以读懂信的内容,知道是谁写 的,什么时候写的等等。同样地,邮局之间要就邮戳的加盖、邮包格式等制定统一的规则, 而运输部门之间也会就货物运输制定有关的航运规定。这些规则或约定就相当于网络分层 模型中的协议。从这里可以看出,协议是“水平的”,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服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