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期 刘宏,等:视错觉现象的分类和研究进展 ·5 例会增长,直到题叶皮层中绝大部分(temporal cor- 知理论和机器视觉结合起来.同年A.J.Noest等对 tex)神经元都被主宰刺激相关的方式激活为止24].这 认知反转进行伽马分布拟合的双参数分析(形状左 说明有不同神经元群体控制对刺激的感知状况.而J. 和入尺度),发现反转率随不同刺激而变化,其中最 V.Dodd等发现猴MT区神经元在多稳态刺激中响应 重要的参数是大致垂直于反转率均值μ=斥·入的 的概率大于它们在运动方向判断中的相关性2],这 个参数入/k=入2/μ,从而方便对不同刺激和任务中 可能说明小群体神经元对前者的决定活动更集中. 的意识进行量化研究0.2007年他们提出一个最小 2003年A.J.Parker等用FMRI技术,除了支持Dodd 神经模型: 的结论外,还发现被试有个决策处理时期,即对歧义 TH,H=X:-(1 +A:)H:+BA:+ys(H), 图形的每种形态认知都对应一组神经元活动,几组神 i,Je{1,2},i≠j, 经元活动的竞争结果决定最终的认知形态2],在心 T A;=-A:+aS(Hi). 理物理学阈值附近的一点变化都会导致认知反转, 式中:i、j标记2组神经元群体,认知结果为H(模拟 2O05年J.Kornmeier等在人脑枕部找到一个与反转相 神经元膜电位,其反双曲转换为S(H:)模拟神经元 关的早期ERP信号,并解决了反转时间的估计问 激活率),时间尺度TH,视觉刺激X,Y决定交叉抑制 题26],4年后他们又从意识控制(volitional control)和 程度,A:为短暂历史信号和B确定与认知j的联合程 离散刺激(discontinuous stimulus presentation)方向入 度,a调制A的幅度.A.J.Noest等认为反转结果主 手,发现两者都可以独立控制认知反转时间,并且不 要取决于神经元分流适应和神经学阈值的互动结 同时间范围中反转来源于不同的神经处理机制(top- 果,刺激的ON/OFF时间控制复杂知觉决策序列的 dowm或bottom-up). 产生3).继H.Atmanspacher等用Necker--Zeno模型 综上可知,认知反转是由2组或2组以上神经 定量研究多稳态刺激认知中反应时间和反转率 元群体竞争的结果,不同的刺激信号从初级神经元 后[2】,J.W.Brascamp等对持续和间歇展示的歧义 和视皮层放大并上传,结合被试的先验经验和意识 刺激对比研究发现:间歇展示的刺激产生的知觉周 控制等,在猴的MT区(人类相似脑区为V5)上进行 期性反转率取决于间歇时期空白时间的长短,并用 反转,反转过程可用反转率和时间等描述.这类似于 不同时间尺度加权来改进最小神经模型: 2007年Liu在信息处理中采用的多组智能体线索竞 Tm0,H=X:-(1+∑A)H:+ 争机制,即用颜色、亮度、方向等表征目标的不同特 max{0,B∑A:-B∑A}+yS(H) 征线索,并按跟踪目标变化进行竞争,注意力始终注 意当前最显著的一组智能体线索] 式中:B决定信号A参与程度,该模型很好解释了反 转中神经网络竞争和相关活动3], 岐义视觉刺激强 神经元平均场干沙 检测转换 度1感对比差4 1+4Cos{Tv+vs月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T.J.Andrews等研究人 因子x 类面孔鉴别的特定脑区fusiform face area时发现,当 相位调制x 注意力 被试给予一定边界线索时能从robin vace/face刺激 偏差v。 中识别出面孔,且具有和见到真实面孔相同的响应 时延T 区域2].综上所述,可推断人类对知觉反转在神经 反馈增益g(v,)、饱和 元水平上有一个表征(representation)刺激的竞争阶 感状态 时问y和恢复时问t 噪声 段,这个阶段动态递归,且利用与真实刺激时相同的 神经信息通路。 图4歧义认知流程图一 递归注意力干涉模型) 3.2主观轮廓(llusory/subjective contours) Fig.4 Simplified block diagram of perception-atten- 1904年Schumann首次描述该错觉,最著名的 tion recursive interference model( 例证为1941年Ehrenstein的Ehrenstein圆环和1955 从整体水平上来看,近年学者比较热衷从数学 年意大利人Kanizsa提出的Kanizsa三角,见图5所 和认知模型的角度来分析认知反转所涉及的深层活 示.主观轮廓共同点为:静止就可看到、单眼视觉时 动,为计算机模拟认知输出奠定基础.2006年,N. 即能出现、有错觉亮度差异、有深度视觉(轮廓两边 Furstenau利用电磁场干涉和非线性的动态模型成 一面在另一个面上面).任旭明在1996年总结主观 功模拟知觉反转,如图4,把基于神经元平均场 轮廓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解释:心理解释认为主观 (neuronal mean fields)的认知过程量化成具有于涉 轮廓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格式塔学说、认知学 和反馈环节的动态数学递归控制过程9,将诸多认 说、深度线索学说等:生理解释认为发生在外周神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