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防和治疗家禽、犊牛和仔猪的传染病,此外,硝呋柳肼也可用于火鸡组织滴虫病(又名传染性官肠肝炎, 俗称黑头病)的防治。在动物生产中,硝基呋喃类药物也常用作促生长剂。然而,长期使用硝基呋喃类药 物可导致在食用动物组织中残留。 饲料中添加硝基呋喃类药物可预防畜禽疾病,促进其健康生长。但是随着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的广泛 使用,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来源于治疗动物疾病、饲料中药物 添加剂和人为滥用硝基呋喇类药物。产生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规范使用硝基呋喃类药物、不遵守休 药期和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作促生长剂。 鉴于硝基呋喃类药物具有“三致”作用,我国已禁止在食品动物使用。 (二)测定方法 按《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哺类药物代谢物残留量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1311-2007)测定。 (三)最高残留限量 我国普通食品卫生标准中尚未规定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限量指标。我国农业部2002年第235号公 告中,“允许作治疗用,但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硝基呋喃类药物有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苯烯 酸钠、硝呋烯腙。我国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4一2001)规定,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呋响唑酮。 第二节动物性食品中抗寺生虫药物残留 一、苯并咪唑类药物残留 (一)残留现状及毒性作用 苯并咪唑类药物(benzimidazoe,BZs)是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第一种广谱、高效、低毒抗蠕虫药, 特别是对胃肠线虫具有强的驱杀作用,在医学和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在 动物生产和兽医临床上常用的苯并咪唑类药物主要有丙硫咪唑(阿苯达唑,Albendazole,ALB)、硫苯味 唑(Fenbendazole,FEN)、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THl)、甲苯咪唑(Mebendazole,MEB)、丙氧苯唑 (突苯达唑,Oxibendazole,OXI)、硫氧咪唑(Oxfendazole,OXF)、氟苯咪唑(Flubendazole,fubenol,. FLU)、丁苯咪唑(Parbendazole,PAR)、康苯咪唑(噻苯咪唑酯,Cambendazole,CAM)、三氯苯唑 (Triclabendazole,.TRI)、苯唑氨基甲酸甲酯(Carbendazim,methyl-2-benzimidazoe carbamate,CAR)等。 BZs对动物体内各种寄生线虫、缘虫(包括幼虫和虫卵)有强的驱杀作用,部分品种(如丙硫咪唑、三氯 苯唑)亦对肝片吸虫有效。BZ3抗蠕虫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胞浆内的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苯并咪唑类驱 虫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吸收后全身分布,组织浓度高于血浆,并在肝脏内很快被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 主要经肾和胆管排泄,排泄较快,在动物组织中未见苯并咪唑及其代谢物的长期存留。但如果使用苯并咪 唑类驱虫药后不经休药期,就会造成该类驱虫药在动物产品中残留。 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对动物具有三个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一是由于长期而持久地残留于肝脏,对肝脏造 成毒性作用:其二是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主要是硫苯咪唑、丁苯咪唑、丙硫咪唑、硫苯氨酯等对实 验动物和食品动物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可导致怀孕动物流产、胚胎死亡和诱发各种胚胎畸形(主要 为各种骨酪畸形),以绵羊、家兔、实验小鼠和大鼠比较敏感:其三是致突变效应,目前仅发现苯唑氨基 甲酸甲酯在哺乳动物细胞有致突变作用。 防和治疗家禽、犊牛和仔猪的传染病,此外,硝呋柳肼也可用于火鸡组织滴虫病(又名传染性盲肠肝炎, 俗称黑头病)的防治。在动物生产中,硝基呋喃类药物也常用作促生长剂。然而,长期使用硝基呋喃类药 物可导致在食用动物组织中残留。 饲料中添加硝基呋喃类药物可预防畜禽疾病,促进其健康生长。但是随着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的广泛 使用,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来源于治疗动物疾病、饲料中药物 添加剂和人为滥用硝基呋喃类药物。产生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规范使用硝基呋喃类药物、不遵守休 药期和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作促生长剂。 鉴于硝基呋喃类药物具有“三致”作用,我国已禁止在食品动物使用。 (二)测定方法 按《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谢物残留量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1311—2007)测定。 (三)最高残留限量 我国普通食品卫生标准中尚未规定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限量指标。我国农业部 2002 年第 235 号公 告中,“允许作治疗用,但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 的硝基呋喃类药物有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苯烯 酸钠、硝呋烯腙。我国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 18406.4-2001)规定,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呋喃唑酮。 第二节 动物性食品中抗寄生虫药物残留 一、苯并咪唑类药物残留 (一)残留现状及毒性作用 苯并咪唑类药物(benzimidazoles,BZs)是 20 世纪 60 年代研制的第一种广谱、高效、低毒抗蠕虫药, 特别是对胃肠线虫具有强的驱杀作用,在医学和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在 动物生产和兽医临床上常用的苯并咪唑类药物主要有丙硫咪唑(阿苯达唑,Albendazole,ALB)、硫苯咪 唑(Fenbendazole,FEN)、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THI)、甲苯咪唑(Mebendazole,MEB)、丙氧苯唑 (奥苯达唑,Oxibendazole,OXI)、硫氧咪唑(Oxfendazole,OXF)、氟苯咪唑(Flubendazole,flubenol, FLU)、丁苯咪唑(Parbendazole,PAR)、康苯咪唑(噻苯咪唑酯,Cambendazole,CAM)、三氯苯唑 (Triclabendazole,TRI)、苯唑氨基甲酸甲酯(Carbendazim,methyl-2-benzimidazole carbamate,CAR)等。 BZs 对动物体内各种寄生线虫、绦虫(包括幼虫和虫卵)有强的驱杀作用,部分品种(如丙硫咪唑、三氯 苯唑)亦对肝片吸虫有效。BZs 抗蠕虫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胞浆内的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苯并咪唑类驱 虫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吸收后全身分布,组织浓度高于血浆,并在肝脏内很快被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 主要经肾和胆管排泄,排泄较快,在动物组织中未见苯并咪唑及其代谢物的长期存留。但如果使用苯并咪 唑类驱虫药后不经休药期,就会造成该类驱虫药在动物产品中残留。 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对动物具有三个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一是由于长期而持久地残留于肝脏,对肝脏造 成毒性作用;其二是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主要是硫苯咪唑、丁苯咪唑、丙硫咪唑、硫苯氨酯等对实 验动物和食品动物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可导致怀孕动物流产、胚胎死亡和诱发各种胚胎畸形(主要 为各种骨骼畸形),以绵羊、家兔、实验小鼠和大鼠比较敏感;其三是致突变效应,目前仅发现苯唑氨基 甲酸甲酯在哺乳动物细胞有致突变作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