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六讲: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 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 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对中国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的学者,较早者当属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著名 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1918年,年仅25岁的梁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讲师,后 升为教授。28岁,梁发表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 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此后,梁毕生都坚持儒学复兴救中国、 救世界的主张,被称为“当代的大儒”、“最后的儒者”。在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 的《中国文化要义》这本著作中,梁提出中国文化有14个特征:(1)广土众民 (2)诺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有伟大的力 量,但无法指明;(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 人生;(7)家族制度重要且根深蒂固;(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缺乏 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精神;(10)道德统括文化,道德气氛特重:;(11)不属 普通国家类型;(12)无兵的文化;(13)孝的文化;(14)隐士与文化有相当的 关系。这是对中国文化特征一次比较全面的审视。此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 度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像我们的教材把中国文化的特 征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本人综合各方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有6大特征:伦理 中心、人文传统、多元一统、延绵韧性、重政轻艺、整体直觉。下面我将一一讲 述 伦理中心 (一)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 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国家和民族以宗教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中 国文化系统却避免了全社会的宗教化。但在古代和中世纪,尚不可能产生科学体 系以取代宗教。在中国,曾经长期充当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伦理道德学说。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这是 就欧洲而言,中国的中世纪居主导地位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神学世界观,而是伦 理世界观,它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与欧洲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相类似的作用,成为 种“准宗教”。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重视 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 “求真”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科学型文化对宇宙论、认识论与道 德论分别作纵向研究,探索各自的发展系统,因而本题论和认识论都得到充分发 展,没有与道德论混为一谈,而且,科学型文化探求到的问题也是为认识自然、 征服自然服务的,然而,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本体 论和认识论都不很发达,有关宇宙和智力问题的探讨,往往从属于或者落脚于道 德问题的基点上,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 结点。 (二)表现 1以道德修养水准作为评价人物事件的标准。中国人作为一个富于义务感的 民族,其社会意识既不是靠宗教,也不是靠法治支撑,而是依赖建立在宗法制度1 第六讲: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 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 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对中国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的学者,较早者当属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著名 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1918 年,年仅 25 岁的梁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讲师,后 升为教授。28 岁,梁发表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 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此后,梁毕生都坚持儒学复兴救中国、 救世界的主张,被称为“当代的大儒”、“最后的儒者”。在上个世纪 40 年代出版 的《中国文化要义》这本著作中,梁提出中国文化有 14 个特征:(1)广土众民; (2)诺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有伟大的力 量,但无法指明;(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 人生;(7)家族制度重要且根深蒂固;(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缺乏 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精神;(10)道德统括文化,道德气氛特重;(11)不属 普通国家类型;(12)无兵的文化;(13)孝的文化;(14)隐士与文化有相当的 关系。这是对中国文化特征一次比较全面的审视。此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 度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像我们的教材把中国文化的 特 征概括为七个方面的内容。本人综合各方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有 6 大特征:伦理 中心、人文传统、多元一统、延绵韧性、重政轻艺、整体直觉。下面我将一一讲 述。 一、伦理中心 (一)内涵:道德学说成为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各类观念的出发点、归结 点 在古代和中世纪,许多国家和民族以宗教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中 国文化系统却避免了全社会的宗教化。但在古代和中世纪,尚不可能产生科学体 系以取代宗教。在中国,曾经长期充当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伦理道德学说。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是神学世界观,近代是法学世界观,现代是唯物史观。这是 就欧洲而言,中国的中世纪居主导地位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神学世界观,而是伦 理世界观,它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与欧洲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相类似的作用,成为一 种“准宗教”。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重视 伦常规范和 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 “求真”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科学型文化对宇宙论、认识论与道 德论分别作纵向研究,探索各自的发展系统,因而本题论和认识论都得到充分发 展,没有与道德论混为一谈,而且,科学型文化探求到的问题也是为认识自然、 征服自然服务的,然而,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本体 论和认识论都不很发达,有关宇宙和智力问题的探讨,往往从属于或者落脚于道 德问题的基点上,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 结点。 (二)表现 1.以道德修养水准作为评价人物事件的标准。中国人作为一个富于义务感的 民族,其社会意识既不是靠宗教,也不是靠法治支撑,而是依赖建立在宗法制度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