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3卷 B方案挡坝较A方案挡坝加高50mm,浇注结 坏稳态浇注时的中间包流场为前提,因此对开孔挡 束时两挡坝间残留钢渣量相对A方案较多,能有效 坝的稳态流场进行实验模拟. 防止浇注区渣层增厚引起的卷渣现象.综合考虑,B 由于中间包结构对称,故选取单流实验数据进 方案降低残钢量效果显著 行分析,不同结构挡坝中间包流场指标见表4,流场 2.2流场优化分析 显示见图3. 降低中间包浇注结束时的残钢量,必须以不破 表4中间包不同挡坝结构流场指标 Table 4 Effect of dam height and holes on the residence time 挡坝结构 滞止时间/s 蜂值时间/s 平均停留时间/s 死区体积比/% 活塞区体积比/%全混区体积比/% 原挡坝结构 57 190 264.0 11.5 43.3 45.2 A方案 41.7 189 272.7 8.7 38.6 52.7 B方案 64.15 185 275.6 7.7 42.1 20.2 向浇注区左上角,此区钢液混合不充分,易形成温度 分层区 中间包采用高220mm开孔挡坝时,部分钢液从 孔中流出,挡坝后死区明显减少,挡坝高度增加使平 均停留时间延长;但由于挡坝高度变化不大,对钢液 的提升作用不明显,钢液仍难以贴近浇注区钢液面 流动,且滞止时间缩短 开孔挡坝高度增加到270mm时,中间包流场效 果最理想,挡坝两侧开孔,避免挡坝高度增加造成其 后死区过大,且有上扬角度,使通过钢液获得向上运 动趋势,不会形成短路流直接流向出水口;钢液流经 挡坝时向上运动趋势已有所衰减,较高挡坝恰好可 对钢液起到提升作用,使流经钢液沿钢液面运动,对 夹杂物在浇注区的进一步上浮去除起到了促进作 用,新旧钢液在浇注区混合较充分,温度均匀. 3结论 (1)中间包原挡坝无通钢孔,高度较低,流经挡 坝钢液向钢液面运动趋势不明显,挡坝后及浇注区 存在较大死区,钢液停留时间较短,夹杂物得不到充 分上浮去除;浇注结束时两挡坝间残钢量过多,渣全 部进入浇注区,易发生卷渣 (2)中间包挡坝高度增加并开向上角度通钢孔 后,钢液向钢液面运动趋势增大,钢液停留时间延 长,浇注区新旧钢液能得到有效混合,挡坝后死区基 图3不同结构挡坝中间包流场.(a)原挡坝:(b)A方案挡坝 本消失;浇注结束时挡坝间残钢量较少,且留有一定 (c)B方案挡坝 厚度钢渣,可有效防止浇注区渣层增厚,旋涡卷渣发 Fig.3 Fluid flow in tundishes with different dames.a)original dame:(b)Project A:(c)Project B 生高度降低,中间包残钢量大大减少 (3)本实验采取了在挡坝一定高度上开向上角 中间包采用原挡坝时,钢液遇到挡坝向上,夹杂 度圆孔,并提高挡坝高度的方法优化了中间包流场, 物上浮路径缩短,有利于去除:但挡坝后存在明显死 降低了浇注结束时的残钢量,既避免了从挡坝底部 区,且挡坝对钢液抬升作用不大,新注入钢液难以流 开孔钢液直接流出的短路流现象,又活跃了挡坝后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3 卷 B 方案挡坝较 A 方案挡坝加高 50 mm,浇注结 束时两挡坝间残留钢渣量相对 A 方案较多,能有效 防止浇注区渣层增厚引起的卷渣现象. 综合考虑,B 方案降低残钢量效果显著. 2. 2 流场优化分析 降低中间包浇注结束时的残钢量,必须以不破 坏稳态浇注时的中间包流场为前提,因此对开孔挡 坝的稳态流场进行实验模拟. 由于中间包结构对称,故选取单流实验数据进 行分析,不同结构挡坝中间包流场指标见表 4,流场 显示见图 3. 表 4 中间包不同挡坝结构流场指标 Table 4 Effect of dam height and holes on the residence time 挡坝结构 滞止时间/s 峰值时间/s 平均停留时间/s 死区体积比/% 活塞区体积比/% 全混区体积比/% 原挡坝结构 57 190 264. 0 11. 5 43. 3 45. 2 A 方案 41. 7 189 272. 7 8. 7 38. 6 52. 7 B 方案 64. 15 185 275. 6 7. 7 42. 1 20. 2 图 3 不同结构挡坝中间包流场. ( a) 原挡坝; ( b) A 方案挡坝; ( c) B 方案挡坝 Fig. 3 Fluid flow in tundishes with different dames. ( a) original dame; ( b) Project A; ( c) Project B 中间包采用原挡坝时,钢液遇到挡坝向上,夹杂 物上浮路径缩短,有利于去除; 但挡坝后存在明显死 区,且挡坝对钢液抬升作用不大,新注入钢液难以流 向浇注区左上角,此区钢液混合不充分,易形成温度 分层区. 中间包采用高 220 mm 开孔挡坝时,部分钢液从 孔中流出,挡坝后死区明显减少,挡坝高度增加使平 均停留时间延长; 但由于挡坝高度变化不大,对钢液 的提升作用不明显,钢液仍难以贴近浇注区钢液面 流动,且滞止时间缩短. 开孔挡坝高度增加到 270 mm 时,中间包流场效 果最理想,挡坝两侧开孔,避免挡坝高度增加造成其 后死区过大,且有上扬角度,使通过钢液获得向上运 动趋势,不会形成短路流直接流向出水口; 钢液流经 挡坝时向上运动趋势已有所衰减,较高挡坝恰好可 对钢液起到提升作用,使流经钢液沿钢液面运动,对 夹杂物在浇注区的进一步上浮去除起到了促进作 用,新旧钢液在浇注区混合较充分,温度均匀. 3 结论 ( 1) 中间包原挡坝无通钢孔,高度较低,流经挡 坝钢液向钢液面运动趋势不明显,挡坝后及浇注区 存在较大死区,钢液停留时间较短,夹杂物得不到充 分上浮去除; 浇注结束时两挡坝间残钢量过多,渣全 部进入浇注区,易发生卷渣. ( 2) 中间包挡坝高度增加并开向上角度通钢孔 后,钢液向钢液面运动趋势增大,钢液停留时间延 长,浇注区新旧钢液能得到有效混合,挡坝后死区基 本消失; 浇注结束时挡坝间残钢量较少,且留有一定 厚度钢渣,可有效防止浇注区渣层增厚,旋涡卷渣发 生高度降低,中间包残钢量大大减少. ( 3) 本实验采取了在挡坝一定高度上开向上角 度圆孔,并提高挡坝高度的方法优化了中间包流场, 降低了浇注结束时的残钢量,既避免了从挡坝底部 开孔钢液直接流出的短路流现象,又活跃了挡坝后 ·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