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盐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取向 学者的区域史研究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方仲、傅衣凌、陈翰笙等人的努力,或提倡 关注乡村社会、重视社会调查,或从事相关研究,使区域研究蔚然兴起。近二十年来,中国 的区域研究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区域研究最初的出发点可能是“有鉴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特征各异,发展先后迟 速又复参差,若循中央入手之研究方式,固然可以得到整体综合性的观察,然了解难以深 入。不如从地区入手,探讨细节而后综合,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认识”①。这种认识,对盐 史研究也相当有启发。中国盐史研究的难处不仅在于盐法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 由于明清中国食盐生产区域的广泛。美国学者埃德蒙·H.沃原西通过对南宋食盐管理的 区域控制的考察指出,“中国盐的管理在其发展、地区差别和地方习惯做法的多样化方面, 十分错综复杂”。②这很准确地概况了传统中国食盐制度的特点。同一个制度,在不同的 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不过,区域研究的更重要意义不是强调地区差异,也不是因为研究单位太大而不得不 进行分解的权宜之策。从社会史的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将“区域”视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或 种分析性概念。在社会史思潮的影响下,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国家或王朝的历史不再是历史学研究的唯一重要主题。学界认识到,考察一个较小的 地区的历史过程更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其社会表现,从而体现“总体 历史”的追求,历史研究的单位也由“国家”、“民族”转换为“区域”④在这里,“区域”便不 等同于地方。例如,过去二十多年来,广东、福建、香港的一些学者的区域研究呈现出这样 种取向:秉持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同时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 发展,透过国家意识形态在地域社会的各具特色的表达,展现国家与地方交织在一起的历 史,完全避免了学者们对区域研究可能导致的“鸡零狗碎”的弊病,这些研究所呈现的“区 域”,其意义当然不是“地方”所能承载。从这个意义上,区域研究并非基于“中国幅员辽 阔,区域特征各异”,而是出于研究者的关怀。它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是只有在帮助人们 理解历史事实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上述对区域的全新认识对盐史研究的启发至少有两点。首先,盐史的区域界线应该是 流动的,它作为分析工具,带有主观建构的性质,是一个在不同的历史过程中,由不同的人 群因应不同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与多层次的观念。这样,“区域”是需要根据研究者的主 题和随着人的活动而变化的,小至一个村子、一个盐场,大至一个盐区、数个盐区均可以视 为一个区域。以黄国信关于湘赣粵三省界邻地区的研究为例,他的成果表明,湘赣粤三省 界邻地区这一研究地域,依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和角度,会有不同意义的区域划分归属。“讨 论政治史,它因行政区划不同,可以分属不同的省区;讨论商品流通及经济史,这里有同属 ①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页 ②埃德蒙·H沃原西:《南宋盐管理的区域控制》,江玉祥译,《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 ③陈春声:《从地方史到区域史—一关于潮学研究课题与方法的思考》,《潮学研究》第1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④刘志伟:《区域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载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清初岭南禅学史研究初编》,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中国盐史研究 的理 论视野和研究 取 向 25 学者的区域史研究滥觞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方仲、傅衣凌、陈翰笙等人的努力,或提倡 关注乡村社会、重视社会调查,或从事相关研究,使区域研究蔚然兴起。近二十年来 ,中国 的区域研究更是取得 了丰硕成果。 中国区域研究最初的出发点可能是“有鉴于中国幅员辽阔 ,区域特征各异 ,发展先后迟 速又复参差,若循中央人手之研究方式,固然可以得到整体综合性的观察,然了解难以深 入。不如从地区人手,探讨细节而后综合,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认识”①。这种认识 ,对盐 史研究也相当有启发。中国盐史研究的难处不仅在于盐法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 由于明清中国食盐生产区域的广泛。美国学者埃德蒙 ·H.沃原西通过对南宋食盐管理的 区域控制的考察指出,“中国盐的管理在其发展、地区差别和地方习惯做法的多样化方面, 十分错综复杂”。②这很准确地概况了传统中国食盐制度的特点。同一个制度,在不同的 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不过,区域研究的更重要意义不是强调地区差异,也不是因为研究单位太大而不得不 进行分解的权宜之策。从社会史的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将“区域”视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或 一 种分析性概念。③ 在社会史思潮的影响下,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 ,国家或王朝 的历史不再是历史学研究 的唯一重要主题 。学界认识到 ,考察一个较小 的 地区的历史过程更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其社会表现,从而体现“总体 历史”的追求,历史研究的单位也由“国家”、“民族”转换为“区域”。④ 在这里,“区域”便不 等同于地方。例如,过去二十多年来 ,广东、福建、香港的一些学者的区域研究呈现出这样 一 种取向:秉持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同时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 发展 ,透过国家意识形态在地域社会 的各具特色 的表达 ,展现国家与地方交织在一起的历 史,完全避免了学者们对区域研究可能导致的“鸡零狗碎”的弊病,这些研究所呈现的“区 域”,其意义当然不是“地方”所能承载。从这个意义上,区域研究并非基于“中国幅员辽 阔,区域特征各异”,而是出于研究者的关怀。它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是只有在帮助人们 理解历史事实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上述对区域的全新认识对盐史研究的启发至少有两点。首先,盐史的区域界线应该是 流动的,它作为分析工具,带有主观建构的性质,是一个在不同的历史过程中,由不同的人 群因应不同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与多层 次 的观念。这样 ,“区域 ”是需要根据研究者的主 题和随着人的活动而变化的,小至一个村子、一个盐场,大至一个盐区、数个盐区均可以视 为一个区域。以黄国信关于湘赣粤三省界邻地区的研究为例,他的成果表明,湘赣粤三省 界邻地区这一研究地域,依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和角度,会有不同意义的区域划分归属。“讨 论政治史,它因行政区划不同,可以分属不同的省区;讨论商品流通及经济史,这里有同属 ① 张朋园 :《湖南 现代化 的早期进展 (186o- 1916)》,岳麓书社 2002年 版,第 1页 。 ② 埃德蒙 ·H.沃原西 :《南宋盐管理的区域控制》,江玉祥译 ,《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 4期。 ③ 陈春声 :《从地方史到 区域史——关于 潮学研 究课题 与方 法 的思 考》,《潮学研 究》第 11辑 ,汕头大 学 出版社 2004 年版 。 ④ 刘志伟:《区域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载姜伯勤 :《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清初岭南禅学史研究初编》,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