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学刊 19K年第1期 《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 郭沂 内容提要作者曾著文指出,《传》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形成于《易经》之后、孔子之前的 早期《易传》;一为孔子易说。本又即站在这种观点的立场上评述和探讨了以下三种较有影响的观 点:其一,代以前形成的认为《易传》作于孔子的传统观点;其二,宋人欧阳修以来认为《易传》是 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的观点;其三;近年来陈鼓应先生提出的认为 《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而且是一部道家系统作品的观点。 《易传》的成书与性质,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唐代以前传统的观点 认为,《易传》作于孔子;自宋人欧阳修以来,人们多认为《易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 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最近,陈鼓应先生提出,《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而且是一部道家 系统的作品。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曾著题为《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 成书问题》长文①。所得出的结论是: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孔子之前的 《周易》文献,我称之为早期《易传》。包括《彖》、《象》二传全部,《说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序 卦》、《杂卦》全部(古《说卦》佚文),《乾文言》的第一节(古《文言》佚文)。它们成书于西周初年 《易经》成书后至孔子出生前这大约00年时间里。第二部分为孔门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 的言论,包括《系辞》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包括《系辞》的另一部分和《说 卦》前三章。第四部分为孔子的另两篇佚文。一篇为《续乾文言》,包括《乾文言》的第 四 节;另一篇姑名之为《乾坤大义》,包括《乾文言》的第五、六节和《坤文言》全部。后三部分全为 孔子易说。它们为孔门弟子所记录,因而也可以看作原始《论语》佚文2。将以上文献编辑在 起,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乃汉人所为。至于帛书《易传》,大致包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 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其性质当然与今本《易传》的第二、三部分相当 这就是说,过去那几种较有影响的观点都有或大或小的偏失。本文愿对这几种观点作 平议,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易传》作于孔子的观点认为,它有最可靠的证据,那就是《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但在我 看来,这些记载是很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inw.cnki.ner齐鲁学刊 年第 期 《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 郭 沂 内容提要 作者曾著文指出《, 易传》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一为形成于《易经》之后、孔子之前的 早期《易传》;一为孔子易说。本文即站在这种观点的立场上评述和探讨了以下三种较有影响的观 点 :其一 ,唐代以前形成的认为《易传》作于孔子的传统观点 ;其二 ,宋人欧阳修以来认为《易传》是 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的观点 ;其三 ;近年来陈鼓应先生提出的认为 《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 ,而且是一部道家系统作品的观点。 《易传》的成书与性质 ,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唐代以前传统的观点 认为《, 易传》作于孔子 ;自宋人欧阳修以来 ,人们多认为《易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 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 ;最近 ,陈鼓应先生提出《, 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 ,而且是一部道家 系统的作品。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不揣浅陋 ,曾著题为《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 ———重新检讨〈易传〉 成书问题》的长文①。所得出的结论是 :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孔子之前的 《周易》文献 ,我称之为早期《易传》。包括《彖》《、象》二传全部《, 说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序 卦》《、杂卦》全部(古《说卦》佚文) 《, 乾文言》的第一节(古《文言》佚文) 。它们成书于西周初年 《易经》成书后至孔子出生前这大约 年时间里。第二部分为孔门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 的言论 ,包括《系辞》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 ,包括《系辞》的另一部分和《说 卦》前三章。第四部分为孔子的另两篇佚文。一篇为《续乾文言》,包括《乾文言》的第二、三、四 节 ;另一篇姑名之为《乾坤大义》,包括《乾文言》的第五、六节和《坤文言》全部。后三部分全为 孔子易说。它们为孔门弟子所记录 ,因而也可以看作原始《论语》佚文②。将以上文献编辑在 一起 ,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乃汉人所为。至于帛书《易传》,大致包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 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 ,其性质当然与今本《易传》的第二、三部分相当。 这就是说 ,过去那几种较有影响的观点都有或大或小的偏失。本文愿对这几种观点作一 平议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 《易传》作于孔子的观点认为 ,它有最可靠的证据 ,那就是《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但在我 看来 ,这些记载是很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